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可能有人要觉得我疯了。居然还有要教回避型不对伴侣负责的,回避型不是本就不对感情负责吗?但是,其实只有回避型学会了在感情初期,不过度为伴侣的想法买单,才能维持感情的稳定。回避型的感情也会由原本短暂、不稳定状态,变得稳定、长期。课题分离前回避型的感情在课题分离前,回避型所开启的感情是这样的:在感情初期,过度在意伴侣的想法;在感情中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对伴侣提出的需求能满足尽量满足;也就是由于回避型自身过度敏感,所以过度在意伴侣的想法、害怕伴侣的否定。所以回避型会过度的为伴侣的「课题」负责,同时忽视了自身的需求和感受。到装不下去、维持不下去时。回避型就开始彻底放弃对伴侣的负责,彻底的放弃伴侣。开始断崖、开始回避、开始不顾伴侣的死活。也就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伴侣整个分离出去,来确保能够重新对自己负责,维持自己的稳定。所以,回避型的问题其实就在于:在感情初期对伴侣的课题过度负责,忽视了自己的课题,导致自己负担太重、压力太大、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进一步导致后期的关系断崖。所以,如果一开始,回避型就把无关的课题分离出去,对自己负责呢?那是不是也就对关系负责了?课题分离的意义所在其实很多强调课题分离的人,都没搞明白课题分离的真正含义。在「专注于我们自身的课题,尽可能少的,对别人的课题负责」的背后。其实是「先对自己负责,再对别人负责」。而「心理学」中同时强调:一个人首先需要对自己的情绪、感受负责,之后才能对自己的认知负责。所以,回避型在一段关系中需要去负责的顺序本应该是: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自己的认知→伴侣的感受和情绪。就好比飞机救生手册中提到的,请先给自己带好呼吸面罩,再帮同行的小孩、老人带。只有对自己负责后,我们才能对他人长期负责。但是第一章中我们提到过,回避型过度敏感,过度在意别人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回避型在感情初期的负责顺序是:伴侣的感受和情绪→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那么这种错位的负责顺序注定是无法持久的,当自身感受和情绪上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是必然的结果。而课题分离对于回避型的意义,就是在感情初期,把自己的负责顺序调整回来,让关系可以持续的维持。只有先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才能持续对自己的认知负责,最终才能对一段关系、对伴侣负责。第一节:不要在意伴侣的想法对于回避型来说,需要分离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周围人的想法与我无关。尤其是在一段关系初期,回避型很容易出现过度敏感,过度看重别人想法的问题。因为过度看重,所以会无意识的迎合、做什么都束手束脚。这个时候,回避型就需要进行第一阶的课题分离:ta的感受需要ta来承担,那么自然也需要ta来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负责。而回避型自己,在每次开始担心自己做这件事,会不会引来对方不满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犹豫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这么做不对,还是因为我担心这么做ta会有想法?如果是前者,那涉及到在需求和认知间折中妥协的问题,这部分我们稍后再说。但如果是后者,自己担心的是:这么做伴侣会不满意。那抱歉了,对我正常行为不满、有意见,是伴侣的课题,无需我来对其负责。很多回避型就是因为在感情初期过度对伴侣的课题负责,才导致自己负担、压力过重,到感情中后期情绪崩溃,变得只对自己负责的。那既然这部分课题负担不起,那索性一开始就不要给自己这么多负担,对方需要负责的,让ta自己负责。第二节:对自己的需求负责其次,回避型需要获取在感情中对自己感受和需求负责的能力。就是在感情中,回避型想要怎么样相处,不想伴侣做什么,自己需要什么?很多时候,回避型的需求会被自身的认知否定,所以自己无法对自己的需求负责。最终导致一段关系对回避型来说,变得令自己不舒适,也变得无意义。这部分就可以学习焦虑型了。焦虑型也会有不合理的需求,但是焦虑型会通过沟通、谈判、把需求合理化等方式,来像伴侣提出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求。回避型也一样。那些不符合大众价值观的、自利的需求也是自己必须要满足的需求。这部分需求只能自己来负责,通过沟通、谈判、磨合来实现。不要担心提出来伴侣会不满意,ta不满意是ta的事,这部分是你真实的需求,只有提出来,才是对自己,对关系负责。提出来后,就可以通过沟通,找到一些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满足。由于回避型确实不善于沟通,对于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理由、解决方案,可以文字整理后,用邮件或者信件的方式传递给对方。这样非及时性的沟通,虽然低效,但是可以避免回避型在沟通中处于劣势,最终放弃沟通。课题分离后回避型的感情当回避型在亲密关系中学会课题分离后,就会发现,感情中的负担、压力逐渐降低,同时,舒适度也有所提升。所以回避型自然而然的就能维持关系的稳定,在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对关系、对伴侣负责。比如在课题分离之前,回避型对伴侣的负责是不稳定的,一开始过度负责,一段时间以后彻底崩塌,完全不负责。但是,当回避型学会课题分离后:在感情初期不再过度在意伴侣的看法,并且学会主动在关系中满足自己的需求。亲密关系对回避而言,内耗就会减少,舒适度就会提升。