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特别讨厌自己的婆婆,逢人便说,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往事回顾、性格分析、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以及自己对她的深恶痛绝之情。☹小B特别讨厌单位的同事张三,但奇怪的是,在做梦时却经常梦见他☹小C讨厌同事李四,最看不惯李四的“虚伪”☹小D看谁都不顺眼,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几个能入TA法眼的人 ..........以上桥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各位看官,大可以对号入座。不管你是小A,还是小B、小C、小D,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或许都能对自己的「讨厌」有更多的了解——你所讨厌的,是张三李四这个人,还是更有深意?讨厌:来自投射的纠缠这是日常生活中,讨厌某人最常见的真相:讨厌,源于自身的投射。你之所以讨厌一个人,很多时候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和你相同的特质,而你认为这种特质是“不好的”,所以表面上你在讨厌TA,其实你真正讨厌的,是自己身上那个不被接纳的特点。投射的目的,是为了转嫁自己“不好”带来的焦虑情绪,通过投射给别人,转移自己的痛苦。举个例子。讨厌婆婆的小A,对于婆婆的最主要的控诉,就是婆婆控制欲强,经常入侵他们小夫妻之间的边界。而小A自诩是一个不爱控制他人,懂得分寸和边界的人。其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小A安全感缺失,控制欲极强(但是她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在潜意识中,小A认为“控制欲强”是一件不好的事,所以不能接纳自己控制欲强的真相,于是将其投射到婆婆身上,通过攻击婆婆,成功扔掉自己身上“不好”的特质,保持“我很好”的完整性和优越感。可以说,小A对自己的控制欲越不接纳,对婆婆的讨厌就越强烈。由嫉妒产生的讨厌,也是投射的一种。比如认定同事李四“虚伪”的小C,本质上,可能是羡慕李四的八面玲珑、处事圆滑,或者嫉妒李四总能获得成功,通过讨厌李四,小C成功的把对李四的嫉妒和对自己“无能”的不接纳转化了,并用“李四是虚伪的,所以我讨厌他”的信念,来使自己的厌恶合理化。羡慕或嫉妒的情绪越重,对李四的厌恶感就越强烈。虽说投射是人的本性,但我们对自身投射而产生的厌恶他人的真相,却常毫不知情。我们固执的认为就是因为对方不好,所以才让我们讨厌,却不知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自己。讨厌:一种不能言说的喜欢有句话叫做“嫌货才是买货人”,真正站在你的摊位前跟你叽叽歪歪讲价的人,才是真正有意想要买你货的人,那些根本看不上你的货的人,连一秒都不会多停留。在咨询中,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你想想,如果这个人跟你没关系,你根本就不会关注到ta,更别提对ta有反应了。所以,讨厌也好,喜欢也罢,一定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些什么东西刺激到了你,跟你发生了关系,你的情感才被激活了。”有一种讨厌的背后,其实是连接的渴望,只不过这种渴望无法放在台面上,所以被压抑进了潜意识,甚至将其扭曲,表现出成为相反的样子。梦,是潜意识的表达。小B讨厌张三,但却经常在梦里梦见对方。对于小B来说,「讨厌」是表象,是掩饰,而「真相」却是小B对张三无法言说的喜爱。这种喜爱,更准确的表达是:张三激起了小B内心深处的情感反应,让ta产生了想要连接的渴望。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渴望连接,为什么要扭曲为“讨厌”呢?这里有很多种心理学的解释。其中一种可能是,小B无法在内心享受美好的东西,ta为了“平衡”的需要,必须制造出另一种相反的情绪。试想一下,如果小B有一对一直在吃苦的父母(父母一直向孩子传达“我们很不幸,很悲苦”的信号),那小B长大后,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安然享受美好事物的人,因为享受美好=背叛父母。还有一种可能,小B有同性恋的倾向,ta为了压抑/回避自己这种真实的渴望,在潜意识里,把喜欢扭曲为讨厌。还有一种可能,小B可能在潜意识里认为,“喜欢”一个人,是软弱(弱势)的表现,因为喜欢就意味着自己有了软肋,所以,也可能会在潜意识里,把喜欢扭曲为讨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可能。