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旗下心理行业公众号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01 我为什么从事临床心理工作记者:我曾听说,每个人在选择心理学专业时,都有自己的故事,你是怎样走上心理学道路的?李子勋:1990年(36岁),我开始学习并从事临床心理工作。一是医院有这个要求——成立心理咨询室;二是我一直对心理学有一种关注。有两个因素影响着我,一是美国电影《爱德华大夫》,二是北京安定医院的杨华渝教授写的《癫狂梦醒》,使我对人的精神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同科室的大夫,突然服毒自杀。这让我感觉,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对于医生来说,只能拯救人类饱受疾病之苦的躯体,而精神的痛苦由谁拯救呢?我们一群年轻的大夫聚集在一块儿,讨论身边同事的非正常故去。发现作为环境的每个人都有“罪过”,在可以阻止事态发生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没能去做。不是我们不善良,而是我们没有意识,许多自杀前的征兆都被我们的眼睛漏掉了。 02 择业的潜意识动机记者:我听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心理医生是一些天性纯良、很高尚的人,他们总是在无私的献出爱心;另一种说法是,心理医生都是一些有心理障碍的人,因为他们痛苦过,所以才会选择这样的工作。许多职业心理医生在择业时,会受一些潜意识的影响,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李子勋:这是一个作为心理医生,必须弄明白的问题。在心理学的专业训练中,我们不停的被要求做自我分析——择业动机是被问的最多的问题。仔细想来,当初只是在一种“爱生命、爱自我、爱他人”的生命伦理思想影响下,选择了心理治疗专业,以为自己很博爱、很伟大。但后来发现,其实在内心深层,有种种自我的需要。就我个人来说,有两点是我在择业时的潜意识动机。一是助人者情结,渴望帮助别人来感觉自己有价值,通过控制别人来感觉自己有权威;二是情感需要,希望通过主动投情来赢得别人的爱和关注,逃避内心的孤独感。其实,心理治疗师在就业前,要经历过无数次的被分析。在德国,精神分析师最少要经历600小时的自我分析。一些人在自我分析中,慢慢成熟起来,最后成为职业治疗师。有些人在训练中被淘汰,难以取得心理医生资格。所以,有执业资格的心理治疗师,都是被“修理”合格的。在中国,由于没有权威机构来训练和监督心理医生,每个从业者,几乎都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原始情绪”来面对当事人。对那种只是读了心理学书籍,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和督导的心理医生,很难避免产生对当事人的依赖、反向移情、情感剥削等,这些会更加扰乱当事人的生活和心理发展。严格来说,心理医生是依靠当事人成长的,在每一次对来访者的分析和治疗中,也是对自己的分析和治疗。 03 心理咨询师的训练记者:“心理医生在依靠当事人成长”,这种说法让我想起外科手术,听说一个外科医生要培训10年以上才能主刀,职业心理医生需要多少年?李子勋:在美国,一个精神分析师要培训15年才能领取执照。一个家庭治疗师,也要培训5-8年才能接触当事人。光培训还不够,他必须加入一个心理治疗专业学会,接受心理治疗的伦理条例和违规处罚条例,并有专业督导和专业工作小组协助自己成长,方能执业。执业后,每两年还需要重新申请资格,接受学会的考核和评估。同时,每个求询者如果需要,都可以获得由学会送出的投诉方法,并有专门的机构来接受来访者的投诉。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的利益。职业心理医生和普通医生、社会工作者不同,他对自己的人格结构、人性弱点会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训练过的心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能力在态度上保持“中立”。他不再会把,生活中自我的审美、道德、情感以及是非观点,带入咨询的情境中。另外,他能对当事人保持接纳,不再用“是”与“非”这种非此即彼的观点,看人的内心世界。在操作上注意与当事人的交流互动,注重事物的“存在性”和“时间组织”。 04 我对心理治疗的理解记者:我自己不太清楚心理治疗是什么?你能大概说说吗?李子勋:心理治疗有许多流派和方法,我现在从事系统式治疗。就这种治疗的思维看,心理治疗就是通过与当事人的交流和互动,使当事人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层面,并在不知不觉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法。职业心理医生,从来不用“疾病”这两个字来衡量他的当事人。不仅如此,我们在做治疗的过程中,常常要先化解当事人的疾病观念。如果他觉得一切痛苦都是疾病带来的,心理医生的工作就被局限了。我们故意忽视或淡化这些疾病的概念,让他看到自己在疾病中的角色。我们故意说一些强迫性症状、一些抑郁状态,只是当事人在某种情景状态下的行为与情绪反应方式。生活的状况不会永远一样,人的行为与情绪方式,也不可能永远这样。