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要教育好孩子,需要把握好底层逻辑,那么,这个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是要“以终为始”,也就是我们要看到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只有我们知道了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引导。 那么,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们究竟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 有人会说,成为一个有钱的人;有人会说,成为一个有权的人;有人会说,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我想,有更多的人会说: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如何培养出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快乐就是幸福,但仅仅是快乐,并不能让我们获得持久的幸福。你可以天天吃喝玩乐,这会让你感觉很快乐,但却不会让你觉得很幸福。 有一项针对中了彩票大奖的人的调查表明:中奖者会在中奖后的几个月内感觉幸福,但是时隔不久,他们又会陷入对以往生活的感知水平。突如其来的幸运,并不会改变他们对幸福的持久体验。 如果为了保持幸福的感觉,我们就要不断地用外部奖励刺激自己,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外在总是不稳定的,而欲望也总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需要向内寻找。 事实上,心理学家们也一直在探索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给出了比较全面的答案,也就是他的PERMA幸福观:幸福包含5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成就。 积极情绪 P:指Positive,也就是积极情绪。幸福的人具有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活动。 所谓积极情绪,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是当事情满足个体需要时发生的愉悦感受。并不是只有开心、快乐才属于积极情绪,积极情绪还包括:感激、宁静、好奇、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畏和爱等等。 因此,开心(喜悦)只是积极情绪中的一种,它不能代表积极情绪的全部。虽然,所有的积极情绪都伴随着愉悦的感受,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微妙的不同。 比如说感恩,积极心理学对它的定义是“对生活中的积极因素敏锐地捕捉到,并表达出真诚的积极情感”。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还需要真诚地表达出积极情感,才称得上感恩。 当我们意识到他人对我们的付出,就会体验到“感恩”这种积极情绪。当我们下班后,很晚回到家,家里给我们留了可口的饭菜;朋友去外地旅行,从当地寄给我们一张明信片,上面写满了他对我们的关心与祝福……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别人的付出,感受自己的幸运,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幸福和充盈。 感恩会带给我们“想要付出回报”的冲动,希望对帮助过我们的人做点好事,也可能会帮助其他人来把自己受过的恩惠传递出去,这样,我们就会一直生活在感激与付出的循环之中,收获内心的富足与丰盈。 随着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调查显示,如果你想获得持续的快乐,那就学会感恩,5分钟即可提升25%的幸福指数。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发现,练习感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能够持续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事实上,后来有许多学者都证明,练习感恩能够对抗焦虑等负面情绪,呵护身心健康。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最佳配比”理论。 这是由一位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她说: 积极情绪过多,会使人狂妄而浮夸;消极情绪过多,则使人悲观消沉。达到适度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配比,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幸福感。 对于个人、婚姻和商业团队,欣欣向荣或者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往往都伴随着高于3:1的积极率而来。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是3:1时,才能感受到积极体验。 那么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呢? ★ 减少消极情绪的方法 ——有消极的念头生起时,立刻消灭它。比如说,看到女儿生病,拼命责怪自己大意时,进行反向思维,也就是及时转念。我大意时,她有可能生病,也可能不生病。生病和不生病都不是我决定的,我能做的只是照顾好她,让她早点康复。还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和生命体验。 ——提高觉察消极情绪的敏感度。也就是及时去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例如,爱人说了一句你不爱听的话,本来你可以忍,但最好还是告诉他,他的那句话让你有点不开心,从而减少消极情绪的累积。 ——找出引发你消极情绪的事件。对事件进行重演,理解伤害你的人,让当时受伤的你换一种应对方式,并强化自己的力量感。多次练习,会更有效果。 ——远离负面的媒体和网络信息,不让负能量影响你。 ★ 增加积极情绪的方法 ——经常重温自己的幸福时刻,从中汲取更多的积极情绪。 ——对生命充满感激,发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事件的快乐。比如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每天记录三件好事的方法,就可以让我们每天以空杯的心态,来回顾一天中的美好体验,感受各种平凡的快乐。 ——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这样会更有幸福感。 ——欣赏正能量的艺术作品,可以是电影、小说、节目、音乐和书画作品等等,只要是能给自己带来积极体验的形式都可以。 ——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体验自己在天空下、高山前的渺小,从而打开自己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烦恼随风飘散,阳光的能量注入体内,无比的愉悦和幸福就会传遍你的全身。 全心投入 E:指Engagement,全心投入,也就是进入一种全然忘我、全神贯注的状态。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心流体验”。 心流,是指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全神贯注,进入一种积极的、忘我的状态。当人们进入心流状态时,不仅效率很高,也能体验到做事的幸福感。因此,很多心理专家建议,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多多创造心流体验,让自己获得长久的幸福。 “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教授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人彼此之间千差万别,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非常喜欢做自己做的事情。 