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翻了个身。又是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你想。你闭着眼,轻轻皱着眉头。一个身影从你的脑海里掠过,你突然觉得非常熟悉。这是谁呢......?你迷迷糊糊地想着,思绪随着这个身影不断深入封存已久的记忆。眼前的身影逐渐清晰。那是曾经占据了你全部心思的人,Ta曾经在无数个夜晚出现在你的梦中,听你的喜悦,分担你的失落,陪你走过青葱岁月。哪怕你最终没能鼓起勇气来对ta表示你的喜欢,你却能感受到,即使对方一直若即若离,但ta愿意接受你的好意。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你们最终没能在一起。“那是我日思夜想,深深爱着的人啊......”你难过的闭上了眼睛,任由那个身影远去。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那么亮,却那么冰凉……所以,为什么白月光能成为白月光?我觉得TA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丨晕轮效应你看着TA从课桌旁经过。“真好看啊。”你感叹道,突然注意到同桌惊异的目光。“何出此言?TA还算不上非常好看吧。”你摇了摇头,“在我心里,TA就是最完美的。”晕轮效应(Halo Effect,被营销号宠爱的“神奇的心理学效应”之一),又称光环效应,指的是当你对特定对象(可以是人或事)的某一特质形成了积极的印象时,就会受此影响,认为TA的其他特质也是好的。比方说在开学时你遇到了一个笑得很好看的女生,你在之后的接触中就有可能会认为她是非常温柔,和蔼,细心(总之非常好)的一个人。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E.L.Thorndike提出并证实了晕轮效应。在对两家大型工业公司的员工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对同一个人许多不同特征(如智力、性格、可靠性等)做的估计是高度相关的,给出评价的人无法独立地对每一方面作出评价,他们的评价受到一种明显的整体倾向的影响[1]。他对此评论道:“即使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把一个人看做是不同品质的组合,并在独立于其他品质的情况下为每一个品质赋予一个大小。这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属性之间的潜在相关性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2]。”之后Cooper也在文献综述中提出,光环效应是“无处不在的”[3]。而且,相信你一定听过一句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心理学家证实了它:Zhang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当个体对他人的印象越积极,就会觉得对方越有吸引力,对性格特征的偏好会体现在面部特征上[4]。因此如果你觉得对方明眸皓齿、天生丽质,可能是因为TA的性格正是你所喜欢的,这使你先入为主地将这种喜爱代入到TA的长相中。为什么会产生晕轮效应呢?这是因为人们用在认知上面的资源是有限的,即认知吝啬(Cognitive miserliness)。人们不愿意花费时间以及努力来精细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而是通过别人身上外显的、易于发现的信息来描绘这个人的形象或作出判断[5]。晕轮效应作为一种认知偏差,也同样产生于认知吝啬所导致的思维捷径[6]。相同信息重复出现,大脑就能更加流畅地加以处理;这种信息处理的流畅性减少了能量的消耗,大脑也会更加喜欢,并且更有可能认定这条信息的真实性。我忍不住对TA好丨间隔强化“我每次路过TA的座位时,都会对TA微笑。”“TA几乎每次都是一副呆呆的表情,但是偶尔也会对我笑,我觉得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笑容。”“我有时候会给TA分享我带的零食,但TA几乎没什么表现;直到有一次我难过的时候,TA分享了很多给我,那一刻,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你经常对TA示好,但TA不是每一次都会给你回应,因此得到回应的话,你就会更加兴奋。斯金纳的鸽子也是这样。B.F.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即在某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夸赞、奖励或解决问题之后的满足感[7]。这些结果使你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很可能会重复这一行为。他称这些结果为“强化物”。强化与特定行为之间并不一一对应,但是你却会相信这种因果联系确实存在。有请鸽子来做示范:斯金纳准备了八只饥饿的鸽子,每天让每只鸽子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不做任何限制。在这期间,每隔十五秒钟强化(食物)就会出现。结果,几天后,八只鸽子中有六只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反应(逆时针转圈,反复抬头,反复横跳......),而这些行为在建立条件反射之前都没有被观测到。事实上,新行为与食物的出现并没有联系,但这些鸽子却表现的好像它们的行为会导致食物出现一样。也就是说,他们变得迷信了[8]。在大量鸽子之后,心理学家发现了——强化物的安排分为两种:连续强化(每次反应之后都得到强化)和间隔强化(两次强化之间相隔一段时间)。而间隔强化中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变化时间强化”,也就是说,两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可变化的[7]。