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是来访者?刚刚咨询师介绍了这个案例的基本信息,包括案例在这几次咨询当中很多互动,家庭里边的好几次的纷争。但我问的问题好像跟这些都没关系,我问的问题就是第一次,甚至可能在第一次咨询之前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其实家庭治疗跟个体治疗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在家庭治疗里边到底谁是来访者,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比如,孩子是第一个来咨询的,可是孩子来咨询的时候,他说的是我妈妈让我来咨询,而为咨询去联络、去付费的人又是爸爸和叔叔。大家想象一下,孩子来咨询,然后说不是我要来的,是妈妈让我来,我来这里我也愿意试一试。这个时候咨询师就摆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如果咨询师,直接按照妈妈的想法:试图去改变这个孩子,我只是假设如果这个咨询师按照妈妈的想法,去问这个孩子怎么回事:“我听你爸爸妈妈讲,你现在有什么情况……”。那么就好像变成了咨询师站在妈妈这一边去想办法改变孩子,可是这个事情其实对孩子来说没有太多的好处,大家知道吗?对这个孩子来说,他并没有真的从咨询里边收获对自己的好处,好像咨询师变成了妈妈的一个盟友,来改变孩子做事情的方式。如果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咨询是很有可能会失败的。因为这个孩子在反对妈妈,如果这个咨询师最后变成了妈妈的盟友,这个孩子一定会想到方法来反对咨询师。如果咨询师站在孩子的这一边:他理解说其实这个孩子没什么问题,可能是妈妈的控制欲太强,也许是妈妈太担心。比如我们通过对家庭生命周期的了解,我们知道一个15岁的孩子,他有这样的一些现象是很正常的,我们只是希望妈妈可以减少一点对这个现象的焦虑,这种情况下她会好吗?其实也不会好,为什么?因为付钱的人是爸爸妈妈,他们没有能够感觉到咨询师在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好像只是感觉咨询师在说服他们去接受这样的一个状况。所以其实当爸爸妈妈付钱,孩子来做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已经被放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边了。那么所有的家庭咨询不管是什么流派,应对两难境地的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多边结盟在家庭咨询当中,家庭成员不管他到没到场。但只要他跟咨询有关,我们就认为他是我们的来访者,他的诉求就是一个我们要去解决的诉求。家庭不只有一种样子我自己认为家庭治疗可能跟其他流派,有一个很根本的理念上的区别:在绝大多数的流派里面,我们是去治病,我们首先去判断说谁是有问题的,谁是不正常的人。然后我们试着去把不正常的状态,改成一个正常的或者健康的状态。我们通常在个体治疗里边,是这样的一个思路。可是你知道家庭治疗很有趣的一点,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点,家庭治疗不是去治病,因为它本来就不认为家庭只有一种样子。我们当然会觉得说夫妻很恩爱,然后这个孩子很孝顺很懂事,家庭很和睦,这是一种好的家庭的样子。但是其实,我们也可能见过其他的各种类型的家庭。比如说一对夫妻他们总是吵吵闹闹,这可不可以也是一种正常的家庭。如果他们自己觉得ok就可以。或者说一个孩子他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独立了,他没有等到18岁,他15岁就独立了,他就自己去住校,就去发展自己的朋友圈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他跟爸爸妈妈没什么话讲,这是不是可以呢?只要他们都能接受,这也可以。所以家庭治疗它是高度个性化的,就是我们要去问每一个家庭成员说你觉得还好吗?你有没有什么觉得不舒服或者想改的地方?如果你有诉求,那我们就来想办法实现你的诉求,但如果你觉得这样ok,那就是ok的。满足一方,就损害另一方如果一个多边结盟的家庭治疗当中,不同的身份来访者对咨询目标的期待有冲突,咨询师该怎么做?这是很常见的情况,但通常来讲,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坐下来去讨论的,有没有可能我们在治疗当中,达到一个方向是皆大欢喜的。我们来举一个例子,父母开始的期待是说让孩子听话,让孩子可以变得更温顺一点或者更乖巧一点。也许孩子的方向就是让父母少管自己,就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冲突。诉求1 父母希望:孩子可以改变他的学习习惯作息习惯变得更听话情绪变得更受控这是一个诉求。诉求2 也许这个孩子他希望自己可以:有独立的时间空间,可以去掌控自己的学习,不要那么受爸爸妈妈的影响,这也是一个诉求。