如果症状被保持了,很可能当事人下意识做了一些事,让自己保持。正如嫌自己社交能力差的人,反过来逃避社交,社交不良就被保持了。正常人有时抑郁一个星期,也是很自然的。人的情绪,有一个周期变化的过程,就像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假如你抑郁了一年,找到我。我就会问,你是怎么做到让你的抑郁可以保持一年的?把这样的一些事情找出来,下决心不再去做,抑郁自然就会减轻。心理学不会和现实对抗,也没有能力真正改变当事人所处的情境。它只是帮助或提醒当事人,生活中有多种选择,不仅仅是一种。把一个人内心的强冲突转变为一个弱冲突。比如一个面临离婚的妇女,心理医生没有能力改变她的丈夫对婚姻的选择,但可以使当事人慢慢看到,在离婚的痛苦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自我的成长、发展、兴趣、自我权利等,扩大了当事人对生活的视觉,产生新的决策和动力。我常跟人讲这个故事:一个尿床的人,看了心理医生后,他依旧尿床,但他已经觉得尿床不重要了,不会再对他的生活有影响,因而也不再自卑。他接受尿床可能是他生理成长的一个阶段,虽然15岁他还尿床,但18岁以后尿床会自然好转,他的精神变得自由了。 05 对来访者负责记者:你说的心理学和我感觉的不一样。我有一个朋友,在去心理门诊前还是好好的,看病回来就变得病恹恹,说她被诊断为有什么恋父情结,还有多重人格。让我都吓了一大跳,觉得心理医生会把人对自己的感觉,变得和原来不一样。李子勋:这样的心理医生,恰好就是那种“修理”不足、内心有情结的人。他们易于在当事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投射。一个职业心理医生,在觉察到当事人的问题时。首先要问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是否是自己的一种内心情结被扰动;然后,再把这样的感觉,通过交谈来看当事人是否能自我领悟;如果当事人不能领悟——只能等待,把问题留在那儿,不能直接告诉当事人。有的心理医生,很喜欢挖掘当事人早年的问题,以为让那些被压抑的创伤意识化,当事人的问题就会减轻。方法是对的,也符合和精神分析的标准。但他们忘了,每个当事人的自我觉察和领悟能力,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当事人,获益很大,有的当事人却感觉什么也没有得到,有的甚至更加混乱和痛苦。尽管这是治疗中常见的,但当事人不知道,他以为心理治疗没有效果,就自动脱离了。心理医生可能会说,这是当事人没有准备好。但心理医生也忘了,当事人是主角,你只能选择适合当事人理解、获益的心理治疗方式,对当事人负责,而不是对某种心理理论负责。如果当事人需要诊断,也要看诊断是否符合当事人的利益。如果诊断能促使当事人发展积极的、正面的行为和认知,我们才给。当然,在医院的心理医生要符合生物医学的大环境,一般病历上会严格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来记载。 06 说心理治疗有效或无效,都正确记者:我看过一本由著名的精神分析专家写的书,书名是《放弃心理治疗》。也曾读过几篇心理治疗的分析文章,说心理治疗缺乏科学的效果判定,很难说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李子勋:我认为,说心理治疗有效或无效,都是正确的。差异在于,两者之间用的观察标准不同。前者用的是非线性的、非固化的因果关系,来看待人类的精神和情感活动。把精神领域看作是一种“构成现实倾向”,而非只是单纯的投影。而后者是用直线因果的、非此即彼的观念,来认识人的精神活动。心理学,并不以对效果的测定,来判断治疗是否成功。相反,它会更加关注症状的个别性、情境性。比如一个当事人,在患神经衰弱或抑郁症时,能得到家人的关爱。这种关爱,又正好是她内心渴望已久的,心理医生要看到在躯体痛苦的同时,存在情感的满足,这是一种继发性获益。当症状成为一种心理防御,那么妄图使她走出抑郁就不容易。因为这违背了她潜在的利益。比如丈夫个性暴躁、夫妻关系失调,妻子会用“弱势”来控制丈夫:妻子变得多病、神经衰弱,丈夫不得不回家做饭、管孩子,妻子由此“控制”了丈夫。所以,在一个久病不好的案例里面,总会有一些隐情——是因为她不能好。碰到这样的当事人,我们不会寄希望于她好,我们会鼓励她把症状做的有选择性。比如在丈夫面前,尽量把症状做出来;而在工作和自我生活中,就要把症状收起来,将症状做到“收放自如”。把症状看作是“客人”,可请它来,也可送它走,这正是心理学巧妙的地方。 07 治疗有心理学头脑的人记者:你在治疗中选择当事人吗?有没有让你颇感为难的病例。李子勋:有。有些当事人,在接受心理治疗时,抗拒性非常强,害怕袒露内心,害怕被分析。而有的当事人,又特别的依赖,缺乏主动的心理能力。这两类当事人,都可能使治疗变得冗长而乏味。心理医生在治疗时,经常处在两难的境地:当事人的问题总没有改善时,如果我们不着急,可能是怕失去当事人——无意识的在鼓励当事人依赖;如果着急,有可能让治疗进入一种悖论情景——你越想治好他,就越陷入治疗的困境,甚至最终被耗竭。当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时,我们会把当事人转诊给其他心理医生。事实上,一般前三次治疗,是处在一个磨合阶段。心理医生,会在这个阶段,判断治疗对当事人有没有价值、当事人有没有成长的欲望、有没有内在的动力和可利用资源。