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捡到一个钱包,你是还还是不还?研究者用“还”与“不还”两种选择检测了公民诚信行为。这是一个心理学实验。但如果说,描述看到一个钱包时内心的感受,这也是心理学实验。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也是心理学实验?哪里心理学了?其实,这正是铁钦纳的实验内省法——通过观察自己的意识经验来关注心理活动。你震惊。你皱眉。你说学堂君卖关子。学堂君:(捂嘴)(失声痛哭)学堂君过去已经提过数不清的心理学实验了,那我们今天把数不清的实验拎起来抖一抖,给大家串起一条线来。质性方法//内省法现在请大家问问自己,"我现在在想什么?"想DDL什么时候能写完。学堂君心想。你回答“我在想……”的过程,就是往自己心里看,然后报告自己在那里发现了什么的过程,这就是经验内省——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觉审视自身活动与状态,并以此来认识自我。随后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内省太模糊,缺乏控制变量,于是又提出实验内省法,即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让经过训练的被试在情绪良好、精神饱满和身体健康的时候,客观、准确地描述意识状态本身。当面对一个苹果。但是当你拿着苹果的时候,不能描述这个苹果。而是要描述看着苹果的时候,你的内心活动。看见苹果,想起苹果汤,想起好吃的果肉,想起牛顿……不过,大家想想也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呢?大家脑袋里可能想起两箩筐内容。自己的某些过去的记忆、正在奋斗想要实现的目标或者就是今天吃什么……是的,内省法很容易受到自身认知和期待的影响。不仅如此,一方面,我们不一定能够准确全面地描述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当我们带着目的、拿着手电筒照进一个黑箱,黑箱本身就消失了。而心理活动在这里就是黑箱。越来越多研究者认为,心理学不能只听信“我觉得我是怎么想的”,还要听听“从客观来看是怎么样的”。//观察法你说,不行。光想真是太不靠谱了。比如,有人发问”我是谁?“,于是为了找到“我”是谁,你选择观察自己的行为。“我会把DDL拖到最后一刻”——那么我可能是一个拖延的人,或者也可以是一个抗压能力强的人。“我喜欢聚会和发言”——那么我可能是一个享受社交的人。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特征来回答问题,这就是观察法的一种。虽然人们拥有自我意识,但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回答“自己心里怎么想”的问题。这时,人们就会尝试像外部观察者一样观察自己,并尝试理解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日常的观察是非常主观的。比如,假设我认为我是E人,也就是通过与他人交互来获得快乐的人的话,我会更关注自己与外界进行交互、站在聚光灯下的一面,而忽略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玩得很好的时候。然后说,“看吧,我果然是E人”。这就是观察者偏差。大家或许听过著名的吊桥效应:把站在吊桥上带来的心跳加速误以为是对方魅力使得自己心动。这就是典型的错误归因——只关注个体,而忽略了外部因素,最终生成了一些主观性较强的推断。为了避免这种自己对自己的主观推断,心理学家们又提出了——提问。//访谈法“我是什么样子的?”学堂君:(星星眼)(踮脚)(期待状)如果此时你开始动脑了,开始张嘴了,恭喜你,开始了一段访谈。在交谈和询问里,学堂君可以最快速地了解自己的赛博形象。是的,在访谈法中,我们通过叙述本身来建构自我、表达自我,访谈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过,学堂君提问时的期待程度,学堂君提问的方式、时机等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你的回答。比如访谈者对于某一种回答方式过于期待,提问过于模糊,都会使得访谈得到的回答并不能与访谈的目的契合,或者没有那么“客观”,这就是访谈者偏差。比如,聪明如你也能猜到,有些学堂君的坏话不能在学堂君面前说。访谈法还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局限。首先,每个人都想要在别人面前有一个更好的形象,受访者的回答里可能会杂糅社会赞许性,也就是会挑着社会认可的,大家想听的话来讲。其次,我们的认知也有局限性。就像上述观察法讲到的那样,我们以为自己记得的事实也会有归因错误和记忆错误。换句话说,访谈法也会有不真实的时候。因此,为了兼顾科学的标准和叙事的精神,在访谈法里通常会有统一的访谈流程、提纲和反思规范,也会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关注和倾听。