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奶茶受到广泛欢迎,各种样式层出不穷。哪怕网红品牌一直在变,但茶饮依然是年轻人各种情境下的首选:商场购物端一杯,好友长谈点一杯,新品上市试一杯,缺乏动力喝一杯,熬夜加班灌一杯……在奶茶爱好者心里,奶茶给了自己一天的好心情。然而,从长期来看,奶茶对心理的影响则没那么简单。太长不看版奶茶这种又高糖又含咖啡因的小甜水,是可能上瘾的市售奶茶糖分过高,即使是标注为“无糖茶”的,含糖量也不低实在馋奶茶,选择自制会比较健康“来杯奶茶压压惊”心情差喜欢点奶茶的,来此集合!生理学上,喝奶茶能使人当下的心情舒畅,是有道理的。摄入糖分会激发体内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刺激神经系统产生愉悦情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糖分是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人脑只能依靠葡萄糖获取能量(不像其他部位能使用脂肪),在进化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吃甜食刺激多巴胺分泌,从而使人快乐”的犒赏机制。此外,咀嚼奶茶中的珍珠等加料,可能有助于缓解压力。在我们压力大、焦虑的时候,下丘脑会产生活动,刺激身体释放皮质醇和皮质酮。而如果在高压下咀嚼东西,则可以减少下丘脑活动,减慢这类激素的增加。在小鼠模型中,咬木头的行为可以降低应激性胃溃疡形成的可能性,减轻类似焦虑的行为和空间认知功能障碍。但是,长期来看,奶茶也对情绪有益吗?故事没有那么简单。含糖饮料,或许会成瘾奶茶里的糖分,能刺激神经系统分泌多巴胺,从而让我们心情愉悦。巧了,易成瘾物质也是如此。从酒精和尼古丁,到非法的可卡因、鸦片制剂,都能骗过人体的犒赏机制,让我们产生多巴胺、感到快乐。于是我们的身体明白:只要摄入这些物质,就能变得开心。为了更经常体会到这种正面情绪、每次感到加倍开心,成瘾的人会加倍地服用这些物质,导致身体大量分泌多巴胺。长期如此,大脑内感知多巴胺、激发快乐情绪的蛋白减少,导致为了达到同等的快乐程度,需要摄入更多的成瘾物质。在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只给小鼠提供蔗糖溶液,且在它们按正常生物钟醒来之后四小时开始提供,一共持续12小时,然后在夜间至第二天清醒后4小时的区间暂停供应。反复实验均证明,一个月后,小鼠产生了与药物成瘾非常相似的表现:反常地大量摄入糖水,糖水被夺走后出现焦虑和情绪低落,并更加渴望重新获得糖水。此外,这些小鼠也比对照组对安非他命(刺激中枢神经的药物,冰毒、摇头丸均为其衍生物)和可卡因更加敏感——这种成瘾物质之间的交叉敏化作用在可卡因和酒精、海洛因和大麻之间都有体现。不止动物数据,人的数据也显示了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的成瘾性。2019年《食欲》期刊上的一个研究找来了25个每天至少喝3份含糖饮料的青少年,让他们停喝3天含糖饮料,在这3天里正常吃饭,但只能喝纯牛奶或水。结果是,在这3天里,这些青少年都非常渴望含糖饮料,而且出现了戒断症状——头痛;幸福感降低,满足感降低,工作动力降低,难以集中注意力。此外,大量证据表明,人容易对咖啡因产生依赖。长期喝咖啡的人服用的剂量会越来越大,并在停用后产生头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情况。不过,专业人士对于咖啡因依赖是否严重到可归为上瘾,还没有达成一致。奶茶作为含糖、含咖啡因的饮品,我们也可能对它产生依赖。这种“瘾”从长期来看,会让我们更不开心。03奶茶喝太多,会增加心理压力?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团队调查了5000余名北京的大学生,发现35.6%的人每周至少喝一杯奶茶,72.5%的人至少一个月会点上一杯。他们依照酒精依赖的量表,设计了一系列衡量奶茶依赖性的问题。其中包括:每周/每月/每年喝多少奶茶?喝完奶茶后经常感到有罪恶感吗?如果试过停止喝奶茶,是否出现过不安、疲劳、无法专注等情况?随着时间推进,喝奶茶的量是否有所增加?数据模型显示,这些问题能准确反映对奶茶的依赖。