如果看不到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会放弃他,把当事人作为一般病人来处理,进行一些心理教育、诊断或给予药物等,让他回到生物医学的模式里。所以,心理医生只能治疗有“心理学头脑”的人。如何避免耗竭记者:人们常说,心理医生天天接触负性情绪,久而久之,会染上精神异常的职业病。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医生,精神病发病率和自杀率,远远大于常人,你怎么看?李子勋:长期做心理医生,一定时期内会感到疲惫。或者内心潜藏的东西,不自觉出来干扰当事人的判断。这样的状态就会变得十分危险。因此,心理从业人员,一定要定期接受督导,参加专业小组的活动。心理医生更应该学会享受生活的乐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同时,也要限制每天接待来访者的数量,不让自己处于耗竭状态。这不仅对当事人有益,对保持心理医生的治疗能力也很重要。我个人把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划分的很清楚。走出心理治疗室,我只是一个平常的社会人。我会慢慢从临床退下来记者:作为21世纪最有前途之一的职业的从业者,你怎么来看待你自己?李子勋:心理医生是靠当事人成长起来的。只有在咨询中,心理医生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我只是处在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过渡期,我受的职业训练和接受的自我分析,还远远不够专业的要求。但中国正在发展,心理治疗的未来,应该属于那些,在更为严格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我想,我会慢慢从临床治疗退下来,担当心理医生与求询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多写一些文章,介绍心理治疗,帮助人们认识和接受心理治疗。—END— 你可能想看: “伴侣治疗真的有效吗 ?”| 影响伴侣治疗的5大因素 和一个人去共创一段很长的人生经验,去真正了解他们,不管途中遇到什么困难,都找到去继续爱他们的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包含着巨大的成长和美丽。 警惕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的咨询师! 只有先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尝试去面对和解决过自己的问题的人,才能做好一个心理咨询师。 警惕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的咨询师! 只有先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尝试去面对和解决过自己的问题的人,才能做好一个心理咨询师。 警惕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的咨询师! 只有先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尝试去面对和解决过自己的问题的人,才能做好一个心理咨询师。 张海音:一个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咨询之旅 学习心理治疗的过程也是学习手艺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条锻打之路上不断地磨炼自己。 追剧探心理,扒一扒唐医生的情感依恋类型 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一探唐医生的情感依恋类型,分析下依恋关系对她亲密关系的影响。 怎么理解精神科医生那句:“你的认知是错误的。” 人的感觉永远是正确的,它从不空穴来风,只是它的起源太遥远、太古老,我们逐渐听不见、看不见它来时的风了。 专访柳智宇:中国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体系里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丨创始人说 我来到这个世间就是走过这一生,我把天地赋予我的使命尽可能去完成,不留下遗憾就可以了。 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丨后现代心理学系列2 后现代心理学是后现代哲学观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和咨询实践的一种新取向。 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丨后现代心理学系列2 后现代心理学是后现代哲学观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和咨询实践的一种新取向。
李子勋:心理医生只能治疗有“心理学头脑”的人
2024-06-12 | 浏览: 22
壹心理旗下心理行业公众号
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01 我为什么从事临床心理工作记者:我曾听说,每个人在选择心理学专业时,都有自己的故事,你是怎样走上心理学道路的?
