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类人:Ta们在工作生活中明明大脑在线,但一谈恋爱就会变得特别粘人,敏感多虑,总是害怕被拒绝被抛弃;Ta们缺少安全感,总是想要确认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反复问对方“爱不爱自己”,如果对方有迟疑或是表现出不耐烦,那么便是ta们心中被抛弃的噩梦的开始;Ta们时而粘人,又时而想回避,在伴侣眼中是一个捉摸不定,难以揣测的人。这种人也许具有「焦虑型依恋」风格。什么是依恋?提出依恋理论的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依恋是个体通过接近更强壮、更智慧的他人来寻求安全感。在生命早期,那个“更强壮、更智慧的他人”是我们的父母,或是我们的主要养育者,他们充当着“安全港湾”的角色,是我们最初的安全感来源。而他们与孩子的互动方式,能否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都决定了孩子在早期形成的依恋风格,并且会延续到孩子成年的亲密关系中。如果这个“安全港湾”是可靠稳定的,一直在场,并且能及时回应孩子,那么孩子也敢于向外探索,从而逐渐完成和父母的分离,形成安全型的依恋风格。相反,假如这个“安全港湾”总是不确定的,时有时无,对孩子的需求有时回应有时不回应,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心中有着对父母的关注、爱和兴趣,但他们又觉得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随时消失,在反复地得与失之间陷入矛盾和恐惧。这就是焦虑型依恋风格的形成。而若是与孩子长期保持着一定距离,孩子无法获得安全感,那么感到很无助的孩子会选择进入自己的世界以保护自己,觉得温柔、亲密、感情投入都是危险的,变得极其疏远冷淡,形成回避型依恋风格。这些早期的依恋风格对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的影响主要在这四个方面:第一、关系中的距离感和表达亲密的方式;第二、应对冲突的方式;第三、是否愿意表达需求和愿望;第四、对伴侣和亲密关系的期待。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1. 对亲密要求高,期待高对于焦虑型依恋的人来说,ta们对于亲密度的要求很高,确定恋爱关系后,ta会是那个总在推进节奏的人,并且也希望对方跟自己保持同步。“粘人”,是大部分人遇到焦虑型依恋风格伴侣后会给出的评价。频繁发信息,打电话,想知道另一半的行踪,在做什么,跟什么人在一起。高频率的互动或许会让另一半觉得厌烦、被控制,但其实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Ta们深深的恐惧,害怕被抛弃,不确定伴侣是否“一直在场”,所以要反复确认,希望伴侣能够主动且高频地向自己表达爱意、感情和心情。例如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中的朱珠,有着极强的占有欲,也缺乏安全感,总需要得到对方的及时回应。当朱珠被肖路拉黑微信后,原本看上去能干知性得到她很快情绪崩溃,甚至跑到肖路女儿的周岁宴上大吵大闹,但他们两人最终也没有如愿在一起。2. 高敏感在亲密关系中感觉自己被接受、被喜爱,这是焦虑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索求且重视的部分,所以Ta们会很敏感。稍稍的看不起、语气急一点的言语,或是小小的忽视,没有及时的回应,对Ta们来说都像是巨大的威胁,甚至会自动将这些当做是恋情即将结束的信号,做出极大的反应。没有夸自己做的饭菜好吃,早上发的信息到了中午还没回,晚餐时对自己说的事情兴致缺缺......这些生活小细节会一下子被Ta们捕捉到,然后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无限放大,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让自我被负面感淹没。所以在外人看来,Ta们一谈恋爱,谈的好像不是爱,而是无尽的焦虑与痛苦。正如《关系的重建》一书中所说:“你(焦虑型依恋)具备一种独特的感受力,能感受到亲密关系所受到的威胁。即使是一点细微的异样线索,也会激活你的依恋机制。而机制一旦激活,除非你伴侣给你一个确切的反馈,表明你们的关系绝对可靠,否则你根本无法平静下来。”3. 害怕被拒绝,低自尊被拒绝、被抛弃,是焦虑型依恋的人内心一直存在的恐惧,这份恐惧从小幼童时飘忽不定的“安全港湾”而来,无法确定自己是被接受的,所以随时有被抛弃的风险,需求有被拒绝满足的可能性。所以,在亲密关系中,Ta们会做出一些努力,来试图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牺牲自己来试图留住对方;可能是迎合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哪怕这些要求是自以为的、想当然的。Ta们还会把这份恐惧,归结于是「自己不够好」的缘故,给伴侣高评价,但却认为自己永远不够好,低自尊,缺乏自信。特别当Ta们真的遭遇到了被拒绝或被抛弃的时候,会花很多 时间去思考自己所认为的自我缺陷的什么,自我批评,苛责自己,不断强化这种“不够好”的感觉。张爱玲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这或许便是焦虑依恋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进入亲密关系的Ta们总是处在患得患失当中,似乎爱上一个人,总会让Ta们变得没有安全感,失去了理智,总是索求对方的认可陪伴。但不爱一个人时,却总要面对快要吞没自己的孤独和空虚,驱使着Ta们去找一个人爱。于是又进行恶性循环中。