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多元化生活的袭扰,患有心理障碍的人群逐渐增多,心理困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渐凸显。据统计,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这些还只是心理障碍的一部分,国民的心理健康严峻程度可见一斑。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受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心理知识的普及不足,使得普通人群对心理障碍并未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很多人(年轻人居多)时常把个人的一点小困扰和不适归结为心理问题。而真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非但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更是得不到家人的重视和理解。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加大了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但相关人员的匮乏,以及心理知识普及不高的现状在短期内很难有效解决。虽然我们身边有不乏有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由于缺乏足够有效的实习场所和督导人员,实际上能够单独执业,并能有效解决患者心理障碍的人是少之甚少。一些有关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常挂人们心头,什么算是有心理障碍?它是怎么形成的?定时与心理治疗师进行访谈,就会使人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改善人际关系,从痛不欲生的抑郁中走出来,不再焦虑,用更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种方式与向好友倾述有何不同?加拿大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根据4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前沿的调查成果,通过《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一书,系统、深刻地回答了我们普通人有关心理方面的诸多疑问。作者从心理障碍的成因,心理学流派,以及心理障碍治疗的过程及经验技巧,全面地阐述了有关心理问题的诸多知识,也揭开了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也称心理疾病,通俗地说,就是心理层面患了病。从患者自身体验来讲,是心理的痛苦。这包括强烈的内心冲突、弥漫性的恐惧和焦虑、深深的空寂感或孤独感,患有破碎的自我感等这些常常能感知,却难以言说的苦楚。说到这些,估计大家多少有有所体会。是的,生活中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只不过很多人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已。在外人看来,是患者本身偏执的言行或者是怪异的举止等。举例来说,如强迫症,很多人身上都有一定的强迫行为,如锁门后,反复需要确认是否门已锁好;洗手时,多搓上一阵以确认是否手已洁净;有些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爱重复三遍等不一而足,只要没影响到个人和他人的生活,就没有必要引起恐慌。而严重的强迫症患者,洗手一天能多达上百次,这也没什么,主要是他个人也明明知道没这个必要,偏偏就是控制不住,并因此相矛盾的思维和行为,而痛苦不已,这就是典型的内心冲突。弥漫性焦虑则是指那些焦虑症患者等,已经忘却了造成焦虑的事件本身,或者说压根就没有原因使然,但内心却充满着莫名的焦虑,这种焦虑让你提不起精神,对任何事物缺乏足够的兴趣。抑郁症患者则有着完美的自我要求,破碎的自我感,深深的自卑感,以及较强的孤独感。以上这些都是心理障碍中,较为常见的分类,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单从抑郁症较高的自杀率,你也可以从中看得出,心理障碍对人的生活影响有多大。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心理疾病相比而言,躯体疾病无论是从诊断还是治疗方面,都要容易的多。目前来讲,很多躯体疾病的成因尚且难以寻觅,更何况要比之更复杂的心理疾病。作者在书中这样对心理障碍的成因做出探索。生活中我们都要经历离别、失去、悲伤、幻灭、放弃,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某些义务,对自己的未来、亲人的未来、自己的健康状况和亲人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如果能成功实现这一点,尽管生活中存在一定的苦难,但人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到幸福。因此这种痛苦的程度不能被认为是病理状态。但有时候,心理折磨会达到一个人的承受能力的极限。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会感到萎靡不振、无法适应现实、心境低落消沉。此外,有些人由于各种生理或发育的原因,没有形成必要的能力来应对日常的困难,或者无法正确地使用这些能力。至此心理疾病逐渐形成。当一个人的痛苦超过了个体应对和转化能力。它被认为是将生理上的情绪紧张转化到心理层面时,遭遇了阻滞而产生的结果,个体无法从中获得意义从而减轻痛苦。具体来说,幼年早期的创伤(幼时的成长环境的呢过)、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失去亲人等)以及重大自然灾害(地震等)等都是造成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当然和一个人的体质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和遗传有多大关系,但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和体质(抑郁质),也容易因为生活各种挫折因素的叠加而患上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书中引用了法国《职业法则》中对心理治疗的定义:“针对精神障碍、行为障碍或任何其他引起心理痛苦或困扰的问题的治疗,旨在促进来访者的认知、情感或行为功能、人际关系体系、人格或健康状况发生重大的改变。这种治疗超出了解决常见问题或是仅仅提供建议或支持的范畴”。简单地说,心理治疗旨在带来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超越了行为或态度上的简单改变(简单改变指的是通过意志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行为或态度上的改变)。进一步来讲,心理咨询和治疗以促成一个人的改变为目的。目前来讲,大多数因有治疗价值而被提出和认可的方法与实践都可以被归纳为四个主要的理论学派。包括人本主义疗法(首要目标不是症状的消减,而是个体的成长)、认知行为疗法(侧重于让症状消失,矫正不当的行为和想法)、系统疗法(考虑与周围人的关系,旨在改变个体在面对这些关系时的自我定位方式)、精神分析疗法(通过将潜意识意识化,找出引起心理障碍的深层原因)等。