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是你的伴侣,是不是这样的人?很难建立亲密关系,每当喜欢上一个人,都会异常紧张不安; 越喜欢这个人,似乎会对他越冷淡,甚至会远离他来回避不安; 好不容易确定了关系,又控制不住地若即若离,总会推开对方?然后,在反反复复里,折磨着彼此,也一次次失去爱与被爱的机会。为什么会这样?这或许是“回避型依恋”在作怪。似乎总有堵看不见的墙阻拦着,让我们无法和别人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我的来访者小月,就是如此。越喜欢,越不敢靠近,用回避来自我保护。征得她的同意后,今天我将借着她的故事来和你聊聊——回避型依恋的伴侣,为什么总是若即若离?回避型依恋的我们又该怎么去“自救”,进入真正的亲密?我就想逃?第一次见到小月时,我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位36岁的女性。她说话的语速很快,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看起来非常年轻可爱。但这个,只是她的“保护色”。这个活泼女孩的背后,实则是深不可测的孤独和寂寥。看似和谁都聊得来,却和谁都不会往深里交往。心里有事也不会和父母说,因为说了也不会被在意,被回应。谈过几段恋爱,最终也都不了了之。她似乎始终没办法建立一段稳定、真实的关系。来到咨询室,是因为她刚结束的一段恋情。男友分手时说的话,让她痛苦又无力:“你遇到麻烦时,从不会跟我讲,每次都推开我,说你可以自己解决。这么久了,我始终感受不到你对我的爱。你的心好像有一道墙,怎么也走不进。我累了……”小月不理解,自己明明很爱男友。可每当她想依赖男友时,第一反应却总是想逃走。她感觉自己似乎陷入了“靠近后想离开,离开后想靠近”的恶性循环里,怎么也走不出来。小月的举动,也是大部分回避型依恋的人会有的表现:明明很想爱,却又不敢爱。总是对爱抱着一万分的怀疑:他喜欢的是真实的我吗?我们真的会有未来吗?与其最后遍体鳞伤,不如我早点撤退?之所以会这样,不自觉地推开他人,是因为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有一对低回应、低敏感度的父母。小时候的他们在发出需求后,极少或没有得到过满足,甚至父母根本就不在身边。因此他们养成了遇事只依赖自己的思维模式。成年后,当他们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伴侣想更靠近他们时,反而会激活他们不安全的依恋系统,以及小时候不被父母照顾到的痛苦。为了回避这些痛苦,平复不安全感,他们自然就做出了疏远、后撤或是抽离的举动。比如通过压抑、否认或隔离等对情绪进行防御;或是恐惧亲密、远离冲突、或降低联系和回应的频率来让自己回复到熟悉、安全的、只依赖自己的状态。这样的举动虽然让他们暂时“回避”了一些问题,但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这些问题终会在未来再度出现,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影响。同时,也会让身边的人受伤,常常感受到疏离、被拒绝以及不被认可与在乎。“我不是不爱你,只是不会爱”像小月这样的回避型依恋者,并不是真的不喜欢与人亲密,而是这种需求被抑制住了。因为童年时期遭遇过的情感忽视,他们对自己有着错误的认知:真实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必须变得“有价值”,我表现得足够“完美”才会被喜欢……因为害怕真实的自己是不被爱甚至是被嫌弃的,他们才害怕接近自己喜欢的人。他们的若即若离和PUA以及自恋型不同,他们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去爱。这与回避型依恋本身的特质有关:a.自卑:在关系里越靠近,就越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b.缺失情感:对情感的感知很差,不懂得爱。c.高自尊:害怕失去,所以假装不需要爱。d.部分自恋:很难信任他人,容易把爱搞砸。e.后知后觉:比如在分手后才意识到,自己很爱对方。在这样的特质下,他们将自己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反向地用疏离的话表达:“不要再说了,我想一个人待着。”“我不需要你,也不需要任何人。”“你就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吗?”相信听到这样的话时,你一定感觉到满腔的委屈、心酸或苦闷。