如何破局这个答案可能需要焦虑依恋的人学着去面对自己的焦虑;需要去思考,自己过去的经历或者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模式是怎样的;需要学会将恋人看做独立的个体,而非是对父母的投射。当然,在梳理和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过程中或许会遇到一些困难,也会感到痛苦,想要逃避;而我们自己也总是难以看清自身很多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和深埋于心的过往经历。这时候,我们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发展出自爱的能力,学会更加爱自己和爱别人,也能享受被爱,获得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 你可能想看: 既爱又想逃离:如何与焦虑型依恋伴侣相处?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一开始就遇到完全对的人,而是双方在相互磨合过程中,逐渐成为对的人。 走出焦虑型依恋,让你的亲密关系变得更安全 自己在职场之中是精英,进入了亲密关系之后怕被拒绝,怕被抛弃,怕对方不爱自己;为何进入关系之后,自己变成了让自己都讨厌的人,为什么自己会这样? 焦虑型依恋,最擅长谈内耗式恋爱的人 Ta们总表现出来的愤怒和焦虑,其实是用来掩饰内心深处害怕被抛弃的恐惧。 如何识别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的 7 种表现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倾向于忽略情感亲密和依赖他人的重要性,这会使亲密关系复杂化。 创伤性联结:一种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却常被误以为是爱情 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是可以给双方都带来愉悦和幸福感的。 创伤性联结:一种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却常被误以为是爱情 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是可以给双方都带来愉悦和幸福感的。 两性关系中如何能达成彼此理解? 关于情感,实则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好的亲密关系是有通用的原则。我一直主张的是在自我的前提下,应当学习亲密关系中关于爱的能力与拥有被爱的自信。 回避型感情中的课题分离必修课:不要对伴侣的想法负责,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只有先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才能持续对自己的认知负责,最终才能对一段关系、对伴侣负责。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张海音:分离焦虑障碍的精神动力学解析 我们怎么来用动力学的视角去建构个案的概念化。
深度解析依恋关系:焦虑型依恋在感情中如何自处?
2024-06-13 | 浏览: 535
有这样一类人:
这种人也许具有「焦虑型依恋」风格。
什么是依恋?提出依恋理论的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依恋是个体通过接近更强壮、更智慧的他人来寻求安全感。
在生命早期,那个“更强壮、更智慧的他人”是我们的父母,或是我们的主要养育者,他们充当着“安全港湾”的角色,是我们最初的安全感来源。
而他们与孩子的互动方式,能否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都决定了孩子在早期形成的依恋风格,并且会延续到孩子成年的亲密关系中。
如果这个“安全港湾”是可靠稳定的,一直在场,并且能及时回应孩子,那么孩子也敢于向外探索,从而逐渐完成和父母的分离,形成安全型的依恋风格。
相反,假如这个“安全港湾”总是不确定的,时有时无,对孩子的需求有时回应有时不回应,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心中有着对父母的关注、爱和兴趣,但他们又觉得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随时消失,在反复地得与失之间陷入矛盾和恐惧。这就是焦虑型依恋风格的形成。
而若是与孩子长期保持着一定距离,孩子无法获得安全感,那么感到很无助的孩子会选择进入自己的世界以保护自己,觉得温柔、亲密、感情投入都是危险的,变得极其疏远冷淡,形成回避型依恋风格。
这些早期的依恋风格对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的影响主要在这四个方面:
第一、关系中的距离感和表达亲密的方式;
第二、应对冲突的方式;
第三、是否愿意表达需求和愿望;
第四、对伴侣和亲密关系的期待。
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1. 对亲密要求高,期待高
对于焦虑型依恋的人来说,ta们对于亲密度的要求很高,确定恋爱关系后,ta会是那个总在推进节奏的人,并且也希望对方跟自己保持同步。
“粘人”,是大部分人遇到焦虑型依恋风格伴侣后会给出的评价。频繁发信息,打电话,想知道另一半的行踪,在做什么,跟什么人在一起。
高频率的互动或许会让另一半觉得厌烦、被控制,但其实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Ta们深深的恐惧,害怕被抛弃,不确定伴侣是否“一直在场”,所以要反复确认,希望伴侣能够主动且高频地向自己表达爱意、感情和心情。
例如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中的朱珠,有着极强的占有欲,也缺乏安全感,总需要得到对方的及时回应。当朱珠被肖路拉黑微信后,原本看上去能干知性得到她很快情绪崩溃,甚至跑到肖路女儿的周岁宴上大吵大闹,但他们两人最终也没有如愿在一起。
