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搞钱理论”越来越火了。比如:“谈恋爱不如搞钱”“搞钱才是人间清醒”“除了搞钱什么都不感兴趣”……我有个闺蜜,单身好几年了。最近难得遇到一个对她很好的男孩,她却以“我要专心搞钱”为由拒绝了对方。我发现,竟然有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想法:天天吼着“搞钱至上”,一心扑在事业上,没有心思跟人建立深度的亲密关系;觉得跟谁在一起都可能被辜负,与其冒着风险谈恋爱,不如搞钱来得安全、实在;比起伴侣爱不爱自己,更在乎TA的经济实力,或有没有耽误自己“搞钱”……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都把金钱和爱情看成是一对“敌人”,认为只能二选一?有网友觉得:“建立一段亲密关系,要付出太多了,如果最后没结果,就白白浪费了金钱和时间,那不如一开始就不谈。”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想法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了。会让一些还未体验过爱情的年轻人,盲目跟风,失去一些理性。”所以,我们真的不能“钱爱兼得”吗?我们该怎么建立更健康的恋爱观和金钱观?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金钱和亲密,从来都不是敌人。 “肉体在搞钱,灵魂在别处” 李银河在《我的生命哲学》一书中写道:“活到58岁,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这些年间上班呀,开会呀,接受采访呀,给别人颁奖呀,自己去颁奖呀,那全都是我的躯壳,不是我本人。整个一个行尸走肉,灵魂在别处。”一句“灵魂在别处”,点出了很多人的状态:用追求金钱和物质这一行径,来填满内在空间,导致内在空间变得拥挤,连灵魂都无处安放。最终得到的,可能是一种麻木僵化、空虚苦闷的体验。这种心理状态,被心理学家科胡特总结为“代偿结构”: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受挫,就会转向另一个领域,并强烈期望在这个领域实现自体的巩固和维持,感到安全和完整。科胡特在《自体心理学导论》这本书里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追求理想所提供的自尊,也许可以补偿表现癖和抱负领域的脆弱。比如:在感情里受了伤害,在内心留下了阴影,害怕下一段感情也同样受伤,很没有安全感;又或者,从小被父母抛弃,非常害怕再次经历抛弃,好不容易谈了恋爱,很怕分手、患得患失。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可以说,这个人在感情上很脆弱。为了补偿这种脆弱,这个人可能转而追求事业。这种行为,被科胡特形容为:“就像一棵树生长时遇到了障碍物,绕开障碍物去其它地方进行生长。”一心追求事业和理想,是我们为了补偿内在脆弱的“代偿结构”。如果这个结构能正常发展,也是可以通向平静和幸福的。就像有一些事业发展不错的人,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内在变得坚强,找到了幸福的归宿;或有经济条件了,能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着别人羡慕的富足生活。搞钱、拼事业,的确可以带来发自肺腑的满足。但很多人的“代偿结构”,并没有发展得这么好,“灵魂在别处”就是典型表现之一。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味追求某个领域的强大,并没有把我们从痛苦中解放出来,而是把我们推向了一个极端。 会产生“无依感” 埋头搞事业久了,人会陷入“无依感”的泥潭。我有一名来访者小明,初恋女友嫌他穷和他分手,所以他这几年为了疗伤就疯狂拼事业。生活变好后,他重新联系了初恋女友,得知她现在嫁得不好,心疼之余脑子里冒出一个声音:“你看,离开我是错的吧?”之后,俩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前女友甚至想和他复合。按理来说他应该心满意足了吧?但他还是觉得很痛苦:“我心里很空。一直以来我都憋着一股气,要让她刮目相看,可真的做到了,我发现自己要的不是赢,而是想让自己的情感有一个安稳的寄托。”他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他启动了一种叫做“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表现出和自己内心完全相反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既是为了掩盖内心真实的情绪、感受,也是为了获得或避免什么。比如他本来想要感情寄托,却表现得“灭情绝爱”,好像自己真的不在乎爱情一样。而反向形成,是“无依感”的源头之一,它导致我们明明想给内心一个依靠,却追求单打独斗,变得无依无靠。于是,金钱和事业虽然得到了发展,但和其他人、其他领域的关系却没有发展。演员张钧甯在综艺里讲过这样一句话:“以前我觉得,爱情是舍不得花他的钱,现在我觉得爱情是给我买房买车,舍得给我花钱。不是我物质,而是我试过,前者没用。”这段话其实藏着一种“逃避心理”:因为不想做XX,转而做XX。因为我不想让自己在感情里被辜负,所以你给我花钱我都照单全收;因为我不想让自己一片痴心喂了狗,所以你对我有用我才会接受。不是不想追求爱情,而是我害怕,所以我逃了。“搞钱”,可能只是一个逃避的借口,追根究底,是因为我们不想再承受感情里那些不好的结果。这源于小时候,很多人并没有得到过“被好好照顾”的体验。比如,忘带红领巾去学校,被老师当众批评;让父母帮忙送来学校,又被父母骂了一顿。到处都得不到安慰,反而被指责,孩子内心会很恐慌,觉得自己永远得不到别人的重视和关心。于是,被重视和关心的部分,就被孩子给分裂出去,丢进一个看不见的垃圾桶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便不再追求重视和关心,而是追求更好的成绩、更高的学历、更多的金钱......反向形成、逃避和分裂,都在妨碍一个人去感受自己真正的缺失与需求。