我们试试看怎么样可以同时满足好几方不同的诉求,这是家庭咨询跟个体咨询相比最大的区别。如果我们做一个简单转换的话,我们有可能会发现孩子其实需要的是:“我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我要可以去在很多事情上面去独立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而这父母真的就不允许孩子有独立空间?其实也不是。父母很有可能只是希望说这个孩子可以在作息上,或者可以在很多事情的安排上可以照顾好自己,保证身体健康。然后可以考上一个好的中学,也许父母期待的就是让孩子可以为自己负责。所以如果我们把家庭治疗的方向定位成:我们怎么样可以既让孩子好好照顾自己,然后在学业上可以很好的为自己负责,同时家长又可以给他一些信任和独立空间。那么在有一些极端的情况下面,两个人真的会很冲突,这也是会发生的情况。比如说一对夫妻:丈夫他就是说:“我要离婚,我不想在这段婚姻里面呆着了”。然后妻子就是说:“我想要维持这段婚姻“。这就是一个看上去非A即B,就是没有办法调和的一个矛盾。这个时候治疗师也是会很明确的告诉他们: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做家庭治疗,因为如果我让你们这段婚姻继续下去,那么丈夫就会很生气。如果我最后做的结果是离婚了,那么妻子就会觉得这笔钱花的不值。所以我没法同时既满足丈夫,又满足妻子,我没法为你们做治疗,但通常当咨询师承认自己没办法同时满足的时候,就对夫妻他们会达成一个妥协。然后这对夫妻就会说:那好吧。也许我们在咨询当中我们先不忙做一个决定,也许我们可以先花几次的时间,先谈谈看到底我们之间的关系出了什么问题,那么之后我们自己再来做这个决定,我们是要在一起还是要离婚。不一定真的就是一个对立冲突的,而是我们要找到大家可以坐下来去平衡去协调的点。这个情况下我们又会达成一个一致,所以家庭咨询永远是在为所有到场的来访者服务,我们一定不会说满足一些人,同时损害另一些。一个家庭里,没有犯错的人最早的时候,大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家庭治疗刚刚推出,其实会认为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在父母。它会认为没有有病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父母或者有问题的教养方式。所以那个时候,家庭治疗的核心就是我们怎么能够把父母纳入到咨询,纳入到治疗当中,然后去改变他们的家庭的教养风格。有一个说法叫做父母就是得病的源头,父母其实是孩子出问题的根源。但是这个观念已经过时了,大概在70年代以后,国外已经不提这个词了。这个概念就有点像中国现在说的,父母皆祸害,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去找父母的锅,都是父母的责任,但是其实不是的。我们会认为这里边其实是互动的结果,家庭治疗有一个概念叫循环,它认为很多的问题,其实是在循环当中产生的。比如,父母的掌控欲很强,所以可能我们就会想说,那是不是父母只要不那么掌控,这个问题就没有了,这是一个简单化的处理。其实父母也不是说掌控欲很强,我相信父母也一定是在互动当中慢慢的被激发出来了,要去掌控的愿望。被什么激发出来的呢?有可能是被孩子的一些失控给激发出来的。家庭治疗里,我们不会去讲父母就是犯错的人,当然也不是说孩子就是犯错的人。而是说孩子他会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孩子也会体现出各种各样的一些问题,来吸引父母,更多的去控制他。然后父母的控制,也会去吸引孩子去表现的更独立或者更反抗。我们做家庭咨询的有时候不能站边,不能站在父母这一边,也不能站在孩子那一边。有时候我们就需要,从一个更外部的角度,去看到底他们之间是在形成一个怎么样的循环。“症状”转变成关系系统咨询有一个技术,叫循环提问。循环提问就是问一个人,关于另外一个人的事情。可以简单的这么去理解,我这里举几个循环提问的例子。比如,我可以在父母面前问孩子:你觉得是爸爸对你的信任多一点,还是妈妈对你的信任多一点?你觉得如果你要离开家,是爸爸担心更多一点,还是妈妈的担心更多一点?这个时候,其实是在让孩子去谈爸爸妈妈,他对爸爸妈妈的想法。接下来我也可以去问父母,注意这个问题也很怪,我会说:你们猜猜看,孩子是会去满足爸爸对他的印象,还是会去满足妈妈对他的印象?所以这个时候你注意到了吗?他的所谓的“症状”,就开始变成了一个关系。我们也许还可以去问父母这个问题:如果接下来孩子自己一个人进了中学,你们猜猜看你们俩会怎么样?是你们俩关系出问题了,他就会回来?还是你们俩关系很好的时候,他就会回来?这个问题同样也是隔山打牛,我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来扰动家庭的内部他们的这种沟通。但是我需要让他们之间获得这样的一个信息,接下来的夫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接下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模式,选择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是可以有影响力的。