虽然在感情初期,回避型给伴侣的体验没有原来那么好了,但是回避型自身状态会变得更加稳定,关系也能更加持久。同样的,回避型在关系中也会更加舒适,更加能够通过亲密关系,获取情感上的满足。 你可能想看: 回避型感情无法维系的关键在于:不会引导关系利己 作为回避型,如何长期维持一段关系? 学会如何爱人,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全身充满戾气对抗这个世界不会让你感觉到很酷,真正的酷是学会爱人 如何识别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的 7 种表现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倾向于忽略情感亲密和依赖他人的重要性,这会使亲密关系复杂化。 关于百度的一些政治不正确的想法 批评、嘲讽百度似乎是现今网民们政治正确的一贯做法。我自己对百度也是有诸多看不上。但有一件事百度做得挺好,就是过去几年和站长、SEO社群的沟通。 在婚姻里,做一个对伴侣的痛苦有共情力的人 愿你在亲密关系中,做一个会共情的伴侣,因为彼此牵手,所以可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为什么理解伴侣这么难?|“错过”伴侣的10种方式 为什么理解伴侣这么难? 为什么我们总对伴侣感到不满——亲密关系中的失望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小到拌嘴吵架,大到出轨离婚,多和失望感有关。一定程度的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这种失望感过强过重过久,则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 深度解析依恋关系:焦虑型依恋在感情中如何自处? 有这样一类人:Ta们一谈恋爱就会变得特别粘人,敏感多虑,总是害怕被拒绝被抛弃;Ta们缺少安全感;Ta们时而粘人,又时而想回避;这种人也许具有「焦虑型依恋」风格。 和回避型依恋者谈恋爱,感觉自己总被推开 学会与回避型依恋者相处。
回避型感情中的课题分离必修课:不要对伴侣的想法负责,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2024-06-13 | 浏览: 58
看到标题可能有人要觉得我疯了。
居然还有要教回避型不对伴侣负责的,回避型不是本就不对感情负责吗?
但是,其实只有回避型学会了在感情初期,不过度为伴侣的想法买单,才能维持感情的稳定。
回避型的感情也会由原本短暂、不稳定状态,变得稳定、长期。
课题分离前回避型的感情在课题分离前,回避型所开启的感情是这样的:
在感情初期,过度在意伴侣的想法;在感情中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对伴侣提出的需求能满足尽量满足;
也就是由于回避型自身过度敏感,所以过度在意伴侣的想法、害怕伴侣的否定。
所以回避型会过度的为伴侣的「课题」负责,同时忽视了自身的需求和感受。
到装不下去、维持不下去时。
回避型就开始彻底放弃对伴侣的负责,彻底的放弃伴侣。
开始断崖、开始回避、开始不顾伴侣的死活。
也就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伴侣整个分离出去,来确保能够重新对自己负责,维持自己的稳定。
所以,回避型的问题其实就在于:
在感情初期对伴侣的课题过度负责,忽视了自己的课题,导致自己负担太重、压力太大、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进一步导致后期的关系断崖。
所以,如果一开始,回避型就把无关的课题分离出去,对自己负责呢?那是不是也就对关系负责了?
课题分离的意义所在其实很多强调课题分离的人,都没搞明白课题分离的真正含义。
在「专注于我们自身的课题,尽可能少的,对别人的课题负责」的背后。
其实是「先对自己负责,再对别人负责」。
而「心理学」中同时强调:
一个人首先需要对自己的情绪、感受负责,之后才能对自己的认知负责。
所以,回避型在一段关系中需要去负责的顺序本应该是:
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自己的认知→伴侣的感受和情绪。
就好比飞机救生手册中提到的,请先给自己带好呼吸面罩,再帮同行的小孩、老人带。
只有对自己负责后,我们才能对他人长期负责。
但是第一章中我们提到过,回避型过度敏感,过度在意别人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回避型在感情初期的负责顺序是:
伴侣的感受和情绪→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那么这种错位的负责顺序注定是无法持久的,当自身感受和情绪上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是必然的结果。
而课题分离对于回避型的意义,就是在感情初期,把自己的负责顺序调整回来,让关系可以持续的维持。
只有先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才能持续对自己的认知负责,最终才能对一段关系、对伴侣负责。
第一节:不要在意伴侣的想法对于回避型来说,需要分离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周围人的想法与我无关。
尤其是在一段关系初期,回避型很容易出现过度敏感,过度看重别人想法的问题。
因为过度看重,所以会无意识的迎合、做什么都束手束脚。
这个时候,回避型就需要进行第一阶的课题分离:
ta的感受需要ta来承担,那么自然也需要ta来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负责。
而回避型自己,在每次开始担心自己做这件事,会不会引来对方不满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我犹豫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这么做不对,还是因为我担心这么做ta会有想法?