因此,有人表面越努力搞钱,内心却越感到无从依靠。 才能解决“无依感” 那么,怎样才能平衡好金钱和爱情之间的关系呢?那就是:在发展与金钱的关系时,也同时发展好和其他人、其他领域的关系。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搞钱”,但不只是搞到很多钞票。也通过拥有更多财富,让自己有底气经营一段更靠得住的深度关系,疗愈内心的“无依感”。如果想要“钱爱兼得”,我们可以怎么做呢?首先,觉察到自己不管是渴望金钱,还是渴望亲密,都不羞耻。一个人追求金钱和事业,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强烈的上进心甚至可以带来积极生活的动力。但别忘了,人类终究是感性的生物。拼事业时“灭情绝爱”,可以不在乎别人;但放松下来,也会想要被人看见、理解、接纳。这个时候,不妨升级一下跟外界连接的方式。比如,即使还没做好谈恋爱、交新朋友的准备,也可以试着深度投入到一个兴趣爱好里,去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这些自爱、支持和投入,能让我们的心智更加成熟、内在更加稳定。然后,去主宰金钱,而不是被金钱主宰。主宰金钱,是指将金钱视为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工具。也就是说:金钱就是中介,能把我们和更好的生活连接在一起,但金钱不可以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可以利用钱、热爱钱,比如,把钱花在一些让自己感觉很好的地方,买一些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看到舍得为你花钱的伴侣有一颗爱你的心......但最好不要占有钱、控制钱,而是做金钱真正的主人,把金钱视为打开好日子的钥匙,明智且愉快地使用。最后,建立深度的关系。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我们不可能马上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可以通过慢慢减轻对其他人的反向形成、回避和分裂,来减轻关系里的不顺畅。而减轻关系里的烦恼,还是要从建立更好、更有深度的关系下手。斯坦福商学院教授大卫·布拉德福德,总结了深度关系的6个特征:1、充分展现真实的自我。2、愿意袒露脆弱。3、相信自我表露的信息,不会被对方用来对付、伤害、报复自己。4、坦诚相待。5、用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冲突。6、愿意为对方的成长与发展付出。做到任何一项,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内在的匮乏有所减轻,对金钱的执念也会有所减轻,从而会慢慢看到:除了挣钱搞事业,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别的,让自己好起来。自己和自己的关系理顺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就会慢慢舒展。 写在最后 搞钱和发展亲密关系,并不冲突。通过搞更多的钱,我们能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幸福和平静;通过搞好事业,我们能感受到更充实的生活、更融洽的关系。这些,都是金钱带给我们的滋养。让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内在需求,并允许自我满足。我们不可以没钱,也不可以不去爱、不被爱。我们不仅要做金钱的主人,还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可能想看: 当代年轻人的“隐形自虐”:只搞钱,不结婚 真的不能“钱爱兼得”吗?我们该怎么建立更健康的恋爱观和金钱观? 当代年轻人“防出轨指南”|解忧杂货铺 当激情褪去怎么办? 亲密关系中的隐形杀手——“致命吸引力” 亲密关系中一开始被吸引的对方身上的那些特质,最后却可能成为导致关系破碎的关键点。 大批中国年轻人,正在成为「假性不婚族」 希望你永远都有自主选择爱或不爱的勇气,也永远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中国年轻人正在排队离婚:如果不幸福, 离开也没关系 结婚是为了幸福,不结婚也是,离婚也是。 支持开设恋爱课?年轻人有一千个不谈恋爱的理由 如今的你,不谈恋爱的理由是什么呢? 30岁不结婚的女人,会变成什么样? 婚姻对我来说,是一个未知的、巨大的危险。 男生被催婚压力更大,近3成女生想只谈恋爱不结婚 不光是结婚,甚至恋爱、交往,结识新人,都从憧憬变成了压力。罗曼蒂克的消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当代中年夫妻婚姻现状:“我想要,但我不说” “想处理好和伴侣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 恋爱游戏一夜爆火,年轻男性集体沦陷? 不管是从实用性出发,还是满足男性的情绪需求,真正满足消费者,才是“他经济”能够获胜的不二法则。
当代年轻人的“隐形自虐”:只搞钱,不结婚
2024-06-12 | 浏览: 22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搞钱理论”越来越火了。
比如:“谈恋爱不如搞钱”“搞钱才是人间清醒”“除了搞钱什么都不感兴趣”……
我有个闺蜜,单身好几年了。
最近难得遇到一个对她很好的男孩,她却以“我要专心搞钱”为由拒绝了对方。
我发现,竟然有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想法:
天天吼着“搞钱至上”,一心扑在事业上,没有心思跟人建立深度的亲密关系;
觉得跟谁在一起都可能被辜负,与其冒着风险谈恋爱,不如搞钱来得安全、实在;
比起伴侣爱不爱自己,更在乎TA的经济实力,或有没有耽误自己“搞钱”……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都把金钱和爱情看成是一对“敌人”,认为只能二选一?