量化方法上述方法更多是在现实基础上探究“有没有”,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有多少”,还需要由“质”转到“量”,用数字描述程度。//问卷法学堂君的MBTI是什么?你猜猜。诶猜对了,学堂君自己也不知道。(掏出MBTI测试题开始做)虽然MBTI并不被认为是专业的心理学测评,但是它代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问卷法。在不同题目的12345点评分或者对错判断里,我们可以量化自己的特征、态度、感受和倾向;不过,正如访谈法提到的那样,我们想要给别人留下更好的印象,因此很难避免回答时的社会赞许性,这就是作答者偏差。作答者有可能倾向于“想当然”,也有可能认为自己的反应会对社会、政治、商业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报告那些认为自己“应该如此”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此外,还有一类心理学问卷反映答卷者的认知情况。写过数学的大家应该都经历过被看不懂的题目折磨得抓耳挠腮的时候(不排除没有经历过的读者,只是学堂君确实经历过(目移))。那么,只能写出一个“解”字的题目显然缺乏意义。因为大家都做不出来,都只能拿零蛋,但是在零蛋里或许有些人稳稳地躺在蛋里,或许有的人差一点就能破壳而出。但是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别就测不出来了。这样的问题在心理学问卷里同样存在——当题目太难或者太模棱两可,都会让作答者疑惑进而无从下笔,所以开发一份这类型的心理学问卷可能也要考虑难度、区分度等测量学指标。通过适度的控制,组织出一套信度、效度都较高的问卷,能够让我们的心理学研究结果更加可靠。//实验法想要测测学堂君会不会无条件服从,你可以把学堂君摁到米尔格拉姆的电击椅前,在演员被试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命令学堂君按下电击按钮。这就是实验法的一种——通过控制不同的情景,观察个体的反应。实验法相对于前面四种方法,能够有更加精细的控制和精准的测量,通过控制无关的因素,使得研究对象拥有最大程度的解释力。然而,因为这样的结论是在固定条件下得到的,所以这种强大的控制力也使得实验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花里胡哨与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之间的区别太大了嘛!研究者们往往希望从一个研究中概括出变量之间的概念关系,而不是仅仅特异于特定条件、操纵和样本的场景。那么,在实验中如何做好控制混杂因素和提高生态效度之间的权衡,也是心理学家们一直以来面对的挑战。至此,我们已经了解到如内省法、观察法、访谈法这类广泛用于质性研究的方法,也谈到了问卷法、实验法这类更常用于量化研究的方法,听起来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边好像在打架。是的,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相爱相杀已经持续很久了总的来说,科学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对现象进行测量和计算,讲究科学的可重复性,是用数据检验自己的假设,来证明变量之间的相关和因果关系。而叙事心理学更倾向于通过个体体验、观察、历史来分析和解释,进而发现特殊现象的意义模式,用质性研究讲述一个关于心理过程的故事。听起来是否有些割裂?是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理学研究在自然科学实证主义道路上驾着量化范式马车一路狂飙,并未顾及质性研究的人文精神。部分学者提出并坚信:“人是一台精密且复杂的机器,人的心理过程就是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分泌物的合奏”。然而,另有学者呼吁回归人文精神的声音也日益高涨。人文主义者认为,在自然科学的道路里,心理学把人变成冷冰冰的物理客体,而无视了历史文化语境。但人生于情景,会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意义,人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分析。或许,有没有可能,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交融的统一体?在这个问题抛出之后,一个陀螺出现了。心理学研究的“双陀螺模型”旨在将心理学研究与陀螺保持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现象相类比,试图调和心理学研究中诸对矛盾体的关系。双陀螺模型是上下互为映射的两个单陀螺。下方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现象,也就是质性研究,上方是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家的解读和构念,也就是量化研究。