在社交软件上,我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让陌生人对自己感兴趣,但由于互动量很大,所以许多用户会向他们感兴趣的人发送标准化的消息。这个过程,被伊娃·易洛思比喻为「电话营销」般的自我售卖。而在交流过程中,一旦有什么不合意,我们就倾向于回避、断绝关系,因为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无数的人发起新的关系。所以“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因此,我们的每一段新关系,还没等到彼此深入,就戛然而止。这种现象,我愿称之为「重复地浅尝辄止」。我们现在拿起手机,就可以把「天涯」变成「咫尺」,但我们却感到越来越孤独了,有的孤独是我们愿意去享受的,但有的孤独,却是被迫的。《冷亲密》里说:现代人一方面渴望爱与亲密,另一方面,我们又在现代性的矛盾撕裂中徘徊思量,到底要做个情感人,还是理性人?这种犹豫,也使得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逃避,以消极的姿态拒斥掉了本该拥有的幸福。情感的通约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孤独,也不想谈恋爱?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个人主义的盛行,就是人们更爱自己,更重视自己的需要了。比如两个独立的灵魂都希望对方要接纳并认同自己的一切,彼此兼容的难度太大了,倒不如顾好自己。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还是比较笼统,因为爱自己,想要独立,对伴侣有要求,并没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是怎么去看待情感本身的。易洛思的答案是,在资本社会的影响下,我们的情感被“通约”了。什么是通约?比如对于同一杯温水,你觉得凉,我觉得热,怎么办?那就用温度计来测量。这样,我们主观的感受,就被通约成了精确的数据。这种通约的行为在工作中更为常见,比如公司会将人的性格、情感状态、行为方式进行标准化,以便于筛选和淘汰。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各种性格测试。我之前看到一个网友分享,他面试某大厂采购岗,经过了三轮线上面试,结果最后在办理入职的时候,做了一个性格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他情绪不稳定,不会长期干这个岗位,所以他到手的工作没了。所谓的情感通约,就是人们把对情感理性、算计的习惯,不自觉地从工作中,带入到了私人情感中。易洛思认为,当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被通约后,人的情感特殊性就没了,转化成了可以相互比较的认知对象,也就便于人们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计算亲密关系中的得失。一旦你开始计算得失,感情就变成了一种可以被替代的商品,是可以被买卖和交换的,是可以被拆分成零散的功能的。比如找对象,可以拆分为满足性需求和陪伴需求,陪伴需求还能拆分成为看电影、团购、逛展、爬山,而在现代社会下,这些需求就滋生出了搭子文化。既然情感需求都能自己满足,还有必要找一个对象吗?找对象又累,又花钱,也没那么多时间。你看,从理性计算的角度看,那肯定是一直单身一直爽啊。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觉得,那可不是吗,一个人多好!不过这里存在另一个风险,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认为,如果人们长时间地去寻求同质化社交,没有深度关系去滋养内心,就有可能掉进过度自恋的陷阱。自恋的陷阱其实最容易陷入自恋陷阱的,就是公司的老板。首先,在大部分老板的眼里,员工都只是满足公司目标的手段。其次,员工会为了得到老板的认可,所以会不断的肯定老板,并且满足老板的想法。最后,老板是很难当的,因为他们要有很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这件事能做成。在面对投资人的质疑、否定和打击时,老板需要有极强的心脏,给自己建立一个坚硬的外壳,渐渐的,他就可能真的相信给自己编织的谎言。他不再允许别人挑战他的权威,也听不进否定的声音。那公司的员工也就习惯性的不再给出反对意见,老板呢,身处在吹捧和肯定他的声音之中,自恋被进一步满足,这就可能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坚持,越努力,越迷失。同样的,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个体,当我们一直在追求和自己近似的人,在情感上,我们害怕来自外界的否定、质疑,活在过量的肯定性之中,在网上,我们也更容易因为算法,被困在同质化信息的牢笼之中。正如《冷亲密》中所说的:人与人的社交距离之所以变得疏离,不是因为人们彼此没有任何共同点,而是因为人们的共同点过于普遍了。因为大家都活在同一套符号、标签的系统下,用自己熟知的形容词来对人进行分类,再陌生的人,也可以被划归到自己熟悉的范畴。