有网友觉得:
“建立一段亲密关系,要付出太多了,如果最后没结果,就白白浪费了金钱和时间,那不如一开始就不谈。”
但也有人认为:
“这种想法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了。会让一些还未体验过爱情的年轻人,盲目跟风,失去一些理性。”
所以,我们真的不能“钱爱兼得”吗?我们该怎么建立更健康的恋爱观和金钱观?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金钱和亲密,从来都不是敌人。
李银河在《我的生命哲学》一书中写道:
“活到58岁,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这些年间上班呀,开会呀,接受采访呀,给别人颁奖呀,自己去颁奖呀,那全都是我的躯壳,不是我本人。整个一个行尸走肉,灵魂在别处。”
一句“灵魂在别处”,点出了很多人的状态:
用追求金钱和物质这一行径,来填满内在空间,导致内在空间变得拥挤,连灵魂都无处安放。
最终得到的,可能是一种麻木僵化、空虚苦闷的体验。
这种心理状态,被心理学家科胡特总结为“代偿结构”: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受挫,就会转向另一个领域,并强烈期望在这个领域实现自体的巩固和维持,感到安全和完整。
科胡特在《自体心理学导论》这本书里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人追求理想所提供的自尊,也许可以补偿表现癖和抱负领域的脆弱。
比如:在感情里受了伤害,在内心留下了阴影,害怕下一段感情也同样受伤,很没有安全感;
又或者,从小被父母抛弃,非常害怕再次经历抛弃,好不容易谈了恋爱,很怕分手、患得患失。
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可以说,这个人在感情上很脆弱。
为了补偿这种脆弱,这个人可能转而追求事业。这种行为,被科胡特形容为:
“就像一棵树生长时遇到了障碍物,绕开障碍物去其它地方进行生长。”
一心追求事业和理想,是我们为了补偿内在脆弱的“代偿结构”。如果这个结构能正常发展,也是可以通向平静和幸福的。
就像有一些事业发展不错的人,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内在变得坚强,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或有经济条件了,能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着别人羡慕的富足生活。
搞钱、拼事业,的确可以带来发自肺腑的满足。
但很多人的“代偿结构”,并没有发展得这么好,“灵魂在别处”就是典型表现之一。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味追求某个领域的强大,并没有把我们从痛苦中解放出来,而是把我们推向了一个极端。
埋头搞事业久了,人会陷入“无依感”的泥潭。
我有一名来访者小明,初恋女友嫌他穷和他分手,所以他这几年为了疗伤就疯狂拼事业。
生活变好后,他重新联系了初恋女友,得知她现在嫁得不好,心疼之余脑子里冒出一个声音:“你看,离开我是错的吧?”
之后,俩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前女友甚至想和他复合。按理来说他应该心满意足了吧?但他还是觉得很痛苦:
“我心里很空。一直以来我都憋着一股气,要让她刮目相看,可真的做到了,我发现自己要的不是赢,而是想让自己的情感有一个安稳的寄托。”
他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他启动了一种叫做“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
表现出和自己内心完全相反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既是为了掩盖内心真实的情绪、感受,也是为了获得或避免什么。
比如他本来想要感情寄托,却表现得“灭情绝爱”,好像自己真的不在乎爱情一样。
而反向形成,是“无依感”的源头之一,它导致我们明明想给内心一个依靠,却追求单打独斗,变得无依无靠。
于是,金钱和事业虽然得到了发展,但和其他人、其他领域的关系却没有发展。
演员张钧甯在综艺里讲过这样一句话:
“以前我觉得,爱情是舍不得花他的钱,现在我觉得爱情是给我买房买车,舍得给我花钱。不是我物质,而是我试过,前者没用。”
这段话其实藏着一种“逃避心理”:因为不想做XX,转而做XX。
因为我不想让自己在感情里被辜负,所以你给我花钱我都照单全收;
因为我不想让自己一片痴心喂了狗,所以你对我有用我才会接受。
不是不想追求爱情,而是我害怕,所以我逃了。
“搞钱”,可能只是一个逃避的借口,追根究底,是因为我们不想再承受感情里那些不好的结果。
这源于小时候,很多人并没有得到过“被好好照顾”的体验。
比如,忘带红领巾去学校,被老师当众批评;让父母帮忙送来学校,又被父母骂了一顿。
到处都得不到安慰,反而被指责,孩子内心会很恐慌,觉得自己永远得不到别人的重视和关心。
于是,被重视和关心的部分,就被孩子给分裂出去,丢进一个看不见的垃圾桶里。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便不再追求重视和关心,而是追求更好的成绩、更高的学历、更多的金钱......