虽然这些疗法的理论和治疗体系,不尽相同,但终归都是通过促使来访者的深层改变(包括思维和行为),来达到心理的康复。作者把心理治疗比喻成是一场双人的探险之旅,它关乎两个人的相遇,需要踏上心理治疗之旅的两个人携手努力,目的是让改变过程能在隐形和显性层面同时发生,最终达成显性目标和隐形目标。显性目标指的是来访者的症状明显改善,隐形目标则是指双方共同创造和把控他们之间在意识范围外形成的关系,以便使这场机遇能尽可能地发挥作用。在这场探险之旅中,心理治疗师把控着整个节奏和调谐。因为无论是在治疗前或治疗中,来访者都会有一些对心理治疗师的偏见,如认为心理治疗师无所不能,或者对其表示失望等等。这些来访者的偏见以及其他方面的抵触,都会对心理治疗过程产生诸多影响。这就需要心理治疗师凭借个人的经验和技能,以倾听、沉默、反移情等方法来达成治疗的目的。当然,仅以上四个学派的发展出来的各种心理疗法会使用特定的技术,包括陈述、催眠、眼动、冥想、移情和反移情、调谐、解析等。至于使用哪一种技术运用的治疗之中,这主要看心理治疗师的擅长所在以及结合来访者的实际情况而定。需要指明的是,心理治疗给来访者带来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也会出现,长期治疗后没有效果或者来访者阻抗现象严重等情况,这需要中止治疗,或及时转介给其他咨询师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精神上的痛苦证明了某些东西未能被心灵觉察,我们可以通过表征(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可以算是一种理解能力)和心理加工的工作赋予意义,以缓解这种痛苦。可当情绪遭到压抑时,人就不能开展赋予情绪以意义的工作。被压抑的情绪使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由于这种情绪没有参与任何表征活动,身体就处于一种无法被心理化的紧张状态。经研究表明,因心理障碍引发的躯体疾病分为两种。1、一种是转换症状。它是一种心理症状的表征,而非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说单纯的从医学的观点(包括仪器等)查不错具体的问题所在,但生理性的症状确实存在。如腹泻,呕吐,可能表达的是“我排斥你给我的东西”,失明可能意味着“我不想看到这些”等。2、另一种则会是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之类的严重疾病。据一项对癌症来访者进行的“神经--心理--免疫学”的研究显示,这些来访者大都存在某些伴随因素导致他们陷入僵局。这些人最近经历了创伤、丧亲之痛或是心理上的哀悼和告别,在经历了这些之后,他们往往感到无力、社会孤立、极度孤独、被抛弃和绝望。这种因素的积累使他们陷入僵局,使他们把疾病和死亡看作唯一可能的停止痛苦的方法。由此可见,关于癌症偏爱抑郁性人格,并非没有依据。因此我们也能得出,很多疾病和心理健康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写在最后本书的作者不愧为有着40年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学博士,她通过《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以通俗易懂地方式,为读者呈现出了心理疾病的成因,以及治疗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讲,他消除了心理学的神秘感,为心理障碍去除污名做出了努力,为心理障碍患者对疾病的治愈提供了信心。 你可能想看: “伴侣治疗真的有效吗 ?”| 影响伴侣治疗的5大因素 和一个人去共创一段很长的人生经验,去真正了解他们,不管途中遇到什么困难,都找到去继续爱他们的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包含着巨大的成长和美丽。 十大主流心理治疗技术(流派)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和客观地评判一个医学主张是否正确。 ChatGPT 取代心理治疗师,部分成现实! 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 刘亮:家庭治疗的核心理论和技术(含案例演示) 如果在开始这段旅程之前,就能预测到结果,那这段冒险还有什么意思呢。 李松蔚:家庭治疗的目标不是去治病,它不认为家庭只有一种样子 在家庭治疗里边到底谁是来访者,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 CBT:成为你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CBT不仅解决了当前的心理问题,还为来访者提供了一套生活技能,帮助他们在未来遇到困难时能够独立应对。 你以为你以为的心动真的是心动吗? 心理学家们使用了沙赫特-辛格的情感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激情或强烈的性-浪漫吸引力的萌芽。 李子勋:心理医生只能治疗有“心理学头脑”的人 说心理治疗有效或无效,都是正确的。 心理学发展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心理疾病越来越多了? 现代人的普遍痛苦在于,永远无法安心。 谈判的神经科学:如何利用神经科学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当两个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在共同调节中保持一致时,我们就能更有效地进行谈判。
抽丝剥茧,为你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
2024-06-12 | 浏览: 22
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多元化生活的袭扰,患有心理障碍的人群逐渐增多,心理困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渐凸显。
据统计,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这些还只是心理障碍的一部分,国民的心理健康严峻程度可见一斑。
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受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心理知识的普及不足,使得普通人群对心理障碍并未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很多人(年轻人居多)时常把个人的一点小困扰和不适归结为心理问题。而真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非但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更是得不到家人的重视和理解。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加大了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但相关人员的匮乏,以及心理知识普及不高的现状在短期内很难有效解决。
虽然我们身边有不乏有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由于缺乏足够有效的实习场所和督导人员,实际上能够单独执业,并能有效解决患者心理障碍的人是少之甚少。
一些有关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常挂人们心头,什么算是有心理障碍?它是怎么形成的?