2. 高敏感
在亲密关系中感觉自己被接受、被喜爱,这是焦虑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索求且重视的部分,所以Ta们会很敏感。
这些生活小细节会一下子被Ta们捕捉到,然后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无限放大,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让自我被负面感淹没。
所以在外人看来,Ta们一谈恋爱,谈的好像不是爱,而是无尽的焦虑与痛苦。
正如《关系的重建》一书中所说:
“你(焦虑型依恋)具备一种独特的感受力,能感受到亲密关系所受到的威胁。即使是一点细微的异样线索,也会激活你的依恋机制。
而机制一旦激活,除非你伴侣给你一个确切的反馈,表明你们的关系绝对可靠,否则你根本无法平静下来。”
3. 害怕被拒绝,低自尊
被拒绝、被抛弃,是焦虑型依恋的人内心一直存在的恐惧,这份恐惧从小幼童时飘忽不定的“安全港湾”而来,无法确定自己是被接受的,所以随时有被抛弃的风险,需求有被拒绝满足的可能性。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Ta们会做出一些努力,来试图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牺牲自己来试图留住对方;可能是迎合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哪怕这些要求是自以为的、想当然的。
Ta们还会把这份恐惧,归结于是「自己不够好」的缘故,给伴侣高评价,但却认为自己永远不够好,低自尊,缺乏自信。
特别当Ta们真的遭遇到了被拒绝或被抛弃的时候,会花很多 时间去思考自己所认为的自我缺陷的什么,自我批评,苛责自己,不断强化这种“不够好”的感觉。
张爱玲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
这或许便是焦虑依恋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进入亲密关系的Ta们总是处在患得患失当中,似乎爱上一个人,总会让Ta们变得没有安全感,失去了理智,总是索求对方的认可陪伴。
但不爱一个人时,却总要面对快要吞没自己的孤独和空虚,驱使着Ta们去找一个人爱。于是又进行恶性循环中。
如何破局这个答案可能需要焦虑依恋的人学着去面对自己的焦虑;需要去思考,自己过去的经历或者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模式是怎样的;需要学会将恋人看做独立的个体,而非是对父母的投射。
当然,在梳理和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过程中或许会遇到一些困难,也会感到痛苦,想要逃避;而我们自己也总是难以看清自身很多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和深埋于心的过往经历。
这时候,我们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发展出自爱的能力,学会更加爱自己和爱别人,也能享受被爱,获得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
既爱又想逃离:如何与焦虑型依恋伴侣相处?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一开始就遇到完全对的人,而是双方在相互磨合过程中,逐渐成为对的人。
走出焦虑型依恋,让你的亲密关系变得更安全
自己在职场之中是精英,进入了亲密关系之后怕被拒绝,怕被抛弃,怕对方不爱自己;为何进入关系之后,自己变成了让自己都讨厌的人,为什么自己会这样?
焦虑型依恋,最擅长谈内耗式恋爱的人
Ta们总表现出来的愤怒和焦虑,其实是用来掩饰内心深处害怕被抛弃的恐惧。
如何识别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的 7 种表现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倾向于忽略情感亲密和依赖他人的重要性,这会使亲密关系复杂化。
创伤性联结:一种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却常被误以为是爱情
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是可以给双方都带来愉悦和幸福感的。
创伤性联结:一种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却常被误以为是爱情
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是可以给双方都带来愉悦和幸福感的。
两性关系中如何能达成彼此理解?
关于情感,实则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好的亲密关系是有通用的原则。我一直主张的是在自我的前提下,应当学习亲密关系中关于爱的能力与拥有被爱的自信。
回避型感情中的课题分离必修课:不要对伴侣的想法负责,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只有先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才能持续对自己的认知负责,最终才能对一段关系、对伴侣负责。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张海音:分离焦虑障碍的精神动力学解析
我们怎么来用动力学的视角去建构个案的概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