这些标签比如“985毕业”、“独生子”、“爱健身”、“南方人”、“巨蟹座”、“INTJ”、“会做饭”……但是讽刺的是,当你浏览了上百张相亲网站的资料卡后,你会发现,尽管大家都在努力展示自己有多独特,却不约而同地落入到了同质化和标准化的陷阱。同时,我们还会基于这些符号建立一种虚假的想象,但只要你进入到现实世界,这个想象的泡沫就破灭了。人就又回到了孤独且自恋的情感状态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恋」的状态,并非「自爱」。韩炳哲在《爱欲之死》里认为,自爱是有清晰的边界的,自爱的人既能关爱到自己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并认可他者的存在。但是自恋的人的边界是模糊的,他会把周围的人都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大家都应该肯定和认可他,别人都成为了他“自我的倒影”。而他也只能在“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到溺亡。三个问题那我们应该怎么避免自恋的陷阱呢?这里,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来对抗现代社会给我们灌输的思维惯性,不至于让本可以深入的关系胎死腹中。1、我被符号限制了吗?在易洛思看来,互联网就是把活生生的人降维成了语言、文字和符号,然后我们对于关系的想象,都是基于这些符号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基于我们的身体。聊天框、表情包、图片终究无法代替现实生活中,对方不经意的眼神,嘴角细微的变化,在夕阳逆光下的笑容,还有春风钻进你毛孔的感受。在现实里与人面对面,哪怕是握一下手,你也能感觉到他的手,到底是湿哒哒、软绵绵的,还是干净利落的;是久握不放,还是蜻蜓点水。这也可能是你判断这个人的关键信息。这些非语言的情感信息,是无法通过文字符号进行传递的。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搭子社交,在现实中来发展深度关系。其实搭子社交,比如电影搭子、饭搭子、逛街搭子、考研搭子,这些独立的场景在无形中,容易把我们的自我割裂成一个个碎片。但我们可以尝试,与其每次活动里换不同的搭子,不如一个搭子约上很多次,彼此成为更熟悉的人。虽然在一开始,搭子之间是有明确的功能边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缓慢地试探,跨越舒适圈,就像撞钟一样,撞一次钟,然后听听是否有回响。就像梅洛-庞蒂认为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的知觉也不是各感官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整体的把握。一碗蛋炒饭的味道,不只是单纯的味觉,一首周杰伦的歌也不只是单纯的听觉。它们往往会勾起你小时候的回忆,还有周围的人。所以,“不要被符号限制”一方面是说,我们要尽量在现实中与人互动;另一方面,则是多尝试和同一个人,共同经历更多的场景和选择,那么在这段人生旅途中,你便多了一个人共同拥有了一段完整的生命回忆。2、我有把人当“人”吗?听起来是一个很蠢的问题,但有一次,我在回复后台留言时,真的我感觉到了我自己不是“人”。大概的情况是,他先说了他遇到了一些事,和家里人发生了矛盾,因此很焦虑,问我该怎么办?我写了一大段话,分享了我的真实经验,并且给他一些具体的方法和鼓励。但是他之后的回复并不是对我之前回答的反馈,而是直接跳到了下一个新问题上。这让我有些错愕,于是我又回了他,并鼓励了他。接着,他又问了我第三个全新的问题。我觉得很不舒服,又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觉得我能回答这个问题?对我的回答有什么期待?他的回答是:没有期待,正常讨论问题,就像做题目一样。我那时候,才意识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什么了:和他对话的过程,我觉得自己不像人,而像一个不断被调校的工具。而我在回答时倾注的情感没有得到回应。可能是我自己矫情了,但是我真的希望,即使我是一个UP主,也可以被当成一个“人”来对待。其实,反思我自己,我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我添加陌生好友的时候,点外卖的时候,还有找网购售后的时候。都容易不自觉地把真实的人抽象化、标签化和功能化,把人当成一个待我使用和评估的客体。所以,“有没有把人当成人”,也是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3、我的情感被理性遮蔽了吗第一次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三年多之前。那时候,我正在追求陈女士,但当时我的状态非常的痛苦。因为我们当时是关系很近的朋友,而且我们还是同事。一旦关系推进失败,我不仅会失去这个朋友,也可能会因为关系尴尬而丢掉这份工作。但是即便在一起了,因为办公室恋情,也会有新的矛盾和问题出现。所以从理性角度看,维持现有的好朋友、好同事的关系,是最稳妥,也是对双方最安全的选择。当时陈女士给我说:“要不我们还是做好伙伴吧,还能好好工作。”在那一刻,我的内心动摇了。