深入潜意识的世界,我们常会感觉匪夷所思,因为潜意识的内容,多数与意识相反,但如果仔细琢磨,或许能品出里面的味道。把喜欢扭曲为讨厌的桥段,在偶像剧里很常见,男女主角很少一见钟情,经常是一开始互相讨厌、一见面就拌嘴吵架,后来发生反转,由厌转爱。其实细究,会发现他们对对方的喜欢,早就开始了,只是自己没觉察罢了。所以,有一种讨厌是反向的,对一个人越讨厌,就意味着其潜意识里想要和对方连接的渴望越深。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所呈现的可能性,是把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之后的结果,而真正的潜意识,其实是不能被自己觉察的。换言之,“我们之所以那么讨厌某人,其实是因为深深的喜欢ta”,这一点我们根本是不知道的。讨厌:意味着拥有了某种权力当我讨厌一个人,意味着我在评判(judge)一个人不好,当我可以评价他人不好时,就意味着我在心理上占据了某种优势,好像我才是世界的规则制定者,同时也意味着我拥有了某种指点江山的权力。权力之争,充斥与各种人际关系当中。它仅发生在职场,在亲密关系(家庭)中更为常见。比如,孩子与家长,为“做不做作业、几点做、做多少”的问题,天天进行着权力之争。家长为了让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做作业,使出了浑身解数。或横眉冷对,强势镇压、或喋喋不休,唠叨不停、或虚情假意,好言相劝、或大义凛然,大讲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来自权威的控制与压迫,所以,他们与家长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磨蹭、拖延、敷衍、甩脸子.......是的,你没有看错,表面上是孩子和作业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但本质上,是孩子和家长(或者以家长为代表的权威)关系出了问题。夫妻之间也不乏权力之争。家庭里“谁说了算”就是典型的权力之争,只不过它的形式,常被演化为双方对于“谁说的对”这个问题,争论到面红耳赤。同样,“吵完架谁先道歉”,在很多人心里也隐藏着权力的争斗。在这种逻辑下,先说“对不起”,等于向对方“服软认输”,那自然是不能够滴。然而,人与人之间最隐性的权力之争,常与“评判(judge)”相关。当我们对别人说三道四时,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放在了“可以任意评判他人”的、更高的权力之位上。评判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如影随形,尤其是在评价他人讨厌时,这种优越感更是冲到了顶峰,让人很难不迷糊。讨厌,让我们获得了某种隐性的优越感和权力,然而这一切,都要付出代价。当我们的敌意被对方感知,就会为自己招致攻击,而我们的心理能量和时间精力,也会因此被无端的消耗。讨厌:意味着远离压力和负担人是社会性动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适应人际关系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很多人有误会,他们认为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意味着圆滑或虚伪,但其实恰恰相反,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人格灵活性的体现。小D对他人的讨厌,是在潜意识里为自己制造“远离他人,远离人际交往”的合理化理由。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自闭环境中,ta虚弱的自恋得以维护,显然,这是一种防御性的自我保护。对于一部分“看谁都不顺眼”的人来说,切断与所有人的连接,意味着ta可以远离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和负担。这种压力和负担,大抵来自于其生命早期获得的“人际连接失败”的经历。以小D举例。小D在小时候很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父亲的肯定,爷爷的宠溺,奶奶的包容,但却感觉到很失望。靠近妈妈时,妈妈说:“忙着呢,一边玩去”;靠近爸爸时,爸爸说:“你这么笨还有脸玩,滚远点”;靠近爷爷时,爷爷说:“吃个饭费死劲,还不如把你扔了”;靠近奶奶时,奶奶说:“你要是个男孩就好了”.......这些小D早年的抚养客体,都没能给她带来一种足够安全、温暖、有爱的人际交往体验,这会在ta心里,留下对人际交往深深的恐惧。长大后,这种恐惧,可能会转变为对所有人际关系泛化的厌恶。或许,在小D的内心深处,ta还会认为自己“谁都不需要”。本质上说,小D并不是讨厌所有人,而是讨厌自己。