如果你不确定自己还要不要跟他走下去,试着“越过”他呈现出的那一面,看到你们相处的细节:你们之间是「互动」的吗?在你给予他的同时,他是不是也将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你了?是「安全」的吗?在这段关系里,你们都能得到一定的安全感吗?是「看见」的吗?你有感觉到自己的内在被他看到,也被他理解吗?是「不舍得」的吗?他会让你感觉到,哪怕自己不够好也可以被接纳吗?是「痛苦」的吗?你们会愿意稍微改变自己去适应对方吗?毕竟,自我改变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痛苦。是「依赖且独立」的吗?与他在一起时,你能在依赖的同时保持自我的独立吗?如果哪怕具备一条,而你也还爱着他。那么,试试为这段关系再努力一下:①主动敞开心扉,并学会倾听沟通往往是打破不信任的第一步。回避型依恋往往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如果你能提供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敞开心扉地跟他说说心里话,或许他心里的防线就会慢慢打开。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不被倾听,久而久之学会了自我消化情绪的他们,在偶尔的袒露能够被倾听时,信任感也会大大提升。②克服内心的不平衡感,主动出击和回避型的他相爱时,你可能常常会陷入“为什么总是我主动”的疲惫感中,觉得自己总是付出多的那一方。这也大概是这段关系的最大考验,毕竟你爱的他心里有道墙,需要你去打破。但你要相信,当他开始信任你时,关系会慢慢趋于平衡,他也会坚定地爱着你,为你付出。③多点引导和理解,允许分歧回避型的他,在发生分歧和矛盾时,下意识的反应都会是逃避或后撤。这个时候,试着多点引导和理解。用言语和行为向他证明,你们的关系里可以出现分歧,也能够容纳不够完美的彼此。比如,当你们有矛盾时,抱抱他,拍拍他;或是对他说“我理解你”“站在你的角度,我也会这样”……当回避型的他亲身体验到这种关系,会意识到,真实的自己也是能够被看到、被接纳的,他会更加信任你,对关系也更有信心。如何改变,去进入真正的亲密?如果能遇到做到上面3点的人,你很可能可以在这段关系的滋养中,逐渐改变自己的回避,开始享受关系本身。但在这之前,你也需要自己去突破,去做出改变:①相信你的直觉回避型依恋,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特别是少有的直觉。因为本身“后知后觉”的特质,我们常常很难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当你出现了类似的直觉比如,“你很想和他再待一会”“你想邀请他吃饭”,不妨相信这个直觉,行动起来。②多创造彼此特有的亲密感这份亲密不必追求大众化的标签,比如像偶像剧男女主那样为彼此付出所有,或是甜到冒泡。少和其他的情侣、夫妻做对比,创造你们觉得亲密的小事就足够了。③尝试打开心扉当被问及情绪、情感时,试着适当表达自己,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觉得跟人说话很难,你也可以先寻找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对着大树说说心里话。接着再尝试向人敞开心扉,这也是你建立信任的第一步。④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回避型依恋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如何建立?首先,调整自己的认知:真实的你,也值得被爱。然后,勇敢地去尝试。在你信任的关系当中,大胆地去犯错,去表达自己。在你可以信任的关系当中,去获得让对方肯定和理解你的机会。如果你暂时找不到这样的关系,或是害怕在尝试的时候受到伤害。那么,试试把这件事交给专业的人。在咨询师这个良好客体的引导下,在与他这段接纳、客观的咨访关系中完成你自己的修复。毕竟,当你厌恶真实的自己,陷入不被接纳的不安,确实没那么容易自己走出来。当然,你也要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依恋风格虽说稳定,但也会发生流动,可能会因为一段关系或一些外部因素改变。所以,哪怕你是回避型依恋,那也只是你和伴侣相处的一个参考,并不意味着关系的全部。你愿意点开这篇文章,也说明,你没有把这个当作不为这段关系努力的借口。那么,只要你相信,改变就一定会发生。毕竟,在一段健康、长久的关系中,重要的从不是“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而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世界和我爱着你。