我甚至可以进一步的去布置这个作业,我说你们可以去做个实验试一下:如果接下来你们希望让孩子回来继续做一段时间的小孩子,你们就可以怎么样?吵一架,给他打电话;又或者是如果你们接下来有一段时间,你们希望让孩子出去做一个大孩子,做一个成年人。你们就告诉他说这段时间我们很好,我们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也不是那么希望你回来等等。这里面有很多可以去针对未来,去调整关系的技术,最后这个技术叫悖论干预。当着面的背后八卦今天这个案例里这个家庭,好像现在还没有像咨询师这么同步的去这样思考,他们还停在说要不要让这个孩子回到家里边,然后要不要接受父母的管教。这就是很多家庭治疗里,会遇到的一个经典的问题,咨询师对这个家庭的理解,和本身家庭成员的理解出现了一个夹角,咨询师怎么样既能够服务于当下家庭成员他们的改变目标,同时又能够让自己所担心的情况不要发生,或者尽可能减少它发生的概率。在系统家庭治疗里边有一个技术,叫做反馈小组,Reflection group。反馈小组,是一个完全开放和透明的状态,什么意思?就是让一方完全成为一个观众在这里听着,然后我们跟另外一方在讨论关于他的内容,我们也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当着面的背后八卦。比如,咨询师跟父母讨论,他们心目当中孩子的能力是怎么样的一个印象,打多少分,孩子就在现场,而且所有人也知道孩子就在现场,孩子只是不说话,可以听。那也有可能我可以跟孩子谈,然后让他的父母在这里听着。第三方他们在谈话,你可以更充分的去吸收谈话的信息。这是一种技术叫做反馈小组,我们不是在这里边制造秘密,我们仅仅就是把人分开。我刚才提供了几个不同的方向,它可能都不是结构式咨询经常用的方法。它是系统式咨询,我们喜欢去用一些提问对去扰动家庭。 你可能想看: 刘亮:家庭治疗的核心理论和技术(含案例演示) 如果在开始这段旅程之前,就能预测到结果,那这段冒险还有什么意思呢。 当来访者说“不想活了”,咨询师该如何回应?|李松蔚与9位咨询师给你支招 围绕“人本论”,敏锐洞察人们的内心需求,给有需要的人带来心理慰藉。 “伴侣治疗真的有效吗 ?”| 影响伴侣治疗的5大因素 和一个人去共创一段很长的人生经验,去真正了解他们,不管途中遇到什么困难,都找到去继续爱他们的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包含着巨大的成长和美丽。 Karin Schlanger博士:如何简短有效地做家庭治疗(含案例示范) 它的改变是发生在我们治疗室以外。 45年经验家庭治疗大师泰比:处理两性关系的5种方法 好的关系并非不出问题,而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让步而解决问题。 不能体面分手的原因,只有一个 很多东西都会变,但感情结束后,人生照样值得。 抽丝剥茧,为你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 对于普通人来讲,他消除了心理学的神秘感,为心理障碍去除污名做出了努力,为心理障碍患者对疾病的治愈提供了信心。 研究发现|为什么偶像剧总会让人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性别偏见,正如许多其他偏见一样,它会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甚至,我们能否利用它去改善亲密关系? 首届论坛丨聚焦青少年抑郁症:不能大人得病,孩子吃药 “问题孩子”是遇到问题不能解决的孩子, 我见过最毒的关系,它排第一 好的关系不应该是事事都要争对错输赢,而是我们都不完美,但愿意陪彼此修缮自我,共同成长。
李松蔚:家庭治疗的目标不是去治病,它不认为家庭只有一种样子
2024-06-12 | 浏览: 24
刚刚咨询师介绍了这个案例的基本信息,包括案例在这几次咨询当中很多互动,家庭里边的好几次的纷争。但我问的问题好像跟这些都没关系,我问的问题就是第一次,甚至可能在第一次咨询之前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其实家庭治疗跟个体治疗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在家庭治疗里边到底谁是来访者,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
比如,孩子是第一个来咨询的,可是孩子来咨询的时候,他说的是我妈妈让我来咨询,而为咨询去联络、去付费的人又是爸爸和叔叔。
大家想象一下,孩子来咨询,然后说不是我要来的,是妈妈让我来,我来这里我也愿意试一试。这个时候咨询师就摆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如果咨询师,直接按照妈妈的想法:
试图去改变这个孩子,我只是假设如果这个咨询师按照妈妈的想法,去问这个孩子怎么回事:“我听你爸爸妈妈讲,你现在有什么情况……”。
那么就好像变成了咨询师站在妈妈这一边去想办法改变孩子,可是这个事情其实对孩子来说没有太多的好处,大家知道吗?