如果是前者,那涉及到在需求和认知间折中妥协的问题,这部分我们稍后再说。
但如果是后者,自己担心的是:这么做伴侣会不满意。
那抱歉了,对我正常行为不满、有意见,是伴侣的课题,无需我来对其负责。
很多回避型就是因为在感情初期过度对伴侣的课题负责,才导致自己负担、压力过重,到感情中后期情绪崩溃,变得只对自己负责的。
那既然这部分课题负担不起,那索性一开始就不要给自己这么多负担,对方需要负责的,让ta自己负责。
第二节:对自己的需求负责其次,回避型需要获取在感情中对自己感受和需求负责的能力。
就是在感情中,回避型想要怎么样相处,不想伴侣做什么,自己需要什么?
很多时候,回避型的需求会被自身的认知否定,所以自己无法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最终导致一段关系对回避型来说,变得令自己不舒适,也变得无意义。
这部分就可以学习焦虑型了。
焦虑型也会有不合理的需求,但是焦虑型会通过沟通、谈判、把需求合理化等方式,来像伴侣提出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求。
回避型也一样。
那些不符合大众价值观的、自利的需求也是自己必须要满足的需求。
这部分需求只能自己来负责,通过沟通、谈判、磨合来实现。
不要担心提出来伴侣会不满意,ta不满意是ta的事,这部分是你真实的需求,只有提出来,才是对自己,对关系负责。
提出来后,就可以通过沟通,找到一些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满足。
由于回避型确实不善于沟通,对于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理由、解决方案,可以文字整理后,用邮件或者信件的方式传递给对方。
这样非及时性的沟通,虽然低效,但是可以避免回避型在沟通中处于劣势,最终放弃沟通。
课题分离后回避型的感情当回避型在亲密关系中学会课题分离后,就会发现,感情中的负担、压力逐渐降低,同时,舒适度也有所提升。
所以回避型自然而然的就能维持关系的稳定,在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对关系、对伴侣负责。
比如在课题分离之前,回避型对伴侣的负责是不稳定的,一开始过度负责,一段时间以后彻底崩塌,完全不负责。
但是,当回避型学会课题分离后:
在感情初期不再过度在意伴侣的看法,并且学会主动在关系中满足自己的需求。
亲密关系对回避而言,内耗就会减少,舒适度就会提升。
虽然在感情初期,回避型给伴侣的体验没有原来那么好了,但是回避型自身状态会变得更加稳定,关系也能更加持久。
同样的,回避型在关系中也会更加舒适,更加能够通过亲密关系,获取情感上的满足。
回避型感情无法维系的关键在于:不会引导关系利己
作为回避型,如何长期维持一段关系?
学会如何爱人,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全身充满戾气对抗这个世界不会让你感觉到很酷,真正的酷是学会爱人
如何识别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的 7 种表现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倾向于忽略情感亲密和依赖他人的重要性,这会使亲密关系复杂化。
关于百度的一些政治不正确的想法
批评、嘲讽百度似乎是现今网民们政治正确的一贯做法。我自己对百度也是有诸多看不上。但有一件事百度做得挺好,就是过去几年和站长、SEO社群的沟通。
在婚姻里,做一个对伴侣的痛苦有共情力的人
愿你在亲密关系中,做一个会共情的伴侣,因为彼此牵手,所以可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为什么理解伴侣这么难?|“错过”伴侣的10种方式
为什么理解伴侣这么难?
为什么我们总对伴侣感到不满——亲密关系中的失望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小到拌嘴吵架,大到出轨离婚,多和失望感有关。一定程度的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这种失望感过强过重过久,则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
深度解析依恋关系:焦虑型依恋在感情中如何自处?
有这样一类人:Ta们一谈恋爱就会变得特别粘人,敏感多虑,总是害怕被拒绝被抛弃;Ta们缺少安全感;Ta们时而粘人,又时而想回避;这种人也许具有「焦虑型依恋」风格。
和回避型依恋者谈恋爱,感觉自己总被推开
学会与回避型依恋者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