我是一个比较内向,也默守陈规的人,但是感情这个东西,它竟然可以让我打破理性的制约,有种“我豁出去了”的勇气。在打破规则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我的生命是鲜活的,我整个人也活的更真实了。而那次的不计得失的冲动,也成为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节点。弗洛姆认为:爱是动词,不是名词,爱是一种去爱人的能力,而非一种被爱的需求。当你真正遇到对的人的时候,记得感受下内心的小火苗,重要的不是你需要什么,而是你愿意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把自己交给对方,你可以为自己的所爱做些什么。虽然它不是理性的,也存在着不少风险,但是你可以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受伤,然后从现代社会给你植入的理性机制中解脱出来,回归作为一个生命,一个拥有情感诉求的人,存在于世界的价值。这种状态,也不仅是面对你的恋爱对象,也可以是结识陪伴你一段人生旅程的好朋友,或者是重新认识一下你的家人,也重新重视那个情感充沛的、鲜活生动的自己。同时,这也是现代社会中,我们在资本、技术、效率宰制下的一种自我救赎。 你可能想看: 心理学发展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心理疾病越来越多了? 现代人的普遍痛苦在于,永远无法安心。 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丨后现代心理学系列2 后现代心理学是后现代哲学观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和咨询实践的一种新取向。 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丨后现代心理学系列2 后现代心理学是后现代哲学观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和咨询实践的一种新取向。 “5年攒40万”:像老人一样生活后,我的人生越来越顺了 年轻人像老年人一样去生活,其实是TA们实现自洽的一种方式。 伴侣越来越不爱你,可能是你教的 试着在面对当前困扰的问题时,和对方进行不防御的沟通。 这代人想要纯粹的爱情,为什么这么难? 爱情的产生,要有多“偶然”? 为什么选择越多,越难做出满意的选择?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一个普遍且棘手的问题:选择太多。无论是在超市的货架前,职业道路的岔路口,还是生活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决策,选择似乎无处不在。表面上看,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但实... 为什么理解伴侣这么难?|“错过”伴侣的10种方式 为什么理解伴侣这么难? 一种新型人格正在兴起:为什么越“懒”,反而越受欢迎? 我们都应该适当增加一点“水豚感”,来平衡焦虑、内耗的心理状态。 恋爱情感咨询:直球式恋爱到底有多爽! 在一段关系里,能够坦诚、沟通很重要。
正在变味的现代爱情:为什么恋爱越来越难?
2024-06-13 | 浏览: 27
在社交软件上,我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让陌生人对自己感兴趣,但由于互动量很大,所以许多用户会向他们感兴趣的人发送标准化的消息。
这个过程,被伊娃·易洛思比喻为「电话营销」般的自我售卖。
而在交流过程中,一旦有什么不合意,我们就倾向于回避、断绝关系,因为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无数的人发起新的关系。所以“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因此,我们的每一段新关系,还没等到彼此深入,就戛然而止。
这种现象,我愿称之为「重复地浅尝辄止」。
我们现在拿起手机,就可以把「天涯」变成「咫尺」,但我们却感到越来越孤独了,有的孤独是我们愿意去享受的,但有的孤独,却是被迫的。
《冷亲密》里说:
这种犹豫,也使得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逃避,以消极的姿态拒斥掉了本该拥有的幸福。
情感的通约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孤独,也不想谈恋爱?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个人主义的盛行,就是人们更爱自己,更重视自己的需要了。
比如两个独立的灵魂都希望对方要接纳并认同自己的一切,彼此兼容的难度太大了,倒不如顾好自己。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还是比较笼统,因为爱自己,想要独立,对伴侣有要求,并没有什么问题。
我觉得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是怎么去看待情感本身的。
易洛思的答案是,在资本社会的影响下,我们的情感被“通约”了。
什么是通约?
