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那一晚,闺蜜斯斯差点和男友分手。原因很“奇葩”——晚上10点,斯斯正准备去洗澡,男友这时来了句:“还不去洗澡?怎么每天都要催你才洗呢?”斯斯瞬间就不想洗澡了,也没心情跨年了,开始和男友理论:“我本来都要去洗澡了,你一催我就不想动了!”“你还好意思催我,你不也经常这样吗?”“每次叫你洗碗、拖地、晾衣服,都说等一下等一下,最后还不都是我自己来!” 但她跟我吐槽完,又陷入了自我反思:“我也知道拖延的习惯不好,但很奇怪,每次别人一催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反应。不知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闹钟响了刚准备起床,可一听到爸妈催你:“这都几点了,还睡!”你就立马裹紧被子继续睡。已经准备出门约会了,结果老公一催:“你怎么老是磨磨蹭蹭的!”你瞬间就不想出门了。领导交代的工作,你明明也很着急,但只要一被催,就会非常紧张、做不下去……这就是典型的——“我本来想做的事情,你一催我就不想了”。于是,催的人越催越上火,被催的人全方位抗拒。一催就废,越催越废。为什么会这样呢?又该怎么改变这种情况?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一聊:困扰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流行病”——被动废。“被动废”是怎么产生的? 有一首歌叫《妈妈之歌》,歌词十分魔性:快起来,快起来,快点别迟到。快点洗,快点刷,快点梳个头。快点穿,快点穿,快点别磨蹭,面包吃了没……老妈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等着瞧,有一天你一定会感激我。今天唠叨多少遍,我明天还要来一遍……有没有感觉很熟悉?那些被催促的声音,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让人痛苦不堪。拿我自己来说,你们可能不信,我都30多岁的人了,逢年过节回家,我妈还是会早上7点就催我起床吃早餐,晚上8点催我洗澡,10点催我睡觉,而且她总能把时间调快N倍速:“都快8点了还不起来,真是不让人省心!”“都10点半了还不睡觉,你还要不要命了!”“都快40岁了还不结婚,你想气死我吗!”……在我爸妈眼里,我这根“废柴”,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优秀孩子”——生活自律,热爱学习,18岁考上好大学,22岁找到光鲜亮丽的工作,25岁结婚生子,30岁事业有成……从来不用父母操心。在爸妈从小到大的催促声中,我成功练就了一身“反骨”的本事:越催我起床,我越是赖床;越催我早睡,我越是报复性熬夜;越催我结婚,我偏偏母胎单身到现在。这就是从小被催促的人,最常见的一种应对方式——拖延战术:你要求我做的事情,我偏偏不做;你越是催我快快快,我越是要慢慢慢。在心理学上,这也叫“被动攻击”——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愤怒、不满、痛苦、委屈等情绪,又没办法通过正常方式排解时,就可能采用消极、隐性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各种不满。第二种应对方式,则是带着恐惧心理去迎合、讨好催促者。但由于内心充满恐惧,所以越被催越焦虑,越焦虑越做不好,越做不好就越被催,形成恶性循环。想起我小学时的某天晚上,我爸辅导我写数学作业,有道题我怎么都不会解,我爸就不停催我:“这么简单的题,你都想半个多小时了!”“快点快点快点,半天写不出一个字,你是猪脑子吗?”可他越催,我就越是无法思考,虽然手里在写写划划,但脑子里一直是他的怒吼声。从那以后,无论是写作业还是做其他事情,只要和我爸待在一个空间里,我就会非常紧张不安,啥事都做不好,然后迎来他更可怕的催促和责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我们被催的时候,对方通常会说出带有指责、贬低,甚至是攻击的情绪化语言,让我们感到:你在否定我;你让我觉得我很糟糕;我必须要按照你的意志来行事,否则后果会很严重。第三种常见的应对方式,则是对催促者过度顺从或形成依赖:你催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给我安排什么,我就按部就班地执行。这样的后果就是:一个人过度让渡了自我,开始替别人活着。之前豆瓣有个爆火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组内成员大都是小镇里拼命考上985大学的“好学生”。长大后,TA们却发现自己像个“废物”,除了会学习,一无是处。看TA们的故事,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从小被灌输一定要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的信念,被安排好人生道路,被催促着疯狂学习学习学习。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TA们从来没想过。所以很大一部分人上大学后,就发现自己似乎“废”了,除了报复性玩手机、睡觉、打游戏……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情。以上三种应对催促的方式,都让被催促者被动地成了“废人”。 为什么越被催人越“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通常有2个原因:1、被催的时候,人的内驱力会被破坏,甚至被摧毁。内驱力(drive),就是驱使我们积极主动去做一件事的源动力,它是基于我们内心最真实的需要,而非他人的需要和期待。