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理想情况下,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既在理性层面揭示客观规律,又能在实践层面起指导作用。在陀螺旋转过程中,要找到适宜的研究方法以物尽其用,又要灵活转换不同方法以交叉验证逐层深入。在上述矛盾体的二力平衡中找到此消彼长的对立统一。尾声斯诺在演讲中曾经提到,不同的科学训练、学科素养使得不同科学家在理念层面会处于互相对立的局面。大家听过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也听过巴甫洛夫的狗。不同立场的心理学家用不同方式解释着心理活动,或许这些方式之间的理念水火不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学家们在不同的立场上共同描绘这世界上最玄妙的事物——人。只要开放,包容。心理学总会前行。—专栏君—篇幅宜人性:★★★★趣味可读性:★★★科学严谨性:★★★★本书以“中道”为线索,顺序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提出、方法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流程和细节,以辩证思维融合了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的知识和思想。希望本书可以让你对心理学研究有更深的认识,并希望能够启发你对心理学的一点思考。 你可能想看: 亲密关系威胁自我? | 伴侣自我问卷:测量关系中的自我状态 即使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即真实的自己)被了解和接受。 心理咨询师是如何进行心理学诊断的? 了解来访者今天前来求助的原因,并进一步询问怎么今天才来寻求帮助呢? 重写你的故事:如何通过生活叙事重构塑造更强大的自我 重写你的生活故事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能带你走向一个更加充实和丰富的未来。 爱情让你更好还是更糟?——亲密关系中的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水平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个体成年后的家庭婚姻关系和婚姻幸福度。 "双11购物狂潮:透射消费冲动背后的心理游戏——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家揭露背后的秘密 面对双11狂欢,我们如何做出理性选择呢?这里给出几点科学的建议。 夫妻关系中的这些雷,千万不要触碰到! 很多夫妻或是情侣也想改善双方的关系,化解矛盾,但为什么每次坐下来谈的时候依然陷入争吵中? 周处除的是三害,心理学家想的则是电影中暴力的不良影响 研究显示,媒体中的暴力确实是一个引起情绪唤起、攻击行为和暴力想法的危险因素。 我们天生是“妈宝”吗?|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对母亲的感情都源于先天本能吗? 我们天生是“妈宝”吗?|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对母亲的感情都源于先天本能吗? 心理学家说:想要重新塑造自己,先从肢体语言开始 调整自己的肢体语言,会对自己的心态有很大影响,甚至会有重塑自己的效果,让你从内到外都感觉更有力量。
是黑箱!我碰到了黑箱!丨《中道之行:心理学家的自我省察》
2024-06-12 | 浏览: 21
如果你捡到一个钱包,你是还还是不还?
这也是心理学实验?哪里心理学了?
其实,这正是铁钦纳的实验内省法——通过观察自己的意识经验来关注心理活动。
你震惊。
你皱眉。
你说学堂君卖关子。
学堂君:(捂嘴)(失声痛哭)
学堂君过去已经提过数不清的心理学实验了,那我们今天把数不清的实验拎起来抖一抖,给大家串起一条线来。
质性方法
//内省法
现在请大家问问自己,"我现在在想什么?"
想DDL什么时候能写完。学堂君心想。
你回答“我在想……”的过程,就是往自己心里看,然后报告自己在那里发现了什么的过程,这就是经验内省——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觉审视自身活动与状态,并以此来认识自我。
随后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内省太模糊,缺乏控制变量,于是又提出实验内省法,即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让经过训练的被试在情绪良好、精神饱满和身体健康的时候,客观、准确地描述意识状态本身。
当面对一个苹果。
但是当你拿着苹果的时候,不能描述这个苹果。
而是要描述看着苹果的时候,你的内心活动。
看见苹果,想起苹果汤,想起好吃的果肉,想起牛顿……
不过,大家想想也知道。
我现在在想什么呢?