王璐王璐老师是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婚姻家庭咨询师,从业7年,服务时长超过3800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王老师擅长以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取向、正念减压治疗、心理动力取向等,帮助来访者解决婚姻危机、亲密关系、个人成长、自我认同、内心冲突等困扰。来访者匿名评价:为了鼓励求助意愿,王老师特地开通3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4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200元。↓点击下图,找王璐老师聊一聊↓ 你可能想看: 如何识别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的 7 种表现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倾向于忽略情感亲密和依赖他人的重要性,这会使亲密关系复杂化。 和回避型依恋者谈恋爱,感觉自己总被推开 学会与回避型依恋者相处。 关系咨询|怀疑自己爱无能,我和TA的关系还有救吗? 幸福的爱情不是天赐的礼物,良好的亲密是双方用心建立起来的。关系中的人需要一起努力,才能互相支持着走下去。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27岁,换过10个男朋友:我的“分手上瘾”有救吗? 所以都心虚都会大张旗鼓,真正的坚强应该不动声色。 研究发现|回避型依恋者到底在逃避什么? 依恋类型对个体的成年期发展仍会产生十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情感体验和生活质量等方面。 回避型依恋的爱情观:适度依赖、各自优秀 回避型依恋的感情观其实很简单:适度依赖,各自优秀。 回避型依恋者的自洽 正是因为体味过你的好,所以,当你拿走之后,我是如此的痛,为了回避承受那个痛,我选择远离,我选择再也不需要。这就是回避型依恋者的特点。 习惯安慰他人,却总苛责自己? 为什么我们难以像安慰朋友一样安慰自己呢?这或许与我们今天要提到的美丽的混乱效应(Beautiful Mess Effect)有关。 既不喜欢自己,也难相信别人——恐惧型依恋者该如何走出自我的牢笼? 他们总在检测亲密关系里背叛与拒绝的信号,一旦认定为“被抛弃”的信号,就立刻遁逃出这段关系。
“明明喜欢他,却总想推开他”:回避型依恋还有救吗?
2024-06-13 | 浏览: 24
你或是你的伴侣,是不是这样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
这或许是“回避型依恋”在作怪。
似乎总有堵看不见的墙阻拦着,让我们无法和别人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
我的来访者小月,就是如此。
越喜欢,越不敢靠近,用回避来自我保护。
征得她的同意后,今天我将借着她的故事来和你聊聊——
回避型依恋的伴侣,为什么总是若即若离?
回避型依恋的我们又该怎么去“自救”,进入真正的亲密?
我就想逃?第一次见到小月时,我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位36岁的女性。
她说话的语速很快,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看起来非常年轻可爱。
但这个,只是她的“保护色”。
这个活泼女孩的背后,实则是深不可测的孤独和寂寥。
看似和谁都聊得来,却和谁都不会往深里交往。
心里有事也不会和父母说,因为说了也不会被在意,被回应。
谈过几段恋爱,最终也都不了了之。
她似乎始终没办法建立一段稳定、真实的关系。
来到咨询室,是因为她刚结束的一段恋情。
男友分手时说的话,让她痛苦又无力:
“你遇到麻烦时,从不会跟我讲,每次都推开我,说你可以自己解决。
这么久了,我始终感受不到你对我的爱。你的心好像有一道墙,怎么也走不进。我累了……”
小月不理解,自己明明很爱男友。可每当她想依赖男友时,第一反应却总是想逃走。
她感觉自己似乎陷入了“靠近后想离开,离开后想靠近”的恶性循环里,怎么也走不出来。
小月的举动,也是大部分回避型依恋的人会有的表现:
明明很想爱,却又不敢爱。
总是对爱抱着一万分的怀疑:
他喜欢的是真实的我吗?我们真的会有未来吗?与其最后遍体鳞伤,不如我早点撤退?