对这个孩子来说,他并没有真的从咨询里边收获对自己的好处,好像咨询师变成了妈妈的一个盟友,来改变孩子做事情的方式。
如果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咨询是很有可能会失败的。
因为这个孩子在反对妈妈,如果这个咨询师最后变成了妈妈的盟友,这个孩子一定会想到方法来反对咨询师。如果咨询师站在孩子的这一边:
他理解说其实这个孩子没什么问题,可能是妈妈的控制欲太强,也许是妈妈太担心。
比如我们通过对家庭生命周期的了解,我们知道一个15岁的孩子,他有这样的一些现象是很正常的,我们只是希望妈妈可以减少一点对这个现象的焦虑,这种情况下她会好吗?
其实也不会好,为什么?
因为付钱的人是爸爸妈妈,他们没有能够感觉到咨询师在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好像只是感觉咨询师在说服他们去接受这样的一个状况。
所以其实当爸爸妈妈付钱,孩子来做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已经被放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边了。
那么所有的家庭咨询不管是什么流派,应对两难境地的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我们把它叫做:
多边结盟
在家庭咨询当中,家庭成员不管他到没到场。
但只要他跟咨询有关,我们就认为他是我们的来访者,他的诉求就是一个我们要去解决的诉求。
家庭不只有一种样子我自己认为家庭治疗可能跟其他流派,有一个很根本的理念上的区别:
在绝大多数的流派里面,我们是去治病,我们首先去判断说谁是有问题的,谁是不正常的人。
然后我们试着去把不正常的状态,改成一个正常的或者健康的状态。我们通常在个体治疗里边,是这样的一个思路。
可是你知道家庭治疗很有趣的一点,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点,家庭治疗不是去治病,因为它本来就不认为家庭只有一种样子。
我们当然会觉得说夫妻很恩爱,然后这个孩子很孝顺很懂事,家庭很和睦,这是一种好的家庭的样子。但是其实,我们也可能见过其他的各种类型的家庭。
比如说一对夫妻他们总是吵吵闹闹,这可不可以也是一种正常的家庭。如果他们自己觉得ok就可以。
或者说一个孩子他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独立了,他没有等到18岁,他15岁就独立了,他就自己去住校,就去发展自己的朋友圈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他跟爸爸妈妈没什么话讲,这是不是可以呢?
只要他们都能接受,这也可以。
所以家庭治疗它是高度个性化的,就是我们要去问每一个家庭成员说你觉得还好吗?
你有没有什么觉得不舒服或者想改的地方?
如果你有诉求,那我们就来想办法实现你的诉求,但如果你觉得这样ok,那就是ok的。
满足一方,就损害另一方如果一个多边结盟的家庭治疗当中,不同的身份来访者对咨询目标的期待有冲突,咨询师该怎么做?