然后,他们又请学生们填写了孤独感、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和自杀想法的量表,再将奶茶依赖性与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对奶茶依赖较强的大学生孤独感更强,有更多抑郁和焦虑情绪,还有更多自杀想法。研究者提出,可能是奶茶中的糖分使“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甜甜的奶茶喝多了,还可能让人头秃且焦虑。还有研究指出,饮用含糖饮料可能导致雄激素源性脱发——即使控制了年龄、睡眠质量、家族脱发病史、饮食均衡情况等混淆变量,每周喝7次以上含糖饮料的人比不喝含糖饮料的人中脱发更为常见。研究者认为,除了长期饮用含糖饮料可能导致焦虑等情绪,造成脱发,血糖升高还可能促使降解葡萄糖的酶活性增加,葡萄糖代谢速度加快,导致负责“生发”的细胞营养不足,生产速度减慢。04点去糖奶茶,依然可能喝下不少糖如果喝奶茶只选去糖,是不是喝的就是健康的茶和奶了?很遗憾,购买市售的“无糖茶”,并不能杜绝糖分的额外摄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于2017年调查了27家奶茶铺的51件商品,包括20件“去糖”饮品和4件“少糖”饮品。结果,正常甜度的饮料平均100毫升含糖7.2克,而无糖饮品平均含糖2.4克,最低1.2克。另一个调查了上海122种市售奶茶的研究显示,标明自己不额外加糖的奶茶,糖含量中位数也有3.4g/100g,其中20%的不加糖奶茶,含糖超过5g/100g,这样的奶茶只要喝一个中杯(500ml),摄入了糖分就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5克/天 的限量标准。我国对现制饮料没有制定“无糖”的标准,对于预包装饮料,只有含糖低于0.5g/100mL才为无糖。市售奶茶所谓的无糖,其实可能只是在最后一道混合工序里不另外加糖,但使用的原料里完全可能自带添加糖。实在是爱喝奶茶又想控糖怎么办?也许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在家做奶茶,加了哪些原料,自己清清楚楚。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员Michelle Hauser就建议:自己准备平时爱喝的含糖饮料,如果觉得太清淡了,再选择加糖,因为“无论你加多少,大概也不会有生产商加的多”。此外,吃一顿健康、饱腹的早饭,也可以帮助你在白天不那么想吃甜食。 一个AI :快打开外卖软件,点杯奶茶压压惊! 你可能想看: 爱情不是必需品,爱自己才是! 最终能给出的爱,都源自我们自己。 SEO界也是风水轮流转 今天看到一张照片,贴上来做个纪念。这4个人坐在一起太难得了。认不出这4个人就不是合格的SEO。 新加坡的风格 上星期刚写了新加坡的话题,与SEO无关,还有点上瘾,今天再聊聊新加坡。 新书上架|壹心理2024年新书《自写自愈》——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从爱自己开始,来啦! 卡耐基说:“决定你幸福或不幸福的,不在于你有什么,或你是谁,或你在什么地方,或你正在做什么,而是你怎么想。”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当你最好的朋友遭遇挫折时,你总是能理解、安慰、鼓励朋友;而当你自己遭... 春节氛围如何影响我们的心情 让我们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团圆如何在心理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春节氛围如何影响我们的心情 让我们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团圆如何在心理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被人看着就做不好?实用技巧帮你克服被观察的焦虑 为什么在他人观察时,我们可能感到紧张和不自在? 是哥哥煮的饺子不好吃吗?非得馋那碗粥 “恋爱脑”的人到底心里在想什么,我们要如何保持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而避免过分沉溺? 爱情里,来“讨债”的伴侣 | 一周全球心理学新鲜事 关系的自我实现预言可能会影响积极的感知。反之,也可能是成立的。 再见,暗黑人格三元组;你好,暗黑人格四分体 在现实生活中,有暗黑三人格的人大量存在。
“心情不好,来杯奶茶”,然而奶茶也是抑郁的风险因素?