当我们拥有内驱力的时候,做事是因为自己真心喜欢和感兴趣,只要做了就开心、满足、幸福,就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一样自然。而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是被外驱力驱使的,比如环境的逼迫、外界的诱惑、他人的催促等等,当外驱力被撤走时,我们就会失去核心力量,变得空虚、乏力,感到人生无意义。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有内驱力,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要努力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好。可惜的是,这种内驱力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所抹杀。例如当我们被不断催促,要按照他人的要求和节奏做事时,“我想要”就变成了“我应该要”,自发的内驱力,就被外驱力所替代了。就像“揠苗助长”的故事一样,一个农民嫌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于是手动一株一株地拔高,还回家炫耀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然而被迫拔高的禾苗,全死了。这和现在流行的“鸡娃教育”“催熟教育”异曲同工。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的人长得快一些,有的人慢一些。非要催促慢的人变快,就会忽略:“快”是你的意志,而“慢”是我的自我。如果我听了你的,我就变成了“为你而活”“为了外界的评价而活”。那么“我”,就相当于“精神死亡”了。徐凯文老师讲“空心病”时提到过,很多优秀的学生上了大学,失去了父母的管控和外界规定的目标后,就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状态——“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中最极端的情况,就是放弃自己。2、因被催促感到压力过大,想逃避一切。当我们感受到他人的过度催促时,对方的要求和期待会让我们感到恐惧、紧张和焦虑。而面对这种情绪,最快速的处理方式就是“逃”。心理咨询师周小宽分享过一个案例:她的某位来访者拖延症很严重,一项工作任务,可以拖半年才开始。虽然这项工作是他必须要做的,但由于不是每天被人盯着,所以就一直拖着。直到公司给他下了最后通牒,他才行动。而他在拖延的半年时间里,并没有很开心,反而每天陷入自责中,对自己深恶痛绝。通过心理咨询才发现,他严重拖延的原因是,他从小就被父亲严厉管控,一件事做完,马上就有另一件事等着他,作业写完了接着读书,书读完了赶紧运动……根本停不下来。生活就像溺水一样,无法呼吸。为了不想再体验这种感觉,他发展出了一种自我保护模式——拖延:只要不开始,就没有那种窒息感了。但同时,父亲不断催促他的声音,又内化成了他催促自己的声音。就像一个严厉的“内在父母”,拿着鞭子时刻催促着自己,要不断地往前跑:“停下来,你就完了。”所以他总是一边拖延,一边“自我PUA”。正如《拖延心理学》书中说到:“拖延的毛病,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由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综合症。” 该如何更好地应对催促难题? 对于习惯催促的一方——1、把自主权还给对方,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命节奏。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如果非要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一定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无论父母、伴侣还是朋友,学会理解和尊重,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步调去活出TA的自我,关系才会更自在松弛。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有一段描述就很贴切:“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如果我们都能有这样的耐心,允许对方如其所是,关系就不会这么容易破裂。2、学会课题分离,把责任还给对方。当一个人催促另一个人时,通常是由于自身过度焦虑,又无法承受,于是将这份焦虑投射给对方。所以要区分清楚,你催促的事情,到底是由谁负责的,把责任还给对方,让对方承担不行动的后果。例如:孩子赖床、不肯吃饭,就让孩子承担迟到、饿肚子的后果。伴侣看电影迟到,就自己先进去看,让TA承担错过电影开场或双方吵架的后果。毕竟,只有TA亲自体验了,才会从中得到经验教训,从而发展自己的内驱力,锻炼出为自己负责的能力。而对于被催促的一方,你可以:1、先接纳被催促时,当下产生情绪的自己。不要为了反抗而反抗,或者出于恐惧等情绪而过度顺从或依赖。不妨向内思考:为什么我这么害怕被催促?为什么我明知后果严重还是拖延?为什么我总是催一下动一下,没人催就摆烂?为什么我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情?要知道,你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凭空发生的,被催促后产生的每种情绪,都是一种内心的信号,只有看见它、理解它、面对它,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找回生命的掌控权。2、和催促你的人主动沟通,表达内心的想法,构建更舒服的相处模式。