比方说,你第一次得到强化,可能需要一天;第二次得到强化,可能就需要一个星期。来,让我们看看,上文提到的你与TA之间的互动,是不是跟这一种很像呢?(所以大家都是鸽子当你对TA示好的时候,TA并不是每次都会给出反应,而是在少数时候会给出反应。TA的回应就是一种强化,因此你在不知道是不是会得到强化的情况下就会不断去对TA示好,直到得到回应为止。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TA成为了你的白月光,也成为了你人生中割舍不下的部分。白月光是一个美丽的意象,用来描述爱而不得的那个人,也体现了TA的完美。只是这种完美,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主观建构出来的呢?这,也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吧。投票:你心里有(过)白月光吗?(单选)没有过,一直敞敞亮亮。曾经有过,但最终月光散去了。月光换了一片又一片,还在寻找停留的地方。一直都是那片月光,未曾暗淡过。其他,欢迎留言评论~-学堂君-白月光在照耀,才想起ta的好。与其回忆捉摸不住的月光,不如留取眼前人。也许,有时我们留恋的并不是那片月光,而是那段时光,那时青涩的我们。 你可能想看: 有囤积癖的人,心里藏着怎样的创伤? “匮乏感最核心的部分,来自于情感上的未满足,和没有爱自己的能力。” 鬼故事可怕的地方,才不是鬼故事本身 科学家们认为,视觉表象和情绪之间的联系,可能比从前以为的要更紧密。 怎么从心里放弃一个你很爱,但是不爱你的人? 你之所以放不下那个在感情中虐你的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情绪。 周处除的是三害,心理学家想的则是电影中暴力的不良影响 研究显示,媒体中的暴力确实是一个引起情绪唤起、攻击行为和暴力想法的危险因素。 21世纪了,心理咨询还解梦吗? 如果你相信梦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那么带着好奇去理解、探索自己的梦,定会有所收获~ 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也会获得的7种疗愈 当心理咨询师看到对来访者提供的帮助卓有成效时,也会因此感到被疗愈,这能鼓舞他们更好地为社会发光发亮。 AI的“iphone时刻”来临,心理咨询师会成为过去式吗? 那时候的心理咨询,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也不再是为了没有问题,而是为了“让一个人,能够去像一个人一样,有尊严,有质感的生活。”
“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
2024-06-13 | 浏览: 60
你翻了个身。又是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你想。
你闭着眼,轻轻皱着眉头。一个身影从你的脑海里掠过,你突然觉得非常熟悉。这是谁呢......?你迷迷糊糊地想着,思绪随着这个身影不断深入封存已久的记忆。
眼前的身影逐渐清晰。那是曾经占据了你全部心思的人,Ta曾经在无数个夜晚出现在你的梦中,听你的喜悦,分担你的失落,陪你走过青葱岁月。哪怕你最终没能鼓起勇气来对ta表示你的喜欢,你却能感受到,即使对方一直若即若离,但ta愿意接受你的好意。
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你们最终没能在一起。
你难过的闭上了眼睛,任由那个身影远去。
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那么亮,却那么冰凉……
所以,为什么白月光能成为白月光?
我觉得TA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丨晕轮效应你看着TA从课桌旁经过。
“真好看啊。”你感叹道,突然注意到同桌惊异的目光。
“何出此言?TA还算不上非常好看吧。”
你摇了摇头,“在我心里,TA就是最完美的。”
晕轮效应(Halo Effect,被营销号宠爱的“神奇的心理学效应”之一),又称光环效应,指的是当你对特定对象(可以是人或事)的某一特质形成了积极的印象时,就会受此影响,认为TA的其他特质也是好的。
比方说在开学时你遇到了一个笑得很好看的女生,你在之后的接触中就有可能会认为她是非常温柔,和蔼,细心(总之非常好)的一个人。
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E.L.Thorndike提出并证实了晕轮效应。在对两家大型工业公司的员工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对同一个人许多不同特征(如智力、性格、可靠性等)做的估计是高度相关的,给出评价的人无法独立地对每一方面作出评价,他们的评价受到一种明显的整体倾向的影响[1]。
他对此评论道:“即使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把一个人看做是不同品质的组合,并在独立于其他品质的情况下为每一个品质赋予一个大小。这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属性之间的潜在相关性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2]。”之后Cooper也在文献综述中提出,光环效应是“无处不在的”[3]。
而且,相信你一定听过一句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心理学家证实了它:
Zhang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当个体对他人的印象越积极,就会觉得对方越有吸引力,对性格特征的偏好会体现在面部特征上[4]。因此如果你觉得对方明眸皓齿、天生丽质,可能是因为TA的性格正是你所喜欢的,这使你先入为主地将这种喜爱代入到TA的长相中。
为什么会产生晕轮效应呢?