驱动他们的不是出名或赚钱的欲望,而是有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比如我自己吧,我每天都会写作,但驱使我去写作的不是我可以获得多少稿费,而是写作本身就会给我带来享受,每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就会全情投入,沉浸其中,体验到写作的愉悦感,写完之后呢,我也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还会期盼写下一篇。 因此,每次写作,我都可以体验到心流,写作会让我充满能量,而不会觉得很消耗,所以,我老公经常非常不理解,觉得我天天写文章,怪累的,要我休息一下,我说,你不让我写文章我才累,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我去写一篇文章,我的心情就会好起来,这其实就是心流给我带来的幸福感。 但这里的投入和打游戏、看电视的那种投入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投入是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一些努力主动去投入,同时克服一定的困难,在生理上,这时我们体内产生的激素是内啡肽;而玩游戏是被动吸引,虽然也觉得很快乐,但是体内产生的只是让我们暂时开心的多巴胺,这只是快乐感,而不是幸福感。 曾经听彭凯平教授说过,快乐和幸福是不同的,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因此,吃喝玩乐、打游戏可以让我们获得快乐,但并一定能获得幸福,也就是这个道理。积极的人际关系 R:指Relationship,人际关系。幸福的人有积极的社会关系、坚强的社会网络,有经常可以获得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哈佛大学连续75年跟踪724位男性的生活,最终得出结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更快乐和健康。 因此,我们不要忽略了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小伙伴玩耍,在人际互动中成长自己,完善自己。这些能力,是书本上和父母的口头教导教不会的,是需要他们自己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领悟的。 意义感和目标感 M:指Meaning,意义和目标,幸福的人会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意义之所在。 很多创业成功的人,创业都有初心,所谓不忘初心,就是始终牢记创业的意义。如果他们创业只是为了赚钱,那么,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因为,很多时候,并不能赚到多少钱,甚至可能会亏钱,但如果坚信自己做的这个事情是有意义的,便可以支撑他们克服困难,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而反观现实中的很多人,他们选择躺平,并不是他们真的很懒,而是他们不知道努力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的心中也没有目标,更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于是就这样被生活推着走,走到实在走不动了,就选择躺平了。 因此,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他们做一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并学会给自己树立一些合理的目标。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和目标,也就是“立志”,真的很重要。 孔子在15岁的时候立志成为圣贤,王阳明先生12岁开始立志,当他们内心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他们就会坚定地往前走。 王阳明也说过:不立志者,天下无可成之事。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志向,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而志向达不到,知识和智慧也就达不到。 是的,志向很重要,就像一粒种子,不管怎么给它施加外力——浇水、施肥,也不一定会发芽,因为它需要自身的那股破土而出的内在力量。 成就感 A:指Accomplishment,成就感,幸福的人一定会有成就感,他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找到了自己所欣赏的成果,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产生了骄傲和自豪的感觉。 在任何一个行业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就感。比如,一位负责清洁床单的阿姨,她非常擅长处理各种污渍,所有污渍她都有办法清洗干净,而别人却做不到,她甚至可以开班教学,将她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她就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而全面的幸福应该是这五个方面的充分发挥和蓬勃发展。 所以,我觉得,我们教育孩子,需要“以终为始”,当你知道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才会知道如何去培养和引导,有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 如果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幸福,那么,注重以上五个方面的培养和引导,我想孩子终将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而我们自己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同样需要把握好这五个方面。 愿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幸福的人,愿我们自己也都可以幸福生活,活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你可能想看: 从依恋理论角度看,爸妈和老人谁更适合带孩子? 谁和孩子在一起更有胜任感,更有愉悦感,谁就是最适合的照料者。 心理学大师们的个人议题:苦难中开出的花(一) 人性中苦难的揭示,或许只有那些真正受过苦,又有能力转化苦、升华苦的人来进行。 儿童心理学:秩序敏感期,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儿童心理学:秩序敏感期,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儿童心理学:秩序敏感期,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青少年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室中,那些被疯狂内卷后累垮了的孩子 大家还记得自己在中小学时课间的十分钟是如何度过的吗?是到不同班级找同学串班,是在操场上和伙伴开心的奔跑,是与好友玩各自课间小游戏,踢毽子、翻花绳、跳房子......回想起来,那十分钟里充满了欢笑和热... 如何创造和提升幸福感:通过自我接纳找回内在力量 | 心理科普 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会影响我们对生活和幸福的觉知。 PERMA理论:敬畏如何成为通往幸福的道路 敬畏作为一种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起来不显眼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体现的正向情绪 每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都逃不过这个原因...... “我也知道拖延的习惯不好,但很奇怪,每次别人一催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这是为什么呢?” 每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都逃不过这个原因...... “我也知道拖延的习惯不好,但很奇怪,每次别人一催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这是为什么呢?”