2024-06-12 | 浏览: 21
近几年,奶茶受到广泛欢迎,各种样式层出不穷。哪怕网红品牌一直在变,但茶饮依然是年轻人各种情境下的首选:商场购物端一杯,好友长谈点一杯,新品上市试一杯,缺乏动力喝一杯,熬夜加班灌一杯……
在奶茶爱好者心里,奶茶给了自己一天的好心情。然而,从长期来看,奶茶对心理的影响则没那么简单。
太长不看版
“来杯奶茶压压惊”奶茶这种又高糖又含咖啡因的小甜水,是可能上瘾的
市售奶茶糖分过高,即使是标注为“无糖茶”的,含糖量也不低
实在馋奶茶,选择自制会比较健康
心情差喜欢点奶茶的,来此集合!
生理学上,喝奶茶能使人当下的心情舒畅,是有道理的。
摄入糖分会激发体内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刺激神经系统产生愉悦情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糖分是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人脑只能依靠葡萄糖获取能量(不像其他部位能使用脂肪),在进化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吃甜食刺激多巴胺分泌,从而使人快乐”的犒赏机制。
此外,咀嚼奶茶中的珍珠等加料,可能有助于缓解压力。在我们压力大、焦虑的时候,下丘脑会产生活动,刺激身体释放皮质醇和皮质酮。而如果在高压下咀嚼东西,则可以减少下丘脑活动,减慢这类激素的增加。在小鼠模型中,咬木头的行为可以降低应激性胃溃疡形成的可能性,减轻类似焦虑的行为和空间认知功能障碍。
但是,长期来看,奶茶也对情绪有益吗?
故事没有那么简单。
含糖饮料,或许会成瘾奶茶里的糖分,能刺激神经系统分泌多巴胺,从而让我们心情愉悦。
巧了,易成瘾物质也是如此。
从酒精和尼古丁,到非法的可卡因、鸦片制剂,都能骗过人体的犒赏机制,让我们产生多巴胺、感到快乐。于是我们的身体明白:只要摄入这些物质,就能变得开心。为了更经常体会到这种正面情绪、每次感到加倍开心,成瘾的人会加倍地服用这些物质,导致身体大量分泌多巴胺。长期如此,大脑内感知多巴胺、激发快乐情绪的蛋白减少,导致为了达到同等的快乐程度,需要摄入更多的成瘾物质。
在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只给小鼠提供蔗糖溶液,且在它们按正常生物钟醒来之后四小时开始提供,一共持续12小时,然后在夜间至第二天清醒后4小时的区间暂停供应。反复实验均证明,一个月后,小鼠产生了与药物成瘾非常相似的表现:反常地大量摄入糖水,糖水被夺走后出现焦虑和情绪低落,并更加渴望重新获得糖水。此外,这些小鼠也比对照组对安非他命(刺激中枢神经的药物,冰毒、摇头丸均为其衍生物)和可卡因更加敏感——这种成瘾物质之间的交叉敏化作用在可卡因和酒精、海洛因和大麻之间都有体现。
不止动物数据,人的数据也显示了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的成瘾性。2019年《食欲》期刊上的一个研究找来了25个每天至少喝3份含糖饮料的青少年,让他们停喝3天含糖饮料,在这3天里正常吃饭,但只能喝纯牛奶或水。结果是,在这3天里,这些青少年都非常渴望含糖饮料,而且出现了戒断症状——头痛;幸福感降低,满足感降低,工作动力降低,难以集中注意力。
此外,大量证据表明,人容易对咖啡因产生依赖。长期喝咖啡的人服用的剂量会越来越大,并在停用后产生头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情况。不过,专业人士对于咖啡因依赖是否严重到可归为上瘾,还没有达成一致。
奶茶作为含糖、含咖啡因的饮品,我们也可能对它产生依赖。这种“瘾”从长期来看,会让我们更不开心。
03奶茶喝太多,会增加心理压力?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团队调查了5000余名北京的大学生,发现35.6%的人每周至少喝一杯奶茶,72.5%的人至少一个月会点上一杯。
他们依照酒精依赖的量表,设计了一系列衡量奶茶依赖性的问题。其中包括:每周/每月/每年喝多少奶茶?喝完奶茶后经常感到有罪恶感吗?如果试过停止喝奶茶,是否出现过不安、疲劳、无法专注等情况?随着时间推进,喝奶茶的量是否有所增加?数据模型显示,这些问题能准确反映对奶茶的依赖。
然后,他们又请学生们填写了孤独感、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和自杀想法的量表,再将奶茶依赖性与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对奶茶依赖较强的大学生孤独感更强,有更多抑郁和焦虑情绪,还有更多自杀想法。