这是很常见的情况,但通常来讲,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坐下来去讨论的,有没有可能我们在治疗当中,达到一个方向是皆大欢喜的。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父母开始的期待是说让孩子听话,让孩子可以变得更温顺一点或者更乖巧一点。也许孩子的方向就是让父母少管自己,就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冲突。诉求1 父母希望:
孩子可以改变他的学习习惯
作息习惯变得更听话
情绪变得更受控
这是一个诉求。
诉求2 也许这个孩子他希望自己可以:
有独立的时间空间,
可以去掌控自己的学习,
不要那么受爸爸妈妈的影响,
这也是一个诉求。
我们试试看怎么样可以同时满足好几方不同的诉求,这是家庭咨询跟个体咨询相比最大的区别。
如果我们做一个简单转换的话,我们有可能会发现孩子其实需要的是:“我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我要可以去在很多事情上面去独立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而这父母真的就不允许孩子有独立空间?其实也不是。
父母很有可能只是希望说这个孩子可以在作息上,或者可以在很多事情的安排上可以照顾好自己,保证身体健康。
然后可以考上一个好的中学,也许父母期待的就是让孩子可以为自己负责。
所以如果我们把家庭治疗的方向定位成:
我们怎么样可以既让孩子好好照顾自己,然后在学业上可以很好的为自己负责,同时家长又可以给他一些信任和独立空间。
那么在有一些极端的情况下面,两个人真的会很冲突,这也是会发生的情况。
比如说一对夫妻:
丈夫他就是说:“我要离婚,我不想在这段婚姻里面呆着了”。
然后妻子就是说:“我想要维持这段婚姻“。
这就是一个看上去非A即B,就是没有办法调和的一个矛盾。
这个时候治疗师也是会很明确的告诉他们:
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做家庭治疗,因为如果我让你们这段婚姻继续下去,那么丈夫就会很生气。
如果我最后做的结果是离婚了,那么妻子就会觉得这笔钱花的不值。
所以我没法同时既满足丈夫,又满足妻子,我没法为你们做治疗,但通常当咨询师承认自己没办法同时满足的时候,就对夫妻他们会达成一个妥协。
然后这对夫妻就会说:
那好吧。
也许我们在咨询当中我们先不忙做一个决定,也许我们可以先花几次的时间,
先谈谈看到底我们之间的关系出了什么问题,那么之后我们自己再来做这个决定,我们是要在一起还是要离婚。
不一定真的就是一个对立冲突的,而是我们要找到大家可以坐下来去平衡去协调的点。
这个情况下我们又会达成一个一致,所以家庭咨询永远是在为所有到场的来访者服务,我们一定不会说满足一些人,同时损害另一些。
一个家庭里,没有犯错的人最早的时候,大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家庭治疗刚刚推出,其实会认为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在父母。
它会认为没有有病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父母或者有问题的教养方式。
所以那个时候,家庭治疗的核心就是我们怎么能够把父母纳入到咨询,纳入到治疗当中,然后去改变他们的家庭的教养风格。
有一个说法叫做父母就是得病的源头,父母其实是孩子出问题的根源。
但是这个观念已经过时了,大概在70年代以后,国外已经不提这个词了。
这个概念就有点像中国现在说的,父母皆祸害,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去找父母的锅,都是父母的责任,但是其实不是的。
我们会认为这里边其实是互动的结果,家庭治疗有一个概念叫循环,它认为很多的问题,其实是在循环当中产生的。
比如,父母的掌控欲很强,所以可能我们就会想说,那是不是父母只要不那么掌控,这个问题就没有了,这是一个简单化的处理。其实父母也不是说掌控欲很强,我相信父母也一定是在互动当中慢慢的被激发出来了,要去掌控的愿望。被什么激发出来的呢?有可能是被孩子的一些失控给激发出来的。家庭治疗里,我们不会去讲父母就是犯错的人,当然也不是说孩子就是犯错的人。而是说孩子他会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孩子也会体现出各种各样的一些问题,来吸引父母,更多的去控制他。然后父母的控制,也会去吸引孩子去表现的更独立或者更反抗。
我们做家庭咨询的有时候不能站边,不能站在父母这一边,也不能站在孩子那一边。有时候我们就需要,从一个更外部的角度,去看到底他们之间是在形成一个怎么样的循环。
“症状”转变成关系系统咨询有一个技术,叫循环提问。循环提问就是问一个人,关于另外一个人的事情。
可以简单的这么去理解,我这里举几个循环提问的例子。
比如,我可以在父母面前问孩子:
你觉得是爸爸对你的信任多一点,还是妈妈对你的信任多一点?你觉得如果你要离开家,是爸爸担心更多一点,还是妈妈的担心更多一点?