李子勋:1990年(36岁),我开始学习并从事临床心理工作。
一是医院有这个要求——成立心理咨询室;二是我一直对心理学有一种关注。
有两个因素影响着我,一是美国电影《爱德华大夫》,二是北京安定医院的杨华渝教授写的《癫狂梦醒》,使我对人的精神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同科室的大夫,突然服毒自杀。
这让我感觉,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对于医生来说,只能拯救人类饱受疾病之苦的躯体,而精神的痛苦由谁拯救呢?
我们一群年轻的大夫聚集在一块儿,讨论身边同事的非正常故去。发现作为环境的每个人都有“罪过”,在可以阻止事态发生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没能去做。
不是我们不善良,而是我们没有意识,许多自杀前的征兆都被我们的眼睛漏掉了。
02 择业的潜意识动机记者:我听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心理医生是一些天性纯良、很高尚的人,他们总是在无私的献出爱心;另一种说法是,心理医生都是一些有心理障碍的人,因为他们痛苦过,所以才会选择这样的工作。
许多职业心理医生在择业时,会受一些潜意识的影响,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李子勋:这是一个作为心理医生,必须弄明白的问题。
在心理学的专业训练中,我们不停的被要求做自我分析——择业动机是被问的最多的问题。
仔细想来,当初只是在一种“爱生命、爱自我、爱他人”的生命伦理思想影响下,选择了心理治疗专业,以为自己很博爱、很伟大。
但后来发现,其实在内心深层,有种种自我的需要。
就我个人来说,有两点是我在择业时的潜意识动机。
一是助人者情结,渴望帮助别人来感觉自己有价值,通过控制别人来感觉自己有权威;二是情感需要,希望通过主动投情来赢得别人的爱和关注,逃避内心的孤独感。
其实,心理治疗师在就业前,要经历过无数次的被分析。
在德国,精神分析师最少要经历600小时的自我分析。一些人在自我分析中,慢慢成熟起来,最后成为职业治疗师。有些人在训练中被淘汰,难以取得心理医生资格。
所以,有执业资格的心理治疗师,都是被“修理”合格的。
在中国,由于没有权威机构来训练和监督心理医生,每个从业者,几乎都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原始情绪”来面对当事人。
对那种只是读了心理学书籍,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和督导的心理医生,很难避免产生对当事人的依赖、反向移情、情感剥削等,这些会更加扰乱当事人的生活和心理发展。
严格来说,心理医生是依靠当事人成长的,在每一次对来访者的分析和治疗中,也是对自己的分析和治疗。
03 心理咨询师的训练记者:“心理医生在依靠当事人成长”,这种说法让我想起外科手术,听说一个外科医生要培训10年以上才能主刀,职业心理医生需要多少年?
李子勋:在美国,一个精神分析师要培训15年才能领取执照。一个家庭治疗师,也要培训5-8年才能接触当事人。
光培训还不够,他必须加入一个心理治疗专业学会,接受心理治疗的伦理条例和违规处罚条例,并有专业督导和专业工作小组协助自己成长,方能执业。
执业后,每两年还需要重新申请资格,接受学会的考核和评估。
同时,每个求询者如果需要,都可以获得由学会送出的投诉方法,并有专门的机构来接受来访者的投诉。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职业心理医生和普通医生、社会工作者不同,他对自己的人格结构、人性弱点会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训练过的心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能力在态度上保持“中立”。
他不再会把,生活中自我的审美、道德、情感以及是非观点,带入咨询的情境中。
另外,他能对当事人保持接纳,不再用“是”与“非”这种非此即彼的观点,看人的内心世界。
在操作上注意与当事人的交流互动,注重事物的“存在性”和“时间组织”。
04 我对心理治疗的理解记者:我自己不太清楚心理治疗是什么?你能大概说说吗?