之所以会这样,不自觉地推开他人,是因为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有一对低回应、低敏感度的父母。
小时候的他们在发出需求后,极少或没有得到过满足,甚至父母根本就不在身边。
因此他们养成了遇事只依赖自己的思维模式。
成年后,当他们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伴侣想更靠近他们时,反而会激活他们不安全的依恋系统,以及小时候不被父母照顾到的痛苦。
为了回避这些痛苦,平复不安全感,他们自然就做出了疏远、后撤或是抽离的举动。
比如通过压抑、否认或隔离等对情绪进行防御;
或是恐惧亲密、远离冲突、或降低联系和回应的频率来让自己回复到熟悉、安全的、只依赖自己的状态。
这样的举动虽然让他们暂时“回避”了一些问题,但正如弗洛伊德所说: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这些问题终会在未来再度出现,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影响。
同时,也会让身边的人受伤,常常感受到疏离、被拒绝以及不被认可与在乎。
“我不是不爱你,只是不会爱”像小月这样的回避型依恋者,并不是真的不喜欢与人亲密,而是这种需求被抑制住了。
因为童年时期遭遇过的情感忽视,他们对自己有着错误的认知:
真实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必须变得“有价值”,我表现得足够“完美”才会被喜欢……
因为害怕真实的自己是不被爱甚至是被嫌弃的,他们才害怕接近自己喜欢的人。
他们的若即若离和PUA以及自恋型不同,他们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去爱。
这与回避型依恋本身的特质有关:
a.自卑:在关系里越靠近,就越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
b.缺失情感:对情感的感知很差,不懂得爱。
c.高自尊:害怕失去,所以假装不需要爱。
d.部分自恋:很难信任他人,容易把爱搞砸。
e.后知后觉:比如在分手后才意识到,自己很爱对方。
在这样的特质下,他们将自己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反向地用疏离的话表达:
“不要再说了,我想一个人待着。”
“我不需要你,也不需要任何人。”
“你就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吗?”
相信听到这样的话时,你一定感觉到满腔的委屈、心酸或苦闷。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还要不要跟他走下去,试着“越过”他呈现出的那一面,看到你们相处的细节:
你们之间是「互动」的吗?在你给予他的同时,他是不是也将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你了?
是「安全」的吗?在这段关系里,你们都能得到一定的安全感吗?
是「看见」的吗?你有感觉到自己的内在被他看到,也被他理解吗?
是「不舍得」的吗?他会让你感觉到,哪怕自己不够好也可以被接纳吗?
是「痛苦」的吗?你们会愿意稍微改变自己去适应对方吗?毕竟,自我改变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痛苦。
是「依赖且独立」的吗?与他在一起时,你能在依赖的同时保持自我的独立吗?
如果哪怕具备一条,而你也还爱着他。
那么,试试为这段关系再努力一下:
①主动敞开心扉,并学会倾听
沟通往往是打破不信任的第一步。
回避型依恋往往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如果你能提供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敞开心扉地跟他说说心里话,或许他心里的防线就会慢慢打开。
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不被倾听,久而久之学会了自我消化情绪的他们,在偶尔的袒露能够被倾听时,信任感也会大大提升。
②克服内心的不平衡感,主动出击
和回避型的他相爱时,你可能常常会陷入“为什么总是我主动”的疲惫感中,觉得自己总是付出多的那一方。
这也大概是这段关系的最大考验,毕竟你爱的他心里有道墙,需要你去打破。
但你要相信,当他开始信任你时,关系会慢慢趋于平衡,他也会坚定地爱着你,为你付出。
③多点引导和理解,允许分歧
回避型的他,在发生分歧和矛盾时,下意识的反应都会是逃避或后撤。
这个时候,试着多点引导和理解。
用言语和行为向他证明,你们的关系里可以出现分歧,也能够容纳不够完美的彼此。
比如,当你们有矛盾时,抱抱他,拍拍他;或是对他说“我理解你”“站在你的角度,我也会这样”……
当回避型的他亲身体验到这种关系,会意识到,真实的自己也是能够被看到、被接纳的,他会更加信任你,对关系也更有信心。
如何改变,去进入真正的亲密?如果能遇到做到上面3点的人,你很可能可以在这段关系的滋养中,逐渐改变自己的回避,开始享受关系本身。
但在这之前,你也需要自己去突破,去做出改变:
①相信你的直觉
回避型依恋,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特别是少有的直觉。
因为本身“后知后觉”的特质,我们常常很难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感情。
当你出现了类似的直觉比如,“你很想和他再待一会”“你想邀请他吃饭”,不妨相信这个直觉,行动起来。
②多创造彼此特有的亲密感
这份亲密不必追求大众化的标签,比如像偶像剧男女主那样为彼此付出所有,或是甜到冒泡。
少和其他的情侣、夫妻做对比,创造你们觉得亲密的小事就足够了。
③尝试打开心扉
当被问及情绪、情感时,试着适当表达自己,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觉得跟人说话很难,你也可以先寻找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对着大树说说心里话。
接着再尝试向人敞开心扉,这也是你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④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回避型依恋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安全感。
安全感如何建立?