如何培养出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幸福的5个元素
2024-06-12 | 浏览: 22
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要教育好孩子,需要把握好底层逻辑,那么,这个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是要“以终为始”,也就是我们要看到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只有我们知道了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引导。
那么,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们究竟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
有人会说,成为一个有钱的人;有人会说,成为一个有权的人;有人会说,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我想,有更多的人会说: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如何培养出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快乐就是幸福,但仅仅是快乐,并不能让我们获得持久的幸福。你可以天天吃喝玩乐,这会让你感觉很快乐,但却不会让你觉得很幸福。
如果为了保持幸福的感觉,我们就要不断地用外部奖励刺激自己,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外在总是不稳定的,而欲望也总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需要向内寻找。
事实上,心理学家们也一直在探索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给出了比较全面的答案,也就是他的PERMA幸福观:幸福包含5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成就。
P:指Positive,也就是积极情绪。幸福的人具有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活动。
所谓积极情绪,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是当事情满足个体需要时发生的愉悦感受。并不是只有开心、快乐才属于积极情绪,积极情绪还包括:感激、宁静、好奇、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畏和爱等等。
因此,开心(喜悦)只是积极情绪中的一种,它不能代表积极情绪的全部。虽然,所有的积极情绪都伴随着愉悦的感受,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微妙的不同。
比如说感恩,积极心理学对它的定义是“对生活中的积极因素敏锐地捕捉到,并表达出真诚的积极情感”。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还需要真诚地表达出积极情感,才称得上感恩。
当我们意识到他人对我们的付出,就会体验到“感恩”这种积极情绪。当我们下班后,很晚回到家,家里给我们留了可口的饭菜;朋友去外地旅行,从当地寄给我们一张明信片,上面写满了他对我们的关心与祝福……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别人的付出,感受自己的幸运,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幸福和充盈。
感恩会带给我们“想要付出回报”的冲动,希望对帮助过我们的人做点好事,也可能会帮助其他人来把自己受过的恩惠传递出去,这样,我们就会一直生活在感激与付出的循环之中,收获内心的富足与丰盈。
随着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调查显示,如果你想获得持续的快乐,那就学会感恩,5分钟即可提升25%的幸福指数。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发现,练习感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能够持续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事实上,后来有许多学者都证明,练习感恩能够对抗焦虑等负面情绪,呵护身心健康。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最佳配比”理论。
这是由一位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她说:
积极情绪过多,会使人狂妄而浮夸;消极情绪过多,则使人悲观消沉。达到适度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配比,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幸福感。
对于个人、婚姻和商业团队,欣欣向荣或者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往往都伴随着高于3:1的积极率而来。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是3:1时,才能感受到积极体验。
那么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呢?
★ 减少消极情绪的方法
——有消极的念头生起时,立刻消灭它。比如说,看到女儿生病,拼命责怪自己大意时,进行反向思维,也就是及时转念。我大意时,她有可能生病,也可能不生病。生病和不生病都不是我决定的,我能做的只是照顾好她,让她早点康复。还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和生命体验。
——提高觉察消极情绪的敏感度。也就是及时去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例如,爱人说了一句你不爱听的话,本来你可以忍,但最好还是告诉他,他的那句话让你有点不开心,从而减少消极情绪的累积。
——找出引发你消极情绪的事件。对事件进行重演,理解伤害你的人,让当时受伤的你换一种应对方式,并强化自己的力量感。多次练习,会更有效果。
——远离负面的媒体和网络信息,不让负能量影响你。
★ 增加积极情绪的方法
——经常重温自己的幸福时刻,从中汲取更多的积极情绪。
——对生命充满感激,发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事件的快乐。比如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每天记录三件好事的方法,就可以让我们每天以空杯的心态,来回顾一天中的美好体验,感受各种平凡的快乐。
——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这样会更有幸福感。
——欣赏正能量的艺术作品,可以是电影、小说、节目、音乐和书画作品等等,只要是能给自己带来积极体验的形式都可以。
——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体验自己在天空下、高山前的渺小,从而打开自己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烦恼随风飘散,阳光的能量注入体内,无比的愉悦和幸福就会传遍你的全身。
E:指Engagement,全心投入,也就是进入一种全然忘我、全神贯注的状态。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心流体验”。
心流,是指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全神贯注,进入一种积极的、忘我的状态。当人们进入心流状态时,不仅效率很高,也能体验到做事的幸福感。因此,很多心理专家建议,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多多创造心流体验,让自己获得长久的幸福。