定时与心理治疗师进行访谈,就会使人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改善人际关系,从痛不欲生的抑郁中走出来,不再焦虑,用更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种方式与向好友倾述有何不同?
加拿大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根据4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前沿的调查成果,通过《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一书,系统、深刻地回答了我们普通人有关心理方面的诸多疑问。
作者从心理障碍的成因,心理学流派,以及心理障碍治疗的过程及经验技巧,全面地阐述了有关心理问题的诸多知识,也揭开了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也称心理疾病,通俗地说,就是心理层面患了病。从患者自身体验来讲,是心理的痛苦。
这包括强烈的内心冲突、弥漫性的恐惧和焦虑、深深的空寂感或孤独感,患有破碎的自我感等这些常常能感知,却难以言说的苦楚。
说到这些,估计大家多少有有所体会。是的,生活中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只不过很多人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已。在外人看来,是患者本身偏执的言行或者是怪异的举止等。
举例来说,如强迫症,很多人身上都有一定的强迫行为,如锁门后,反复需要确认是否门已锁好;洗手时,多搓上一阵以确认是否手已洁净;
有些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爱重复三遍等不一而足,只要没影响到个人和他人的生活,就没有必要引起恐慌。
而严重的强迫症患者,洗手一天能多达上百次,这也没什么,主要是他个人也明明知道没这个必要,偏偏就是控制不住,并因此相矛盾的思维和行为,而痛苦不已,这就是典型的内心冲突。
弥漫性焦虑则是指那些焦虑症患者等,已经忘却了造成焦虑的事件本身,或者说压根就没有原因使然,但内心却充满着莫名的焦虑,这种焦虑让你提不起精神,对任何事物缺乏足够的兴趣。
抑郁症患者则有着完美的自我要求,破碎的自我感,深深的自卑感,以及较强的孤独感。以上这些都是心理障碍中,较为常见的分类,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单从抑郁症较高的自杀率,你也可以从中看得出,心理障碍对人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心理疾病相比而言,躯体疾病无论是从诊断还是治疗方面,都要容易的多。
目前来讲,很多躯体疾病的成因尚且难以寻觅,更何况要比之更复杂的心理疾病。作者在书中这样对心理障碍的成因做出探索。
生活中我们都要经历离别、失去、悲伤、幻灭、放弃,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某些义务,对自己的未来、亲人的未来、自己的健康状况和亲人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
如果能成功实现这一点,尽管生活中存在一定的苦难,但人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到幸福。因此这种痛苦的程度不能被认为是病理状态。
但有时候,心理折磨会达到一个人的承受能力的极限。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会感到萎靡不振、无法适应现实、心境低落消沉。
此外,有些人由于各种生理或发育的原因,没有形成必要的能力来应对日常的困难,或者无法正确地使用这些能力。至此心理疾病逐渐形成。
当一个人的痛苦超过了个体应对和转化能力。它被认为是将生理上的情绪紧张转化到心理层面时,遭遇了阻滞而产生的结果,个体无法从中获得意义从而减轻痛苦。
具体来说,幼年早期的创伤(幼时的成长环境的呢过)、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失去亲人等)以及重大自然灾害(地震等)等都是造成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当然和一个人的体质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和遗传有多大关系,但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和体质(抑郁质),也容易因为生活各种挫折因素的叠加而患上心理疾病。
心理障碍的治疗书中引用了法国《职业法则》中对心理治疗的定义:“针对精神障碍、行为障碍或任何其他引起心理痛苦或困扰的问题的治疗,旨在促进来访者的认知、情感或行为功能、人际关系体系、人格或健康状况发生重大的改变。这种治疗超出了解决常见问题或是仅仅提供建议或支持的范畴”。
简单地说,心理治疗旨在带来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超越了行为或态度上的简单改变(简单改变指的是通过意志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行为或态度上的改变)。进一步来讲,心理咨询和治疗以促成一个人的改变为目的。
目前来讲,大多数因有治疗价值而被提出和认可的方法与实践都可以被归纳为四个主要的理论学派。包括人本主义疗法(首要目标不是症状的消减,而是个体的成长)、认知行为疗法(侧重于让症状消失,矫正不当的行为和想法)、系统疗法(考虑与周围人的关系,旨在改变个体在面对这些关系时的自我定位方式)、精神分析疗法(通过将潜意识意识化,找出引起心理障碍的深层原因)等。