这是因为人们用在认知上面的资源是有限的,即认知吝啬(Cognitive miserliness)。人们不愿意花费时间以及努力来精细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而是通过别人身上外显的、易于发现的信息来描绘这个人的形象或作出判断[5]。
晕轮效应作为一种认知偏差,也同样产生于认知吝啬所导致的思维捷径[6]。相同信息重复出现,大脑就能更加流畅地加以处理;这种信息处理的流畅性减少了能量的消耗,大脑也会更加喜欢,并且更有可能认定这条信息的真实性。
我忍不住对TA好丨间隔强化你经常对TA示好,但TA不是每一次都会给你回应,因此得到回应的话,你就会更加兴奋。
斯金纳的鸽子也是这样。B.F.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即在某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夸赞、奖励或解决问题之后的满足感[7]。这些结果使你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很可能会重复这一行为。他称这些结果为“强化物”。
强化与特定行为之间并不一一对应,但是你却会相信这种因果联系确实存在。有请鸽子来做示范:
斯金纳准备了八只饥饿的鸽子,每天让每只鸽子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不做任何限制。在这期间,每隔十五秒钟强化(食物)就会出现。
结果,几天后,八只鸽子中有六只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反应(逆时针转圈,反复抬头,反复横跳......),而这些行为在建立条件反射之前都没有被观测到。事实上,新行为与食物的出现并没有联系,但这些鸽子却表现的好像它们的行为会导致食物出现一样。也就是说,他们变得迷信了[8]。
在大量鸽子之后,心理学家发现了——
强化物的安排分为两种:连续强化(每次反应之后都得到强化)和间隔强化(两次强化之间相隔一段时间)。
而间隔强化中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变化时间强化”,也就是说,两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可变化的[7]。比方说,你第一次得到强化,可能需要一天;第二次得到强化,可能就需要一个星期。
来,让我们看看,上文提到的你与TA之间的互动,是不是跟这一种很像呢?(所以大家都是鸽子
当你对TA示好的时候,TA并不是每次都会给出反应,而是在少数时候会给出反应。TA的回应就是一种强化,因此你在不知道是不是会得到强化的情况下就会不断去对TA示好,直到得到回应为止。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TA成为了你的白月光,也成为了你人生中割舍不下的部分。
白月光是一个美丽的意象,用来描述爱而不得的那个人,也体现了TA的完美。
只是这种完美,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主观建构出来的呢?
这,也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吧。
-学堂君-白月光在照耀,才想起ta的好。与其回忆捉摸不住的月光,不如留取眼前人。也许,有时我们留恋的并不是那片月光,而是那段时光,那时青涩的我们。
有囤积癖的人,心里藏着怎样的创伤?
“匮乏感最核心的部分,来自于情感上的未满足,和没有爱自己的能力。”
鬼故事可怕的地方,才不是鬼故事本身
科学家们认为,视觉表象和情绪之间的联系,可能比从前以为的要更紧密。
怎么从心里放弃一个你很爱,但是不爱你的人?
你之所以放不下那个在感情中虐你的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情绪。
周处除的是三害,心理学家想的则是电影中暴力的不良影响
研究显示,媒体中的暴力确实是一个引起情绪唤起、攻击行为和暴力想法的危险因素。
21世纪了,心理咨询还解梦吗?
如果你相信梦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那么带着好奇去理解、探索自己的梦,定会有所收获~
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也会获得的7种疗愈
当心理咨询师看到对来访者提供的帮助卓有成效时,也会因此感到被疗愈,这能鼓舞他们更好地为社会发光发亮。
AI的“iphone时刻”来临,心理咨询师会成为过去式吗?
那时候的心理咨询,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也不再是为了没有问题,而是为了“让一个人,能够去像一个人一样,有尊严,有质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