小时候面对父母的催促,你可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只能被动攻击或者一味顺从。但如今你已长大成人,可以用自己成熟的心智能力,去解决关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告诉对方,你被催促时的真实感受是什么?你希望对方怎么做?为了避免这类冲突,你以后会怎么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为这段关系负责,更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写在最后 最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希望每个人:不做自己的“催促师”,有慢下来的勇气。即便外界总在催促你,要快一点再快一点,但你也可以学会屏蔽。不必追逐和别人一样的步调,去活出你自己生命的节奏吧!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可能想看: 每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都逃不过这个原因...... “我也知道拖延的习惯不好,但很奇怪,每次别人一催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这是为什么呢?” 每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都逃不过这个原因...... “我也知道拖延的习惯不好,但很奇怪,每次别人一催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大家难以接受,好人也会遭遇不幸?|责怪受害者的5个原因 尽管对受害者的指责普遍存在且难以消除,但发觉并质疑各种形式的指责,这才是令“受害者有罪论”逐渐减少的最好打开方式。 为什么我和伴侣总是反复争吵?| 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在重复的问题上争吵,不论这个问题是大是小,对你们的关系来说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张沛超:抑郁症的动力学理解 抑郁症现在是热门, 现在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幼儿园的小孩都知道这个病种,山沟里的大爷也都知道。官方的数据,我就不在这里重述了,基本上大家隔三差五就能在手机上看到。一般来说,我看抑郁症会分轻重缓急。... 为什么我会喜欢上每一个喜欢我的人?|解忧杂货铺 维持一段长久的关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他有多符合你心目中最理想伴侣的模样,更需要的是你能够接受多少他真实抑或不堪的模样。 惊恐障碍:“每一次惊恐发作,都是清醒体验死亡逼近” 直面阴影,发现独特的自我,才能悦纳自我 每一段婚姻,都存在三种关系 如果双方对两人在婚姻中的性爱关系、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否处于良性状态有所了解,就可以轻松有效地应对婚姻危机,并专注于需讨论的某个特定关系,从而改善成更深更强的纽带。 如何培养出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幸福的5个元素 全面的幸福是这五个方面的充分发挥和蓬勃发展。 我发现命好的人,都很会偷懒 所以,当你觉得需要,别犹豫,别担心,去吧,去做一场心理咨询吧。
每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都逃不过这个原因......
2024-06-12 | 浏览: 25
跨年那一晚,闺蜜斯斯差点和男友分手。
原因很“奇葩”——晚上10点,斯斯正准备去洗澡,男友这时来了句:
“还不去洗澡?怎么每天都要催你才洗呢?”
斯斯瞬间就不想洗澡了,也没心情跨年了,开始和男友理论:
“我本来都要去洗澡了,你一催我就不想动了!”
“你还好意思催我,你不也经常这样吗?”
“每次叫你洗碗、拖地、晾衣服,都说等一下等一下,最后还不都是我自己来!”
但她跟我吐槽完,又陷入了自我反思:
“我也知道拖延的习惯不好,但很奇怪,每次别人一催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反应。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闹钟响了刚准备起床,可一听到爸妈催你:“这都几点了,还睡!”
你就立马裹紧被子继续睡。
已经准备出门约会了,结果老公一催:“你怎么老是磨磨蹭蹭的!”
你瞬间就不想出门了。
领导交代的工作,你明明也很着急,但只要一被催,就会非常紧张、做不下去……
这就是典型的——“我本来想做的事情,你一催我就不想了”。
于是,催的人越催越上火,被催的人全方位抗拒。一催就废,越催越废。
为什么会这样呢?又该怎么改变这种情况?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一聊:困扰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流行病”——被动废。
“被动废”是怎么产生的?有一首歌叫《妈妈之歌》,歌词十分魔性:
有没有感觉很熟悉?
那些被催促的声音,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让人痛苦不堪。
拿我自己来说,你们可能不信,我都30多岁的人了,逢年过节回家,我妈还是会早上7点就催我起床吃早餐,晚上8点催我洗澡,10点催我睡觉,而且她总能把时间调快N倍速:
“都快8点了还不起来,真是不让人省心!”
“都10点半了还不睡觉,你还要不要命了!”
“都快40岁了还不结婚,你想气死我吗!”