研究者提出,可能是奶茶中的糖分使“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甜甜的奶茶喝多了,还可能让人头秃且焦虑。还有研究指出,饮用含糖饮料可能导致雄激素源性脱发——即使控制了年龄、睡眠质量、家族脱发病史、饮食均衡情况等混淆变量,每周喝7次以上含糖饮料的人比不喝含糖饮料的人中脱发更为常见。研究者认为,除了长期饮用含糖饮料可能导致焦虑等情绪,造成脱发,血糖升高还可能促使降解葡萄糖的酶活性增加,葡萄糖代谢速度加快,导致负责“生发”的细胞营养不足,生产速度减慢。
04点去糖奶茶,依然可能喝下不少糖如果喝奶茶只选去糖,是不是喝的就是健康的茶和奶了?
很遗憾,购买市售的“无糖茶”,并不能杜绝糖分的额外摄入。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于2017年调查了27家奶茶铺的51件商品,包括20件“去糖”饮品和4件“少糖”饮品。结果,正常甜度的饮料平均100毫升含糖7.2克,而无糖饮品平均含糖2.4克,最低1.2克。另一个调查了上海122种市售奶茶的研究显示,标明自己不额外加糖的奶茶,糖含量中位数也有3.4g/100g,其中20%的不加糖奶茶,含糖超过5g/100g,这样的奶茶只要喝一个中杯(500ml),摄入了糖分就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5克/天 的限量标准。
我国对现制饮料没有制定“无糖”的标准,对于预包装饮料,只有含糖低于0.5g/100mL才为无糖。市售奶茶所谓的无糖,其实可能只是在最后一道混合工序里不另外加糖,但使用的原料里完全可能自带添加糖。
实在是爱喝奶茶又想控糖怎么办?也许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在家做奶茶,加了哪些原料,自己清清楚楚。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员Michelle Hauser就建议:自己准备平时爱喝的含糖饮料,如果觉得太清淡了,再选择加糖,因为“无论你加多少,大概也不会有生产商加的多”。此外,吃一顿健康、饱腹的早饭,也可以帮助你在白天不那么想吃甜食。
一个AI :
快打开外卖软件,点杯奶茶压压惊!
爱情不是必需品,爱自己才是!
最终能给出的爱,都源自我们自己。
SEO界也是风水轮流转
今天看到一张照片,贴上来做个纪念。这4个人坐在一起太难得了。认不出这4个人就不是合格的SEO。
新加坡的风格
上星期刚写了新加坡的话题,与SEO无关,还有点上瘾,今天再聊聊新加坡。
新书上架|壹心理2024年新书《自写自愈》——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从爱自己开始,来啦!
卡耐基说:“决定你幸福或不幸福的,不在于你有什么,或你是谁,或你在什么地方,或你正在做什么,而是你怎么想。”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当你最好的朋友遭遇挫折时,你总是能理解、安慰、鼓励朋友;而当你自己遭...
春节氛围如何影响我们的心情
让我们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团圆如何在心理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春节氛围如何影响我们的心情
让我们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团圆如何在心理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被人看着就做不好?实用技巧帮你克服被观察的焦虑
为什么在他人观察时,我们可能感到紧张和不自在?
是哥哥煮的饺子不好吃吗?非得馋那碗粥
“恋爱脑”的人到底心里在想什么,我们要如何保持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而避免过分沉溺?
爱情里,来“讨债”的伴侣 | 一周全球心理学新鲜事
关系的自我实现预言可能会影响积极的感知。反之,也可能是成立的。
再见,暗黑人格三元组;你好,暗黑人格四分体
在现实生活中,有暗黑三人格的人大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