李子勋:心理治疗有许多流派和方法,我现在从事系统式治疗。
就这种治疗的思维看,心理治疗就是通过与当事人的交流和互动,使当事人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层面,并在不知不觉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法。
职业心理医生,从来不用“疾病”这两个字来衡量他的当事人。
不仅如此,我们在做治疗的过程中,常常要先化解当事人的疾病观念。
如果他觉得一切痛苦都是疾病带来的,心理医生的工作就被局限了。
我们故意忽视或淡化这些疾病的概念,让他看到自己在疾病中的角色。
我们故意说一些强迫性症状、一些抑郁状态,只是当事人在某种情景状态下的行为与情绪反应方式。
生活的状况不会永远一样,人的行为与情绪方式,也不可能永远这样。如果症状被保持了,很可能当事人下意识做了一些事,让自己保持。
正如嫌自己社交能力差的人,反过来逃避社交,社交不良就被保持了。
正常人有时抑郁一个星期,也是很自然的。
人的情绪,有一个周期变化的过程,就像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
假如你抑郁了一年,找到我。我就会问,你是怎么做到让你的抑郁可以保持一年的?
把这样的一些事情找出来,下决心不再去做,抑郁自然就会减轻。
心理学不会和现实对抗,也没有能力真正改变当事人所处的情境。
它只是帮助或提醒当事人,生活中有多种选择,不仅仅是一种。把一个人内心的强冲突转变为一个弱冲突。
比如一个面临离婚的妇女,心理医生没有能力改变她的丈夫对婚姻的选择,但可以使当事人慢慢看到,在离婚的痛苦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东西。
比如自我的成长、发展、兴趣、自我权利等,扩大了当事人对生活的视觉,产生新的决策和动力。
我常跟人讲这个故事:一个尿床的人,看了心理医生后,他依旧尿床,但他已经觉得尿床不重要了,不会再对他的生活有影响,因而也不再自卑。他接受尿床可能是他生理成长的一个阶段,虽然15岁他还尿床,但18岁以后尿床会自然好转,他的精神变得自由了。
05 对来访者负责记者:你说的心理学和我感觉的不一样。
我有一个朋友,在去心理门诊前还是好好的,看病回来就变得病恹恹,说她被诊断为有什么恋父情结,还有多重人格。让我都吓了一大跳,觉得心理医生会把人对自己的感觉,变得和原来不一样。
李子勋:这样的心理医生,恰好就是那种“修理”不足、内心有情结的人。
他们易于在当事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投射。
一个职业心理医生,在觉察到当事人的问题时。首先要问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是否是自己的一种内心情结被扰动;
然后,再把这样的感觉,通过交谈来看当事人是否能自我领悟;
如果当事人不能领悟——只能等待,把问题留在那儿,不能直接告诉当事人。
有的心理医生,很喜欢挖掘当事人早年的问题,以为让那些被压抑的创伤意识化,当事人的问题就会减轻。
方法是对的,也符合和精神分析的标准。
但他们忘了,每个当事人的自我觉察和领悟能力,有很大的差别。
有的当事人,获益很大,有的当事人却感觉什么也没有得到,有的甚至更加混乱和痛苦。
尽管这是治疗中常见的,但当事人不知道,他以为心理治疗没有效果,就自动脱离了。
心理医生可能会说,这是当事人没有准备好。
但心理医生也忘了,当事人是主角,你只能选择适合当事人理解、获益的心理治疗方式,对当事人负责,而不是对某种心理理论负责。
如果当事人需要诊断,也要看诊断是否符合当事人的利益。
如果诊断能促使当事人发展积极的、正面的行为和认知,我们才给。
当然,在医院的心理医生要符合生物医学的大环境,一般病历上会严格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来记载。
06 说心理治疗有效或无效,都正确记者:我看过一本由著名的精神分析专家写的书,书名是《放弃心理治疗》。
也曾读过几篇心理治疗的分析文章,说心理治疗缺乏科学的效果判定,很难说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子勋:我认为,说心理治疗有效或无效,都是正确的。
差异在于,两者之间用的观察标准不同。
前者用的是非线性的、非固化的因果关系,来看待人类的精神和情感活动。把精神领域看作是一种“构成现实倾向”,而非只是单纯的投影。
而后者是用直线因果的、非此即彼的观念,来认识人的精神活动。
心理学,并不以对效果的测定,来判断治疗是否成功。相反,它会更加关注症状的个别性、情境性。
比如一个当事人,在患神经衰弱或抑郁症时,能得到家人的关爱。这种关爱,又正好是她内心渴望已久的,心理医生要看到在躯体痛苦的同时,存在情感的满足,这是一种继发性获益。
当症状成为一种心理防御,那么妄图使她走出抑郁就不容易。因为这违背了她潜在的利益。
比如丈夫个性暴躁、夫妻关系失调,妻子会用“弱势”来控制丈夫:妻子变得多病、神经衰弱,丈夫不得不回家做饭、管孩子,妻子由此“控制”了丈夫。
所以,在一个久病不好的案例里面,总会有一些隐情——是因为她不能好。
碰到这样的当事人,我们不会寄希望于她好,我们会鼓励她把症状做的有选择性。
比如在丈夫面前,尽量把症状做出来;而在工作和自我生活中,就要把症状收起来,将症状做到“收放自如”。
把症状看作是“客人”,可请它来,也可送它走,这正是心理学巧妙的地方。
07 治疗有心理学头脑的人记者:你在治疗中选择当事人吗?有没有让你颇感为难的病例。
李子勋:有。
有些当事人,在接受心理治疗时,抗拒性非常强,害怕袒露内心,害怕被分析。
而有的当事人,又特别的依赖,缺乏主动的心理能力。
这两类当事人,都可能使治疗变得冗长而乏味。
心理医生在治疗时,经常处在两难的境地:当事人的问题总没有改善时,如果我们不着急,可能是怕失去当事人——无意识的在鼓励当事人依赖;如果着急,有可能让治疗进入一种悖论情景——你越想治好他,就越陷入治疗的困境,甚至最终被耗竭。