“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教授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人彼此之间千差万别,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非常喜欢做自己做的事情。
驱动他们的不是出名或赚钱的欲望,而是有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比如我自己吧,我每天都会写作,但驱使我去写作的不是我可以获得多少稿费,而是写作本身就会给我带来享受,每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就会全情投入,沉浸其中,体验到写作的愉悦感,写完之后呢,我也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还会期盼写下一篇。
因此,每次写作,我都可以体验到心流,写作会让我充满能量,而不会觉得很消耗,所以,我老公经常非常不理解,觉得我天天写文章,怪累的,要我休息一下,我说,你不让我写文章我才累,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我去写一篇文章,我的心情就会好起来,这其实就是心流给我带来的幸福感。
但这里的投入和打游戏、看电视的那种投入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投入是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一些努力主动去投入,同时克服一定的困难,在生理上,这时我们体内产生的激素是内啡肽;而玩游戏是被动吸引,虽然也觉得很快乐,但是体内产生的只是让我们暂时开心的多巴胺,这只是快乐感,而不是幸福感。
曾经听彭凯平教授说过,快乐和幸福是不同的,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因此,吃喝玩乐、打游戏可以让我们获得快乐,但并一定能获得幸福,也就是这个道理。
积极的人际关系R:指Relationship,人际关系。幸福的人有积极的社会关系、坚强的社会网络,有经常可以获得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哈佛大学连续75年跟踪724位男性的生活,最终得出结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更快乐和健康。
因此,我们不要忽略了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小伙伴玩耍,在人际互动中成长自己,完善自己。
这些能力,是书本上和父母的口头教导教不会的,是需要他们自己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领悟的。
M:指Meaning,意义和目标,幸福的人会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意义之所在。
很多创业成功的人,创业都有初心,所谓不忘初心,就是始终牢记创业的意义。如果他们创业只是为了赚钱,那么,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因为,很多时候,并不能赚到多少钱,甚至可能会亏钱,但如果坚信自己做的这个事情是有意义的,便可以支撑他们克服困难,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而反观现实中的很多人,他们选择躺平,并不是他们真的很懒,而是他们不知道努力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的心中也没有目标,更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于是就这样被生活推着走,走到实在走不动了,就选择躺平了。
因此,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他们做一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并学会给自己树立一些合理的目标。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和目标,也就是“立志”,真的很重要。
是的,志向很重要,就像一粒种子,不管怎么给它施加外力——浇水、施肥,也不一定会发芽,因为它需要自身的那股破土而出的内在力量。
A:指Accomplishment,成就感,幸福的人一定会有成就感,他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找到了自己所欣赏的成果,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产生了骄傲和自豪的感觉。
在任何一个行业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就感。比如,一位负责清洁床单的阿姨,她非常擅长处理各种污渍,所有污渍她都有办法清洗干净,而别人却做不到,她甚至可以开班教学,将她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她就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而全面的幸福应该是这五个方面的充分发挥和蓬勃发展。
所以,我觉得,我们教育孩子,需要“以终为始”,当你知道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才会知道如何去培养和引导,有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
如果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幸福,那么,注重以上五个方面的培养和引导,我想孩子终将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而我们自己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同样需要把握好这五个方面。
愿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幸福的人,愿我们自己也都可以幸福生活,活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从依恋理论角度看,爸妈和老人谁更适合带孩子?
谁和孩子在一起更有胜任感,更有愉悦感,谁就是最适合的照料者。
心理学大师们的个人议题:苦难中开出的花(一)
人性中苦难的揭示,或许只有那些真正受过苦,又有能力转化苦、升华苦的人来进行。
儿童心理学:秩序敏感期,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儿童心理学:秩序敏感期,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儿童心理学:秩序敏感期,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青少年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室中,那些被疯狂内卷后累垮了的孩子
大家还记得自己在中小学时课间的十分钟是如何度过的吗?是到不同班级找同学串班,是在操场上和伙伴开心的奔跑,是与好友玩各自课间小游戏,踢毽子、翻花绳、跳房子......回想起来,那十分钟里充满了欢笑和热...
如何创造和提升幸福感:通过自我接纳找回内在力量 | 心理科普
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会影响我们对生活和幸福的觉知。
PERMA理论:敬畏如何成为通往幸福的道路
敬畏作为一种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起来不显眼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体现的正向情绪
每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都逃不过这个原因......
“我也知道拖延的习惯不好,但很奇怪,每次别人一催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这是为什么呢?”
每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都逃不过这个原因......
“我也知道拖延的习惯不好,但很奇怪,每次别人一催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