早年的客体经验,让她认定自己是一个“不被喜欢”的人,ta把对自己的厌恶投射出去,变为对其他人的讨厌。讽刺的是,小D讨厌全世界的开端,却恰恰是源于和全世界连接的渴望。【写在最后】说到底,我们以为的爱、恨、喜、恶,表面上看,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但本质上,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和外界的关系,其实是和内在自我关系的投射。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越接纳自己,就越很少讨厌别人。反之,也成立——越看谁都讨厌,就越说明自己的内心无法整合,一团乱麻。所谓讨厌,不过是对连接的渴望而不可得,对自己的不接纳和投射,对自恋需要的畸形满足。所以说到底,真实的世界,需要向内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你可能想看: "双11购物狂潮:透射消费冲动背后的心理游戏——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家揭露背后的秘密 面对双11狂欢,我们如何做出理性选择呢?这里给出几点科学的建议。 有情人终长成“兄妹”?夫妻相的心理学解释 研究表明,在从生理到心理的多种特质上,伴侣之间的确比一般人更加相像,这是为什么呢? 你知道宠物辅助治疗吗?|宠物正成为传统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补充 研究表明,宠物辅助治疗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青少年。 每个人该知道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常识 保持心理健康并非是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长期实施和不断复审的过程。 音乐为何能唤起记忆?歌曲背后的媒介记忆|论文选介 音乐作为媒介,能将人带回一生中发生的事件的景象和声音,即成为记忆建构的中介。 了解神经递质,情绪和感觉背后的操盘手 本文将重点介绍那些最常与情绪和心理健康相关的神经递质:血清素、多巴胺、GABA、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和内啡肽。 爱情中的三种关系模式,你是哪一种? 在婚恋亲密关系的心理咨询中,我发现伴侣关系常存在三种模式。 如果遇到这几种心理咨询师,快跑!快跑!快跑!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么分辨咨询师是否靠谱、是否适合自己呢? “婚后老公突然变了一个人,我到底要不要离婚?” 关系是由两个不完美的人,在一起互动、碰撞、塑造而成,问题的产生,不止与一个人有关。 婚后老公好像变了一个人,我到底要不要离婚?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特别讨厌一个人”,背后的心理学解释,你知道几种?
2024-06-12 | 浏览: 22
☹小A特别讨厌自己的婆婆,逢人便说,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往事回顾、性格分析、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以及自己对她的深恶痛绝之情。
☹小B特别讨厌单位的同事张三,但奇怪的是,在做梦时却经常梦见他
☹小C讨厌同事李四,最看不惯李四的“虚伪”
☹小D看谁都不顺眼,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几个能入TA法眼的人
..........
以上桥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各位看官,大可以对号入座。
不管你是小A,还是小B、小C、小D,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或许都能对自己的「讨厌」有更多的了解——你所讨厌的,是张三李四这个人,还是更有深意?
讨厌:来自投射的纠缠这是日常生活中,讨厌某人最常见的真相:讨厌,源于自身的投射。
你之所以讨厌一个人,很多时候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和你相同的特质,而你认为这种特质是“不好的”,所以表面上你在讨厌TA,其实你真正讨厌的,是自己身上那个不被接纳的特点。
投射的目的,是为了转嫁自己“不好”带来的焦虑情绪,通过投射给别人,转移自己的痛苦。
举个例子。