当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时,我们会把当事人转诊给其他心理医生。
事实上,一般前三次治疗,是处在一个磨合阶段。
心理医生,会在这个阶段,判断治疗对当事人有没有价值、当事人有没有成长的欲望、有没有内在的动力和可利用资源。
如果看不到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会放弃他,把当事人作为一般病人来处理,进行一些心理教育、诊断或给予药物等,让他回到生物医学的模式里。
所以,心理医生只能治疗有“心理学头脑”的人。
如何避免耗竭记者:人们常说,心理医生天天接触负性情绪,久而久之,会染上精神异常的职业病。
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医生,精神病发病率和自杀率,远远大于常人,你怎么看?
李子勋:长期做心理医生,一定时期内会感到疲惫。或者内心潜藏的东西,不自觉出来干扰当事人的判断。这样的状态就会变得十分危险。
因此,心理从业人员,一定要定期接受督导,参加专业小组的活动。
心理医生更应该学会享受生活的乐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
同时,也要限制每天接待来访者的数量,不让自己处于耗竭状态。
这不仅对当事人有益,对保持心理医生的治疗能力也很重要。
我个人把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划分的很清楚。走出心理治疗室,我只是一个平常的社会人。
我会慢慢从临床退下来记者:作为21世纪最有前途之一的职业的从业者,你怎么来看待你自己?
李子勋:心理医生是靠当事人成长起来的。
只有在咨询中,心理医生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只是处在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过渡期,我受的职业训练和接受的自我分析,还远远不够专业的要求。
但中国正在发展,心理治疗的未来,应该属于那些,在更为严格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年轻人。
我想,我会慢慢从临床治疗退下来,担当心理医生与求询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多写一些文章,介绍心理治疗,帮助人们认识和接受心理治疗。
—END—
“伴侣治疗真的有效吗 ?”| 影响伴侣治疗的5大因素
和一个人去共创一段很长的人生经验,去真正了解他们,不管途中遇到什么困难,都找到去继续爱他们的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包含着巨大的成长和美丽。
警惕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的咨询师!
只有先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尝试去面对和解决过自己的问题的人,才能做好一个心理咨询师。
警惕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的咨询师!
只有先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尝试去面对和解决过自己的问题的人,才能做好一个心理咨询师。
警惕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的咨询师!
只有先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尝试去面对和解决过自己的问题的人,才能做好一个心理咨询师。
张海音:一个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咨询之旅
学习心理治疗的过程也是学习手艺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条锻打之路上不断地磨炼自己。
追剧探心理,扒一扒唐医生的情感依恋类型
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一探唐医生的情感依恋类型,分析下依恋关系对她亲密关系的影响。
怎么理解精神科医生那句:“你的认知是错误的。”
人的感觉永远是正确的,它从不空穴来风,只是它的起源太遥远、太古老,我们逐渐听不见、看不见它来时的风了。
专访柳智宇:中国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体系里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丨创始人说
我来到这个世间就是走过这一生,我把天地赋予我的使命尽可能去完成,不留下遗憾就可以了。
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丨后现代心理学系列2
后现代心理学是后现代哲学观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和咨询实践的一种新取向。
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丨后现代心理学系列2
后现代心理学是后现代哲学观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和咨询实践的一种新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