首先,调整自己的认知:真实的你,也值得被爱。
然后,勇敢地去尝试。在你信任的关系当中,大胆地去犯错,去表达自己。
在你可以信任的关系当中,去获得让对方肯定和理解你的机会。
如果你暂时找不到这样的关系,或是害怕在尝试的时候受到伤害。
那么,试试把这件事交给专业的人。
在咨询师这个良好客体的引导下,在与他这段接纳、客观的咨访关系中完成你自己的修复。
毕竟,当你厌恶真实的自己,陷入不被接纳的不安,确实没那么容易自己走出来。
当然,你也要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
依恋风格虽说稳定,但也会发生流动,可能会因为一段关系或一些外部因素改变。
所以,哪怕你是回避型依恋,那也只是你和伴侣相处的一个参考,并不意味着关系的全部。
你愿意点开这篇文章,也说明,你没有把这个当作不为这段关系努力的借口。
那么,只要你相信,改变就一定会发生。
毕竟,在一段健康、长久的关系中,重要的从不是“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而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
王璐王璐老师是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婚姻家庭咨询师,从业7年,服务时长超过3800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王老师擅长以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取向、正念减压治疗、心理动力取向等,帮助来访者解决婚姻危机、亲密关系、个人成长、自我认同、内心冲突等困扰。
来访者匿名评价:
为了鼓励求助意愿,王老师特地开通3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4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200元。
↓点击下图,找王璐老师聊一聊↓
如何识别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的 7 种表现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倾向于忽略情感亲密和依赖他人的重要性,这会使亲密关系复杂化。
和回避型依恋者谈恋爱,感觉自己总被推开
学会与回避型依恋者相处。
关系咨询|怀疑自己爱无能,我和TA的关系还有救吗?
幸福的爱情不是天赐的礼物,良好的亲密是双方用心建立起来的。关系中的人需要一起努力,才能互相支持着走下去。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回避型依恋真的没有感情吗?
27岁,换过10个男朋友:我的“分手上瘾”有救吗?
所以都心虚都会大张旗鼓,真正的坚强应该不动声色。
研究发现|回避型依恋者到底在逃避什么?
依恋类型对个体的成年期发展仍会产生十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情感体验和生活质量等方面。
回避型依恋的爱情观:适度依赖、各自优秀
回避型依恋的感情观其实很简单:适度依赖,各自优秀。
回避型依恋者的自洽
正是因为体味过你的好,所以,当你拿走之后,我是如此的痛,为了回避承受那个痛,我选择远离,我选择再也不需要。这就是回避型依恋者的特点。
习惯安慰他人,却总苛责自己?
为什么我们难以像安慰朋友一样安慰自己呢?这或许与我们今天要提到的美丽的混乱效应(Beautiful Mess Effect)有关。
既不喜欢自己,也难相信别人——恐惧型依恋者该如何走出自我的牢笼?
他们总在检测亲密关系里背叛与拒绝的信号,一旦认定为“被抛弃”的信号,就立刻遁逃出这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