讨厌婆婆的小A,对于婆婆的最主要的控诉,就是婆婆控制欲强,经常入侵他们小夫妻之间的边界。而小A自诩是一个不爱控制他人,懂得分寸和边界的人。其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小A安全感缺失,控制欲极强(但是她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在潜意识中,小A认为“控制欲强”是一件不好的事,所以不能接纳自己控制欲强的真相,于是将其投射到婆婆身上,通过攻击婆婆,成功扔掉自己身上“不好”的特质,保持“我很好”的完整性和优越感。
可以说,小A对自己的控制欲越不接纳,对婆婆的讨厌就越强烈。
由嫉妒产生的讨厌,也是投射的一种。
比如认定同事李四“虚伪”的小C,本质上,可能是羡慕李四的八面玲珑、处事圆滑,或者嫉妒李四总能获得成功,通过讨厌李四,小C成功的把对李四的嫉妒和对自己“无能”的不接纳转化了,并用“李四是虚伪的,所以我讨厌他”的信念,来使自己的厌恶合理化。
羡慕或嫉妒的情绪越重,对李四的厌恶感就越强烈。
虽说投射是人的本性,但我们对自身投射而产生的厌恶他人的真相,却常毫不知情。我们固执的认为就是因为对方不好,所以才让我们讨厌,却不知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自己。
讨厌:一种不能言说的喜欢有句话叫做“嫌货才是买货人”,真正站在你的摊位前跟你叽叽歪歪讲价的人,才是真正有意想要买你货的人,那些根本看不上你的货的人,连一秒都不会多停留。
在咨询中,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你想想,如果这个人跟你没关系,你根本就不会关注到ta,更别提对ta有反应了。所以,讨厌也好,喜欢也罢,一定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些什么东西刺激到了你,跟你发生了关系,你的情感才被激活了。”
有一种讨厌的背后,其实是连接的渴望,只不过这种渴望无法放在台面上,所以被压抑进了潜意识,甚至将其扭曲,表现出成为相反的样子。
梦,是潜意识的表达。
小B讨厌张三,但却经常在梦里梦见对方。
对于小B来说,「讨厌」是表象,是掩饰,而「真相」却是小B对张三无法言说的喜爱。这种喜爱,更准确的表达是:张三激起了小B内心深处的情感反应,让ta产生了想要连接的渴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渴望连接,为什么要扭曲为“讨厌”呢?这里有很多种心理学的解释。
其中一种可能是,小B无法在内心享受美好的东西,ta为了“平衡”的需要,必须制造出另一种相反的情绪。
试想一下,如果小B有一对一直在吃苦的父母(父母一直向孩子传达“我们很不幸,很悲苦”的信号),那小B长大后,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安然享受美好事物的人,因为享受美好=背叛父母。
还有一种可能,小B有同性恋的倾向,ta为了压抑/回避自己这种真实的渴望,在潜意识里,把喜欢扭曲为讨厌。
还有一种可能,小B可能在潜意识里认为,“喜欢”一个人,是软弱(弱势)的表现,因为喜欢就意味着自己有了软肋,所以,也可能会在潜意识里,把喜欢扭曲为讨厌。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可能。深入潜意识的世界,我们常会感觉匪夷所思,因为潜意识的内容,多数与意识相反,但如果仔细琢磨,或许能品出里面的味道。
把喜欢扭曲为讨厌的桥段,在偶像剧里很常见,男女主角很少一见钟情,经常是一开始互相讨厌、一见面就拌嘴吵架,后来发生反转,由厌转爱。其实细究,会发现他们对对方的喜欢,早就开始了,只是自己没觉察罢了。
所以,有一种讨厌是反向的,对一个人越讨厌,就意味着其潜意识里想要和对方连接的渴望越深。
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所呈现的可能性,是把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之后的结果,而真正的潜意识,其实是不能被自己觉察的。换言之,“我们之所以那么讨厌某人,其实是因为深深的喜欢ta”,这一点我们根本是不知道的。
讨厌:意味着拥有了某种权力当我讨厌一个人,意味着我在评判(judge)一个人不好,当我可以评价他人不好时,就意味着我在心理上占据了某种优势,好像我才是世界的规则制定者,同时也意味着我拥有了某种指点江山的权力。
权力之争,充斥与各种人际关系当中。它仅发生在职场,在亲密关系(家庭)中更为常见。
比如,孩子与家长,为“做不做作业、几点做、做多少”的问题,天天进行着权力之争。
家长为了让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做作业,使出了浑身解数。或横眉冷对,强势镇压、或喋喋不休,唠叨不停、或虚情假意,好言相劝、或大义凛然,大讲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来自权威的控制与压迫,所以,他们与家长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磨蹭、拖延、敷衍、甩脸子.......