比如对于同一杯温水,你觉得凉,我觉得热,怎么办?那就用温度计来测量。
这样,我们主观的感受,就被通约成了精确的数据。
这种通约的行为在工作中更为常见,比如公司会将人的性格、情感状态、行为方式进行标准化,以便于筛选和淘汰。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各种性格测试。
我之前看到一个网友分享,他面试某大厂采购岗,经过了三轮线上面试,结果最后在办理入职的时候,做了一个性格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他情绪不稳定,不会长期干这个岗位,所以他到手的工作没了。
所谓的情感通约,就是人们把对情感理性、算计的习惯,不自觉地从工作中,带入到了私人情感中。
易洛思认为,当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被通约后,人的情感特殊性就没了,转化成了可以相互比较的认知对象,也就便于人们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计算亲密关系中的得失。
一旦你开始计算得失,感情就变成了一种可以被替代的商品,是可以被买卖和交换的,是可以被拆分成零散的功能的。
比如找对象,可以拆分为满足性需求和陪伴需求,陪伴需求还能拆分成为看电影、团购、逛展、爬山,而在现代社会下,这些需求就滋生出了搭子文化。
既然情感需求都能自己满足,还有必要找一个对象吗?找对象又累,又花钱,也没那么多时间。你看,从理性计算的角度看,那肯定是一直单身一直爽啊。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觉得,那可不是吗,一个人多好!不过这里存在另一个风险,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认为,如果人们长时间地去寻求同质化社交,没有深度关系去滋养内心,就有可能掉进过度自恋的陷阱。
自恋的陷阱其实最容易陷入自恋陷阱的,就是公司的老板。
首先,在大部分老板的眼里,员工都只是满足公司目标的手段。其次,员工会为了得到老板的认可,所以会不断的肯定老板,并且满足老板的想法。
最后,老板是很难当的,因为他们要有很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这件事能做成。在面对投资人的质疑、否定和打击时,老板需要有极强的心脏,给自己建立一个坚硬的外壳,渐渐的,他就可能真的相信给自己编织的谎言。
他不再允许别人挑战他的权威,也听不进否定的声音。那公司的员工也就习惯性的不再给出反对意见,老板呢,身处在吹捧和肯定他的声音之中,自恋被进一步满足,这就可能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坚持,越努力,越迷失。
同样的,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个体,当我们一直在追求和自己近似的人,在情感上,我们害怕来自外界的否定、质疑,活在过量的肯定性之中,在网上,我们也更容易因为算法,被困在同质化信息的牢笼之中。
正如《冷亲密》中所说的:
因为大家都活在同一套符号、标签的系统下,用自己熟知的形容词来对人进行分类,再陌生的人,也可以被划归到自己熟悉的范畴。
这些标签比如“985毕业”、“独生子”、“爱健身”、“南方人”、“巨蟹座”、“INTJ”、“会做饭”……但是讽刺的是,当你浏览了上百张相亲网站的资料卡后,你会发现,尽管大家都在努力展示自己有多独特,却不约而同地落入到了同质化和标准化的陷阱。
同时,我们还会基于这些符号建立一种虚假的想象,但只要你进入到现实世界,这个想象的泡沫就破灭了。人就又回到了孤独且自恋的情感状态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恋」的状态,并非「自爱」。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里认为,自爱是有清晰的边界的,自爱的人既能关爱到自己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并认可他者的存在。
但是自恋的人的边界是模糊的,他会把周围的人都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大家都应该肯定和认可他,别人都成为了他“自我的倒影”。而他也只能在“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到溺亡。
三个问题那我们应该怎么避免自恋的陷阱呢?
这里,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来对抗现代社会给我们灌输的思维惯性,不至于让本可以深入的关系胎死腹中。
1、我被符号限制了吗?
在易洛思看来,互联网就是把活生生的人降维成了语言、文字和符号,然后我们对于关系的想象,都是基于这些符号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基于我们的身体。
聊天框、表情包、图片终究无法代替现实生活中,对方不经意的眼神,嘴角细微的变化,在夕阳逆光下的笑容,还有春风钻进你毛孔的感受。
在现实里与人面对面,哪怕是握一下手,你也能感觉到他的手,到底是湿哒哒、软绵绵的,还是干净利落的;是久握不放,还是蜻蜓点水。这也可能是你判断这个人的关键信息。
这些非语言的情感信息,是无法通过文字符号进行传递的。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搭子社交,在现实中来发展深度关系。
其实搭子社交,比如电影搭子、饭搭子、逛街搭子、考研搭子,这些独立的场景在无形中,容易把我们的自我割裂成一个个碎片。
但我们可以尝试,与其每次活动里换不同的搭子,不如一个搭子约上很多次,彼此成为更熟悉的人。
虽然在一开始,搭子之间是有明确的功能边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缓慢地试探,跨越舒适圈,就像撞钟一样,撞一次钟,然后听听是否有回响。
就像梅洛-庞蒂认为的,
一碗蛋炒饭的味道,不只是单纯的味觉,一首周杰伦的歌也不只是单纯的听觉。
它们往往会勾起你小时候的回忆,还有周围的人。
所以,“不要被符号限制”一方面是说,我们要尽量在现实中与人互动;另一方面,则是多尝试和同一个人,共同经历更多的场景和选择,那么在这段人生旅途中,你便多了一个人共同拥有了一段完整的生命回忆。
2、我有把人当“人”吗?