反向形成、逃避和分裂,都在妨碍一个人去感受自己真正的缺失与需求。
因此,有人表面越努力搞钱,内心却越感到无从依靠。
那么,怎样才能平衡好金钱和爱情之间的关系呢?
那就是:在发展与金钱的关系时,也同时发展好和其他人、其他领域的关系。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搞钱”,但不只是搞到很多钞票。
也通过拥有更多财富,让自己有底气经营一段更靠得住的深度关系,疗愈内心的“无依感”。
如果想要“钱爱兼得”,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觉察到自己不管是渴望金钱,还是渴望亲密,都不羞耻。
一个人追求金钱和事业,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强烈的上进心甚至可以带来积极生活的动力。
但别忘了,人类终究是感性的生物。
拼事业时“灭情绝爱”,可以不在乎别人;但放松下来,也会想要被人看见、理解、接纳。
这个时候,不妨升级一下跟外界连接的方式。
比如,即使还没做好谈恋爱、交新朋友的准备,也可以试着深度投入到一个兴趣爱好里,去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这些自爱、支持和投入,能让我们的心智更加成熟、内在更加稳定。
然后,去主宰金钱,而不是被金钱主宰。
主宰金钱,是指将金钱视为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工具。
也就是说:金钱就是中介,能把我们和更好的生活连接在一起,但金钱不可以是生活的全部。
我们可以利用钱、热爱钱,比如,把钱花在一些让自己感觉很好的地方,买一些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看到舍得为你花钱的伴侣有一颗爱你的心......
但最好不要占有钱、控制钱,而是做金钱真正的主人,把金钱视为打开好日子的钥匙,明智且愉快地使用。
最后,建立深度的关系。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不可能马上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一个过程。
但我们可以通过慢慢减轻对其他人的反向形成、回避和分裂,来减轻关系里的不顺畅。
而减轻关系里的烦恼,还是要从建立更好、更有深度的关系下手。
斯坦福商学院教授大卫·布拉德福德,总结了深度关系的6个特征:
1、充分展现真实的自我。
2、愿意袒露脆弱。
3、相信自我表露的信息,不会被对方用来对付、伤害、报复自己。
4、坦诚相待。
5、用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冲突。
6、愿意为对方的成长与发展付出。
做到任何一项,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内在的匮乏有所减轻,对金钱的执念也会有所减轻,从而会慢慢看到:除了挣钱搞事业,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别的,让自己好起来。
自己和自己的关系理顺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就会慢慢舒展。
搞钱和发展亲密关系,并不冲突。
通过搞更多的钱,我们能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幸福和平静;
通过搞好事业,我们能感受到更充实的生活、更融洽的关系。
这些,都是金钱带给我们的滋养。
让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内在需求,并允许自我满足。
我们不可以没钱,也不可以不去爱、不被爱。
我们不仅要做金钱的主人,还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
当代年轻人的“隐形自虐”:只搞钱,不结婚
真的不能“钱爱兼得”吗?我们该怎么建立更健康的恋爱观和金钱观?
当代年轻人“防出轨指南”|解忧杂货铺
当激情褪去怎么办?
亲密关系中的隐形杀手——“致命吸引力”
亲密关系中一开始被吸引的对方身上的那些特质,最后却可能成为导致关系破碎的关键点。
大批中国年轻人,正在成为「假性不婚族」
希望你永远都有自主选择爱或不爱的勇气,也永远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中国年轻人正在排队离婚:如果不幸福, 离开也没关系
结婚是为了幸福,不结婚也是,离婚也是。
支持开设恋爱课?年轻人有一千个不谈恋爱的理由
如今的你,不谈恋爱的理由是什么呢?
30岁不结婚的女人,会变成什么样?
婚姻对我来说,是一个未知的、巨大的危险。
男生被催婚压力更大,近3成女生想只谈恋爱不结婚
不光是结婚,甚至恋爱、交往,结识新人,都从憧憬变成了压力。罗曼蒂克的消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当代中年夫妻婚姻现状:“我想要,但我不说”
“想处理好和伴侣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
恋爱游戏一夜爆火,年轻男性集体沦陷?
不管是从实用性出发,还是满足男性的情绪需求,真正满足消费者,才是“他经济”能够获胜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