大家脑袋里可能想起两箩筐内容。
自己的某些过去的记忆、正在奋斗想要实现的目标或者就是今天吃什么……
是的,内省法很容易受到自身认知和期待的影响。
不仅如此,一方面,我们不一定能够准确全面地描述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当我们带着目的、拿着手电筒照进一个黑箱,黑箱本身就消失了。而心理活动在这里就是黑箱。
越来越多研究者认为,心理学不能只听信“我觉得我是怎么想的”,还要听听“从客观来看是怎么样的”。
//观察法
你说,不行。光想真是太不靠谱了。
比如,有人发问”我是谁?“,
于是为了找到“我”是谁,你选择观察自己的行为。
“我会把DDL拖到最后一刻”——那么我可能是一个拖延的人,或者也可以是一个抗压能力强的人。
“我喜欢聚会和发言”——那么我可能是一个享受社交的人。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特征来回答问题,这就是观察法的一种。
虽然人们拥有自我意识,但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回答“自己心里怎么想”的问题。这时,人们就会尝试像外部观察者一样观察自己,并尝试理解自己的想法。
但是,我们日常的观察是非常主观的。
比如,假设我认为我是E人,也就是通过与他人交互来获得快乐的人的话,我会更关注自己与外界进行交互、站在聚光灯下的一面,而忽略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玩得很好的时候。
然后说,“看吧,我果然是E人”。这就是观察者偏差。
大家或许听过著名的吊桥效应:把站在吊桥上带来的心跳加速误以为是对方魅力使得自己心动。这就是典型的错误归因——只关注个体,而忽略了外部因素,最终生成了一些主观性较强的推断。
为了避免这种自己对自己的主观推断,心理学家们又提出了——提问。
//访谈法
“我是什么样子的?”
学堂君:(星星眼)(踮脚)(期待状)
如果此时你开始动脑了,开始张嘴了,恭喜你,开始了一段访谈。
在交谈和询问里,学堂君可以最快速地了解自己的赛博形象。
是的,在访谈法中,我们通过叙述本身来建构自我、表达自我,访谈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人们的精神世界。
不过,学堂君提问时的期待程度,学堂君提问的方式、时机等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你的回答。比如访谈者对于某一种回答方式过于期待,提问过于模糊,都会使得访谈得到的回答并不能与访谈的目的契合,或者没有那么“客观”,这就是访谈者偏差。
比如,聪明如你也能猜到,有些学堂君的坏话不能在学堂君面前说。访谈法还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局限。
首先,每个人都想要在别人面前有一个更好的形象,受访者的回答里可能会杂糅社会赞许性,也就是会挑着社会认可的,大家想听的话来讲。
其次,我们的认知也有局限性。就像上述观察法讲到的那样,我们以为自己记得的事实也会有归因错误和记忆错误。换句话说,访谈法也会有不真实的时候。
因此,为了兼顾科学的标准和叙事的精神,在访谈法里通常会有统一的访谈流程、提纲和反思规范,也会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关注和倾听。
量化方法
上述方法更多是在现实基础上探究“有没有”,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有多少”,还需要由“质”转到“量”,用数字描述程度。
//问卷法
学堂君的MBTI是什么?
你猜猜。
诶猜对了,学堂君自己也不知道。
(掏出MBTI测试题开始做)
虽然MBTI并不被认为是专业的心理学测评,但是它代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问卷法。在不同题目的12345点评分或者对错判断里,我们可以量化自己的特征、态度、感受和倾向;
不过,正如访谈法提到的那样,我们想要给别人留下更好的印象,因此很难避免回答时的社会赞许性,这就是作答者偏差。作答者有可能倾向于“想当然”,也有可能认为自己的反应会对社会、政治、商业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报告那些认为自己“应该如此”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此外,还有一类心理学问卷反映答卷者的认知情况。写过数学的大家应该都经历过被看不懂的题目折磨得抓耳挠腮的时候(不排除没有经历过的读者,只是学堂君确实经历过(目移))。那么,只能写出一个“解”字的题目显然缺乏意义。因为大家都做不出来,都只能拿零蛋,但是在零蛋里或许有些人稳稳地躺在蛋里,或许有的人差一点就能破壳而出。但是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别就测不出来了。
这样的问题在心理学问卷里同样存在——当题目太难或者太模棱两可,都会让作答者疑惑进而无从下笔,所以开发一份这类型的心理学问卷可能也要考虑难度、区分度等测量学指标。
通过适度的控制,组织出一套信度、效度都较高的问卷,能够让我们的心理学研究结果更加可靠。
//实验法
想要测测学堂君会不会无条件服从,你可以把学堂君摁到米尔格拉姆的电击椅前,在演员被试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命令学堂君按下电击按钮。
这就是实验法的一种——通过控制不同的情景,观察个体的反应。
实验法相对于前面四种方法,能够有更加精细的控制和精准的测量,通过控制无关的因素,使得研究对象拥有最大程度的解释力。
然而,因为这样的结论是在固定条件下得到的,所以这种强大的控制力也使得实验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花里胡哨与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之间的区别太大了嘛!