听起来是一个很蠢的问题,但有一次,我在回复后台留言时,真的我感觉到了我自己不是“人”。
大概的情况是,他先说了他遇到了一些事,和家里人发生了矛盾,因此很焦虑,问我该怎么办?我写了一大段话,分享了我的真实经验,并且给他一些具体的方法和鼓励。
但是他之后的回复并不是对我之前回答的反馈,而是直接跳到了下一个新问题上。
这让我有些错愕,于是我又回了他,并鼓励了他。
接着,他又问了我第三个全新的问题。
我觉得很不舒服,又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觉得我能回答这个问题?对我的回答有什么期待?
他的回答是:没有期待,正常讨论问题,就像做题目一样。
我那时候,才意识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什么了:和他对话的过程,我觉得自己不像人,而像一个不断被调校的工具。而我在回答时倾注的情感没有得到回应。
可能是我自己矫情了,但是我真的希望,即使我是一个UP主,也可以被当成一个“人”来对待。
其实,反思我自己,我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我添加陌生好友的时候,点外卖的时候,还有找网购售后的时候。都容易不自觉地把真实的人抽象化、标签化和功能化,把人当成一个待我使用和评估的客体。
所以,“有没有把人当成人”,也是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
3、我的情感被理性遮蔽了吗
第一次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三年多之前。
那时候,我正在追求陈女士,但当时我的状态非常的痛苦。因为我们当时是关系很近的朋友,而且我们还是同事。一旦关系推进失败,我不仅会失去这个朋友,也可能会因为关系尴尬而丢掉这份工作。但是即便在一起了,因为办公室恋情,也会有新的矛盾和问题出现。所以从理性角度看,维持现有的好朋友、好同事的关系,是最稳妥,也是对双方最安全的选择。
当时陈女士给我说:“要不我们还是做好伙伴吧,还能好好工作。”
在那一刻,我的内心动摇了。我是一个比较内向,也默守陈规的人,但是感情这个东西,它竟然可以让我打破理性的制约,有种“我豁出去了”的勇气。在打破规则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我的生命是鲜活的,我整个人也活的更真实了。而那次的不计得失的冲动,也成为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节点。
弗洛姆认为:
当你真正遇到对的人的时候,记得感受下内心的小火苗,重要的不是你需要什么,而是你愿意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把自己交给对方,你可以为自己的所爱做些什么。
虽然它不是理性的,也存在着不少风险,但是你可以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受伤,然后从现代社会给你植入的理性机制中解脱出来,回归作为一个生命,一个拥有情感诉求的人,存在于世界的价值。
这种状态,也不仅是面对你的恋爱对象,也可以是结识陪伴你一段人生旅程的好朋友,或者是重新认识一下你的家人,也重新重视那个情感充沛的、鲜活生动的自己。
同时,这也是现代社会中,我们在资本、技术、效率宰制下的一种自我救赎。
心理学发展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心理疾病越来越多了?
现代人的普遍痛苦在于,永远无法安心。
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丨后现代心理学系列2
后现代心理学是后现代哲学观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和咨询实践的一种新取向。
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丨后现代心理学系列2
后现代心理学是后现代哲学观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和咨询实践的一种新取向。
“5年攒40万”:像老人一样生活后,我的人生越来越顺了
年轻人像老年人一样去生活,其实是TA们实现自洽的一种方式。
伴侣越来越不爱你,可能是你教的
试着在面对当前困扰的问题时,和对方进行不防御的沟通。
这代人想要纯粹的爱情,为什么这么难?
爱情的产生,要有多“偶然”?
为什么选择越多,越难做出满意的选择?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一个普遍且棘手的问题:选择太多。无论是在超市的货架前,职业道路的岔路口,还是生活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决策,选择似乎无处不在。表面上看,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但实...
为什么理解伴侣这么难?|“错过”伴侣的10种方式
为什么理解伴侣这么难?
一种新型人格正在兴起:为什么越“懒”,反而越受欢迎?
我们都应该适当增加一点“水豚感”,来平衡焦虑、内耗的心理状态。
恋爱情感咨询:直球式恋爱到底有多爽!
在一段关系里,能够坦诚、沟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