虽然这些疗法的理论和治疗体系,不尽相同,但终归都是通过促使来访者的深层改变(包括思维和行为),来达到心理的康复。
作者把心理治疗比喻成是一场双人的探险之旅,它关乎两个人的相遇,需要踏上心理治疗之旅的两个人携手努力,目的是让改变过程能在隐形和显性层面同时发生,最终达成显性目标和隐形目标。
显性目标指的是来访者的症状明显改善,隐形目标则是指双方共同创造和把控他们之间在意识范围外形成的关系,以便使这场机遇能尽可能地发挥作用。
在这场探险之旅中,心理治疗师把控着整个节奏和调谐。因为无论是在治疗前或治疗中,来访者都会有一些对心理治疗师的偏见,如认为心理治疗师无所不能,或者对其表示失望等等。
这些来访者的偏见以及其他方面的抵触,都会对心理治疗过程产生诸多影响。这就需要心理治疗师凭借个人的经验和技能,以倾听、沉默、反移情等方法来达成治疗的目的。
当然,仅以上四个学派的发展出来的各种心理疗法会使用特定的技术,包括陈述、催眠、眼动、冥想、移情和反移情、调谐、解析等。至于使用哪一种技术运用的治疗之中,这主要看心理治疗师的擅长所在以及结合来访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需要指明的是,心理治疗给来访者带来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也会出现,长期治疗后没有效果或者来访者阻抗现象严重等情况,这需要中止治疗,或及时转介给其他咨询师的。
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精神上的痛苦证明了某些东西未能被心灵觉察,我们可以通过表征(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可以算是一种理解能力)和心理加工的工作赋予意义,以缓解这种痛苦。
可当情绪遭到压抑时,人就不能开展赋予情绪以意义的工作。被压抑的情绪使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由于这种情绪没有参与任何表征活动,身体就处于一种无法被心理化的紧张状态。
经研究表明,因心理障碍引发的躯体疾病分为两种。
1、一种是转换症状。
它是一种心理症状的表征,而非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说单纯的从医学的观点(包括仪器等)查不错具体的问题所在,但生理性的症状确实存在。
如腹泻,呕吐,可能表达的是“我排斥你给我的东西”,失明可能意味着“我不想看到这些”等。
2、另一种则会是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之类的严重疾病。
据一项对癌症来访者进行的“神经--心理--免疫学”的研究显示,这些来访者大都存在某些伴随因素导致他们陷入僵局。
这些人最近经历了创伤、丧亲之痛或是心理上的哀悼和告别,在经历了这些之后,他们往往感到无力、社会孤立、极度孤独、被抛弃和绝望。这种因素的积累使他们陷入僵局,使他们把疾病和死亡看作唯一可能的停止痛苦的方法。
由此可见,关于癌症偏爱抑郁性人格,并非没有依据。因此我们也能得出,很多疾病和心理健康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写在最后本书的作者不愧为有着40年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学博士,她通过《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以通俗易懂地方式,为读者呈现出了心理疾病的成因,以及治疗方式。
对于普通人来讲,他消除了心理学的神秘感,为心理障碍去除污名做出了努力,为心理障碍患者对疾病的治愈提供了信心。
“伴侣治疗真的有效吗 ?”| 影响伴侣治疗的5大因素
和一个人去共创一段很长的人生经验,去真正了解他们,不管途中遇到什么困难,都找到去继续爱他们的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包含着巨大的成长和美丽。
十大主流心理治疗技术(流派)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和客观地评判一个医学主张是否正确。
ChatGPT 取代心理治疗师,部分成现实!
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
刘亮:家庭治疗的核心理论和技术(含案例演示)
如果在开始这段旅程之前,就能预测到结果,那这段冒险还有什么意思呢。
李松蔚:家庭治疗的目标不是去治病,它不认为家庭只有一种样子
在家庭治疗里边到底谁是来访者,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
CBT:成为你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CBT不仅解决了当前的心理问题,还为来访者提供了一套生活技能,帮助他们在未来遇到困难时能够独立应对。
你以为你以为的心动真的是心动吗?
心理学家们使用了沙赫特-辛格的情感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激情或强烈的性-浪漫吸引力的萌芽。
李子勋:心理医生只能治疗有“心理学头脑”的人
说心理治疗有效或无效,都是正确的。
心理学发展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心理疾病越来越多了?
现代人的普遍痛苦在于,永远无法安心。
谈判的神经科学:如何利用神经科学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当两个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在共同调节中保持一致时,我们就能更有效地进行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