研究者们往往希望从一个研究中概括出变量之间的概念关系,而不是仅仅特异于特定条件、操纵和样本的场景。
那么,在实验中如何做好控制混杂因素和提高生态效度之间的权衡,也是心理学家们一直以来面对的挑战。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到如内省法、观察法、访谈法这类广泛用于质性研究的方法,也谈到了问卷法、实验法这类更常用于量化研究的方法,听起来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边好像在打架。
是的,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相爱相杀已经持续很久了
总的来说,科学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对现象进行测量和计算,讲究科学的可重复性,是用数据检验自己的假设,来证明变量之间的相关和因果关系。
而叙事心理学更倾向于通过个体体验、观察、历史来分析和解释,进而发现特殊现象的意义模式,用质性研究讲述一个关于心理过程的故事。
听起来是否有些割裂?
是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理学研究在自然科学实证主义道路上驾着量化范式马车一路狂飙,并未顾及质性研究的人文精神。
部分学者提出并坚信:“人是一台精密且复杂的机器,人的心理过程就是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分泌物的合奏”。
然而,另有学者呼吁回归人文精神的声音也日益高涨。
人文主义者认为,在自然科学的道路里,心理学把人变成冷冰冰的物理客体,而无视了历史文化语境。但人生于情景,会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意义,人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分析。
或许,有没有可能,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交融的统一体?
在这个问题抛出之后,一个陀螺出现了。
心理学研究的“双陀螺模型”旨在将心理学研究与陀螺保持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现象相类比,试图调和心理学研究中诸对矛盾体的关系。
双陀螺模型是上下互为映射的两个单陀螺。下方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现象,也就是质性研究,上方是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家的解读和构念,也就是量化研究。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在理想情况下,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既在理性层面揭示客观规律,又能在实践层面起指导作用。
在陀螺旋转过程中,要找到适宜的研究方法以物尽其用,又要灵活转换不同方法以交叉验证逐层深入。在上述矛盾体的二力平衡中找到此消彼长的对立统一。
尾声
斯诺在演讲中曾经提到,不同的科学训练、学科素养使得不同科学家在理念层面会处于互相对立的局面。大家听过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也听过巴甫洛夫的狗。不同立场的心理学家用不同方式解释着心理活动,或许这些方式之间的理念水火不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学家们在不同的立场上共同描绘这世界上最玄妙的事物——人。
只要开放,包容。
心理学总会前行。
—专栏君—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本书以“中道”为线索,顺序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提出、方法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流程和细节,以辩证思维融合了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的知识和思想。希望本书可以让你对心理学研究有更深的认识,并希望能够启发你对心理学的一点思考。
亲密关系威胁自我? | 伴侣自我问卷:测量关系中的自我状态
即使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即真实的自己)被了解和接受。
心理咨询师是如何进行心理学诊断的?
了解来访者今天前来求助的原因,并进一步询问怎么今天才来寻求帮助呢?
重写你的故事:如何通过生活叙事重构塑造更强大的自我
重写你的生活故事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能带你走向一个更加充实和丰富的未来。
爱情让你更好还是更糟?——亲密关系中的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水平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个体成年后的家庭婚姻关系和婚姻幸福度。
"双11购物狂潮:透射消费冲动背后的心理游戏——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家揭露背后的秘密
面对双11狂欢,我们如何做出理性选择呢?这里给出几点科学的建议。
夫妻关系中的这些雷,千万不要触碰到!
很多夫妻或是情侣也想改善双方的关系,化解矛盾,但为什么每次坐下来谈的时候依然陷入争吵中?
周处除的是三害,心理学家想的则是电影中暴力的不良影响
研究显示,媒体中的暴力确实是一个引起情绪唤起、攻击行为和暴力想法的危险因素。
我们天生是“妈宝”吗?|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对母亲的感情都源于先天本能吗?
我们天生是“妈宝”吗?|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对母亲的感情都源于先天本能吗?
心理学家说:想要重新塑造自己,先从肢体语言开始
调整自己的肢体语言,会对自己的心态有很大影响,甚至会有重塑自己的效果,让你从内到外都感觉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