……
在我爸妈眼里,我这根“废柴”,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优秀孩子”——
生活自律,热爱学习,18岁考上好大学,22岁找到光鲜亮丽的工作,25岁结婚生子,30岁事业有成……从来不用父母操心。
在爸妈从小到大的催促声中,我成功练就了一身“反骨”的本事:
越催我起床,我越是赖床;
越催我早睡,我越是报复性熬夜;
越催我结婚,我偏偏母胎单身到现在。
这就是从小被催促的人,最常见的一种应对方式——拖延战术:
你要求我做的事情,我偏偏不做;
你越是催我快快快,我越是要慢慢慢。
在心理学上,这也叫“被动攻击”——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愤怒、不满、痛苦、委屈等情绪,又没办法通过正常方式排解时,就可能采用消极、隐性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各种不满。
第二种应对方式,则是带着恐惧心理去迎合、讨好催促者。
但由于内心充满恐惧,所以越被催越焦虑,越焦虑越做不好,越做不好就越被催,形成恶性循环。
想起我小学时的某天晚上,我爸辅导我写数学作业,有道题我怎么都不会解,我爸就不停催我: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想半个多小时了!”
“快点快点快点,半天写不出一个字,你是猪脑子吗?”
可他越催,我就越是无法思考,虽然手里在写写划划,但脑子里一直是他的怒吼声。
从那以后,无论是写作业还是做其他事情,只要和我爸待在一个空间里,我就会非常紧张不安,啥事都做不好,然后迎来他更可怕的催促和责骂。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当我们被催的时候,对方通常会说出带有指责、贬低,甚至是攻击的情绪化语言,让我们感到:
你在否定我;
你让我觉得我很糟糕;
我必须要按照你的意志来行事,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第三种常见的应对方式,则是对催促者过度顺从或形成依赖:
你催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你给我安排什么,我就按部就班地执行。
这样的后果就是:一个人过度让渡了自我,开始替别人活着。
之前豆瓣有个爆火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组内成员大都是小镇里拼命考上985大学的“好学生”。长大后,TA们却发现自己像个“废物”,除了会学习,一无是处。
看TA们的故事,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从小被灌输一定要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的信念,被安排好人生道路,被催促着疯狂学习学习学习。
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TA们从来没想过。
所以很大一部分人上大学后,就发现自己似乎“废”了,除了报复性玩手机、睡觉、打游戏……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情。
以上三种应对催促的方式,都让被催促者被动地成了“废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通常有2个原因:
1、被催的时候,人的内驱力会被破坏,甚至被摧毁。
内驱力(drive),就是驱使我们积极主动去做一件事的源动力,它是基于我们内心最真实的需要,而非他人的需要和期待。
当我们拥有内驱力的时候,做事是因为自己真心喜欢和感兴趣,只要做了就开心、满足、幸福,就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一样自然。
而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是被外驱力驱使的,比如环境的逼迫、外界的诱惑、他人的催促等等,当外驱力被撤走时,我们就会失去核心力量,变得空虚、乏力,感到人生无意义。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
每个人天生就有内驱力,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要努力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好。
可惜的是,这种内驱力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所抹杀。
例如当我们被不断催促,要按照他人的要求和节奏做事时,“我想要”就变成了“我应该要”,自发的内驱力,就被外驱力所替代了。
就像“揠苗助长”的故事一样,一个农民嫌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于是手动一株一株地拔高,还回家炫耀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
然而被迫拔高的禾苗,全死了。
这和现在流行的“鸡娃教育”“催熟教育”异曲同工。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的人长得快一些,有的人慢一些。
非要催促慢的人变快,就会忽略:“快”是你的意志,而“慢”是我的自我。
如果我听了你的,我就变成了“为你而活”“为了外界的评价而活”。
那么“我”,就相当于“精神死亡”了。
徐凯文老师讲“空心病”时提到过,很多优秀的学生上了大学,失去了父母的管控和外界规定的目标后,就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状态——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中最极端的情况,就是放弃自己。
2、因被催促感到压力过大,想逃避一切。
当我们感受到他人的过度催促时,对方的要求和期待会让我们感到恐惧、紧张和焦虑。
而面对这种情绪,最快速的处理方式就是“逃”。
心理咨询师周小宽分享过一个案例:
她的某位来访者拖延症很严重,一项工作任务,可以拖半年才开始。
虽然这项工作是他必须要做的,但由于不是每天被人盯着,所以就一直拖着。
直到公司给他下了最后通牒,他才行动。
而他在拖延的半年时间里,并没有很开心,反而每天陷入自责中,对自己深恶痛绝。
通过心理咨询才发现,他严重拖延的原因是,他从小就被父亲严厉管控,一件事做完,马上就有另一件事等着他,作业写完了接着读书,书读完了赶紧运动……根本停不下来。
生活就像溺水一样,无法呼吸。
为了不想再体验这种感觉,他发展出了一种自我保护模式——拖延:
只要不开始,就没有那种窒息感了。
但同时,父亲不断催促他的声音,又内化成了他催促自己的声音。就像一个严厉的“内在父母”,拿着鞭子时刻催促着自己,要不断地往前跑:
“停下来,你就完了。”
所以他总是一边拖延,一边“自我PUA”。
正如《拖延心理学》书中说到:
“拖延的毛病,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由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综合症。”
对于习惯催促的一方——
1、把自主权还给对方,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命节奏。
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如果非要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一定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无论父母、伴侣还是朋友,学会理解和尊重,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步调去活出TA的自我,关系才会更自在松弛。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有一段描述就很贴切: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如果我们都能有这样的耐心,允许对方如其所是,关系就不会这么容易破裂。
2、学会课题分离,把责任还给对方。
当一个人催促另一个人时,通常是由于自身过度焦虑,又无法承受,于是将这份焦虑投射给对方。
所以要区分清楚,你催促的事情,到底是由谁负责的,把责任还给对方,让对方承担不行动的后果。
例如:
孩子赖床、不肯吃饭,就让孩子承担迟到、饿肚子的后果。
伴侣看电影迟到,就自己先进去看,让TA承担错过电影开场或双方吵架的后果。
毕竟,只有TA亲自体验了,才会从中得到经验教训,从而发展自己的内驱力,锻炼出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而对于被催促的一方,你可以:
1、先接纳被催促时,当下产生情绪的自己。
不要为了反抗而反抗,或者出于恐惧等情绪而过度顺从或依赖。
不妨向内思考:为什么我这么害怕被催促?为什么我明知后果严重还是拖延?为什么我总是催一下动一下,没人催就摆烂?为什么我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情?
要知道,你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凭空发生的,被催促后产生的每种情绪,都是一种内心的信号,只有看见它、理解它、面对它,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找回生命的掌控权。
2、和催促你的人主动沟通,表达内心的想法,构建更舒服的相处模式。
小时候面对父母的催促,你可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只能被动攻击或者一味顺从。
但如今你已长大成人,可以用自己成熟的心智能力,去解决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告诉对方,你被催促时的真实感受是什么?你希望对方怎么做?为了避免这类冲突,你以后会怎么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是为这段关系负责,更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最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希望每个人:
不做自己的“催促师”,有慢下来的勇气。
即便外界总在催促你,要快一点再快一点,但你也可以学会屏蔽。
不必追逐和别人一样的步调,去活出你自己生命的节奏吧!
世界和我爱着你。
每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都逃不过这个原因......
“我也知道拖延的习惯不好,但很奇怪,每次别人一催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这是为什么呢?”
每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都逃不过这个原因......
“我也知道拖延的习惯不好,但很奇怪,每次别人一催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大家难以接受,好人也会遭遇不幸?|责怪受害者的5个原因
尽管对受害者的指责普遍存在且难以消除,但发觉并质疑各种形式的指责,这才是令“受害者有罪论”逐渐减少的最好打开方式。
为什么我和伴侣总是反复争吵?| 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在重复的问题上争吵,不论这个问题是大是小,对你们的关系来说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张沛超:抑郁症的动力学理解
抑郁症现在是热门, 现在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幼儿园的小孩都知道这个病种,山沟里的大爷也都知道。官方的数据,我就不在这里重述了,基本上大家隔三差五就能在手机上看到。一般来说,我看抑郁症会分轻重缓急。...
为什么我会喜欢上每一个喜欢我的人?|解忧杂货铺
维持一段长久的关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他有多符合你心目中最理想伴侣的模样,更需要的是你能够接受多少他真实抑或不堪的模样。
惊恐障碍:“每一次惊恐发作,都是清醒体验死亡逼近”
直面阴影,发现独特的自我,才能悦纳自我
每一段婚姻,都存在三种关系
如果双方对两人在婚姻中的性爱关系、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否处于良性状态有所了解,就可以轻松有效地应对婚姻危机,并专注于需讨论的某个特定关系,从而改善成更深更强的纽带。
如何培养出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幸福的5个元素
全面的幸福是这五个方面的充分发挥和蓬勃发展。
我发现命好的人,都很会偷懒
所以,当你觉得需要,别犹豫,别担心,去吧,去做一场心理咨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