这个时候,其实是在让孩子去谈爸爸妈妈,他对爸爸妈妈的想法。接下来我也可以去问父母,注意这个问题也很怪,我会说:
你们猜猜看,孩子是会去满足爸爸对他的印象,还是会去满足妈妈对他的印象?
所以这个时候你注意到了吗?他的所谓的“症状”,就开始变成了一个关系。我们也许还可以去问父母这个问题:
如果接下来孩子自己一个人进了中学,你们猜猜看你们俩会怎么样?是你们俩关系出问题了,他就会回来?还是你们俩关系很好的时候,他就会回来?这个问题同样也是隔山打牛,我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来扰动家庭的内部他们的这种沟通。
但是我需要让他们之间获得这样的一个信息,接下来的夫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接下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模式,选择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是可以有影响力的。我甚至可以进一步的去布置这个作业,我说你们可以去做个实验试一下:
如果接下来你们希望让孩子回来继续做一段时间的小孩子,你们就可以怎么样?
吵一架,给他打电话;
又或者是如果你们接下来有一段时间,你们希望让孩子出去做一个大孩子,做一个成年人。
你们就告诉他说这段时间我们很好,我们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也不是那么希望你回来等等。
这里面有很多可以去针对未来,去调整关系的技术,最后这个技术叫悖论干预。
当着面的背后八卦今天这个案例里这个家庭,好像现在还没有像咨询师这么同步的去这样思考,
他们还停在说要不要让这个孩子回到家里边,然后要不要接受父母的管教。
这就是很多家庭治疗里,会遇到的一个经典的问题,
咨询师对这个家庭的理解,和本身家庭成员的理解出现了一个夹角,
咨询师怎么样既能够服务于当下家庭成员他们的改变目标,同时又能够让自己所担心的情况不要发生,或者尽可能减少它发生的概率。
在系统家庭治疗里边有一个技术,叫做反馈小组,Reflection group。
反馈小组,是一个完全开放和透明的状态,什么意思?
就是让一方完全成为一个观众在这里听着,然后我们跟另外一方在讨论关于他的内容,我们也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当着面的背后八卦。
比如,
咨询师跟父母讨论,他们心目当中孩子的能力是怎么样的一个印象,打多少分,孩子就在现场,而且所有人也知道孩子就在现场,孩子只是不说话,可以听。
那也有可能我可以跟孩子谈,然后让他的父母在这里听着。
第三方他们在谈话,你可以更充分的去吸收谈话的信息。
这是一种技术叫做反馈小组,我们不是在这里边制造秘密,我们仅仅就是把人分开。
我刚才提供了几个不同的方向,它可能都不是结构式咨询经常用的方法。
它是系统式咨询,我们喜欢去用一些提问对去扰动家庭。
刘亮:家庭治疗的核心理论和技术(含案例演示)
如果在开始这段旅程之前,就能预测到结果,那这段冒险还有什么意思呢。
当来访者说“不想活了”,咨询师该如何回应?|李松蔚与9位咨询师给你支招
围绕“人本论”,敏锐洞察人们的内心需求,给有需要的人带来心理慰藉。
“伴侣治疗真的有效吗 ?”| 影响伴侣治疗的5大因素
和一个人去共创一段很长的人生经验,去真正了解他们,不管途中遇到什么困难,都找到去继续爱他们的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包含着巨大的成长和美丽。
Karin Schlanger博士:如何简短有效地做家庭治疗(含案例示范)
它的改变是发生在我们治疗室以外。
45年经验家庭治疗大师泰比:处理两性关系的5种方法
好的关系并非不出问题,而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让步而解决问题。
不能体面分手的原因,只有一个
很多东西都会变,但感情结束后,人生照样值得。
抽丝剥茧,为你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
对于普通人来讲,他消除了心理学的神秘感,为心理障碍去除污名做出了努力,为心理障碍患者对疾病的治愈提供了信心。
研究发现|为什么偶像剧总会让人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性别偏见,正如许多其他偏见一样,它会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甚至,我们能否利用它去改善亲密关系?
首届论坛丨聚焦青少年抑郁症:不能大人得病,孩子吃药
“问题孩子”是遇到问题不能解决的孩子,
我见过最毒的关系,它排第一
好的关系不应该是事事都要争对错输赢,而是我们都不完美,但愿意陪彼此修缮自我,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