是的,你没有看错,表面上是孩子和作业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但本质上,是孩子和家长(或者以家长为代表的权威)关系出了问题。
夫妻之间也不乏权力之争。
家庭里“谁说了算”就是典型的权力之争,只不过它的形式,常被演化为双方对于“谁说的对”这个问题,争论到面红耳赤。
同样,“吵完架谁先道歉”,在很多人心里也隐藏着权力的争斗。在这种逻辑下,先说“对不起”,等于向对方“服软认输”,那自然是不能够滴。
然而,人与人之间最隐性的权力之争,常与“评判(judge)”相关。
当我们对别人说三道四时,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放在了“可以任意评判他人”的、更高的权力之位上。评判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如影随形,尤其是在评价他人讨厌时,这种优越感更是冲到了顶峰,让人很难不迷糊。
讨厌,让我们获得了某种隐性的优越感和权力,然而这一切,都要付出代价。
当我们的敌意被对方感知,就会为自己招致攻击,而我们的心理能量和时间精力,也会因此被无端的消耗。
讨厌:意味着远离压力和负担人是社会性动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适应人际关系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很多人有误会,他们认为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意味着圆滑或虚伪,但其实恰恰相反,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人格灵活性的体现。
小D对他人的讨厌,是在潜意识里为自己制造“远离他人,远离人际交往”的合理化理由。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自闭环境中,ta虚弱的自恋得以维护,显然,这是一种防御性的自我保护。
对于一部分“看谁都不顺眼”的人来说,切断与所有人的连接,意味着ta可以远离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和负担。这种压力和负担,大抵来自于其生命早期获得的“人际连接失败”的经历。
以小D举例。
小D在小时候很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父亲的肯定,爷爷的宠溺,奶奶的包容,但却感觉到很失望。
靠近妈妈时,妈妈说:“忙着呢,一边玩去”;靠近爸爸时,爸爸说:“你这么笨还有脸玩,滚远点”;靠近爷爷时,爷爷说:“吃个饭费死劲,还不如把你扔了”;靠近奶奶时,奶奶说:“你要是个男孩就好了”......
.这些小D早年的抚养客体,都没能给她带来一种足够安全、温暖、有爱的人际交往体验,这会在ta心里,留下对人际交往深深的恐惧。长大后,这种恐惧,可能会转变为对所有人际关系泛化的厌恶。或许,在小D的内心深处,ta还会认为自己“谁都不需要”。
本质上说,小D并不是讨厌所有人,而是讨厌自己。
早年的客体经验,让她认定自己是一个“不被喜欢”的人,ta把对自己的厌恶投射出去,变为对其他人的讨厌。
讽刺的是,小D讨厌全世界的开端,却恰恰是源于和全世界连接的渴望。
【写在最后】说到底,我们以为的爱、恨、喜、恶,表面上看,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但本质上,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和外界的关系,其实是和内在自我关系的投射。
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越接纳自己,就越很少讨厌别人。反之,也成立——越看谁都讨厌,就越说明自己的内心无法整合,一团乱麻。
所谓讨厌,不过是对连接的渴望而不可得,对自己的不接纳和投射,对自恋需要的畸形满足。所以说到底,真实的世界,需要向内看。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双11购物狂潮:透射消费冲动背后的心理游戏——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家揭露背后的秘密
面对双11狂欢,我们如何做出理性选择呢?这里给出几点科学的建议。
有情人终长成“兄妹”?夫妻相的心理学解释
研究表明,在从生理到心理的多种特质上,伴侣之间的确比一般人更加相像,这是为什么呢?
你知道宠物辅助治疗吗?|宠物正成为传统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补充
研究表明,宠物辅助治疗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青少年。
每个人该知道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常识
保持心理健康并非是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长期实施和不断复审的过程。
音乐为何能唤起记忆?歌曲背后的媒介记忆|论文选介
音乐作为媒介,能将人带回一生中发生的事件的景象和声音,即成为记忆建构的中介。
了解神经递质,情绪和感觉背后的操盘手
本文将重点介绍那些最常与情绪和心理健康相关的神经递质:血清素、多巴胺、GABA、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和内啡肽。
爱情中的三种关系模式,你是哪一种?
在婚恋亲密关系的心理咨询中,我发现伴侣关系常存在三种模式。
如果遇到这几种心理咨询师,快跑!快跑!快跑!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么分辨咨询师是否靠谱、是否适合自己呢?
“婚后老公突然变了一个人,我到底要不要离婚?”
关系是由两个不完美的人,在一起互动、碰撞、塑造而成,问题的产生,不止与一个人有关。
婚后老公好像变了一个人,我到底要不要离婚?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