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小芳一进门,就非常沮丧地坐下来。她低着头说:“老师,我和老公总是吵个不停,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我问:“是因为什么呢?”她皱着眉头说,是吃饭的问题。原来,小芳总是不舍得扔掉过期的、质量不好的食物,甚至为了不浪费,自己全吃了。因为这个习惯,老公和她发生很多次争吵,越吵越凶,越演越烈。可以说,她的行为,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这也是她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原因之一。出于咨询师的直觉,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成长经历,让小芳形成这样的习惯?“可以多说一点吗?”我问道。我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咨询室里,小芳回忆起最近一次吵架的画面——晚上吃饭时,女儿要喝饮料,老公从冰箱拿出一罐橙汁,发现过期几天了,随手就要扔进垃圾桶里。小芳却一把抢了过来,说:“不能扔!这才刚刚过期,还可以喝!如果你们不喝,就留下来给我喝。”老公非常生气,说:“喝坏了肚子,你自己负责吗?为什么每次都不听劝!” 我问:“你能感受到你的先生,其实是在关心你吗?他很担心你喝了变质的饮料,会引发身体的不适。” 小芳有些漠然:“我不觉得。” 我进一步引导:“或许从道理层面你明白,过期食品不能吃,可你就是舍不得。”小芳点点头,说:“即使是吃坏肚子,我也舍不得把它扔掉,觉得它特别珍贵。因为我小时候从来都喝不到这样的饮料。” 说到这里,她的眼睛有些湿润,好像回到了那个极度匮乏的童年。那个时候,家里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喝饮料。小芳经常自己饿着肚子,从来不敢向父母提出任何要求。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成群结队,去学校小卖部买饮料喝,她真的很羡慕,心里想,那该有多好喝啊。 现在,小芳已经是一个自食其力的成年人了,她可以靠自己的收入,买成千上万瓶好喝的饮料。但她的内心状态,仍然是一个不完整的小女孩,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她需要通过大量囤积物品,来搭建内心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这种不配得感,也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内化成她的行为举止。让身边的人感觉到,连小芳本人,都不在乎自己。“你想想,连你都不在乎自己,别人又怎么会在乎你?”“在家里,在职场,你都特别期待别人在乎你、尊重你、认可你,可是,一个不在意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人,其实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可。”当我说到这里时,小芳鼻子一酸,止不住地落泪。 我递给她纸巾,轻声说:“其实你已经在改变的路上了。你看,你愿意花钱、花时间来做心理咨询,就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好好对待自己,你是在寻找一种有价值、有滋养的关系。”只是被活埋了在小芳的案例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某一类人的影子。从小,他们不管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极度匮乏。这种匮乏感,让他们无论取得了多大成就,都有强烈的不配得感,非常自卑。这让他们不敢去享受生活,也不敢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又每每在错失机会时,懊恼自责。 他们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不断囤积。曾经有位朋友,就对他的父亲非常无奈。家里的经济条件其实很好,可父亲还是常常把空的塑料瓶子捡回家,全部囤积在客厅里,准备存到一定数量,再统一拿去卖钱。想想都觉得不合理,在几万块钱一平方的房子里堆放着一堆的废品,最多只能卖个几十块钱。反倒是乱七八糟的家里,让家人不胜其扰,导致日常相处中,冲突不断。 实际上,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不稳定,往往会用过度囤积去做填补,以暂时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这和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我的很多来访,都是在养育过程中被严重忽略,需求几乎从未得到满足。比如小芳,出生的时候,妈妈因为营养不良,导致奶水不足,小芳经常饿得哇哇大哭。当时家里穷,也买不起奶粉,小芳就只能靠米糊为生。即使是已经成年的小芳,还是常常体验到在婴儿襁褓时期的自己,那种强烈的饥饿感。这让她特别贪吃,只要耽误了吃饭,就会控制不了情绪,容易发脾气。小芳说自己最喜欢去吃自助餐,每一次都吃撑,吃到快吐为止,才觉得满足,感觉自己没有吃亏。平常做饭时,她也常常做很多,根本吃不完。但剩饭剩菜她是舍不得扔的,甚至汤汁都要留下来。丈夫和孩子不吃,就由她自己承包了。这种饥饿的、未被满足的感觉,也导致小芳在关系中,常常过度索求。又因为内在的匮乏感,她很难去给予别人、信任别人。这让她总感觉,好像全世界都欠她的,从而引发一些人际关系上的困扰。小芳说自己仿佛记得,小时候饿得哇哇大哭时,妈妈有些嫌弃地把她丢在一边,任她哭。哭累了,她也就睡着了。可是,那些没有被处理好的情绪与需求,从来不会自己消失不见。它们只是被活埋了,等待有遭一日,以更丑陋的方式显现。就像小芳。小时候的她,多么渴望妈妈能够抱着她摇一摇,安抚一下她啊。小时候的她,多么希望可以喝到一瓶饮料呀。可长大后,无论买了多少瓶饮料,也填不满她千疮百孔的心。可以治愈童年的匮乏在我们的生命早期,“吃”可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当我们通过啼哭来表达需要的时候,如果外面的世界是没有回应的,我们会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因为“食物”来之不易,我们就会认为它异常珍贵。长大之后,成为一个不断囤积,不愿意舍弃的人,也就很好理解了。其次,是安全感不足。不同的养育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小芳的妈妈,经常是冷漠的、回避的、拒绝的、没有反应的。而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见一面。父亲在她的生命中,好像只是一个符号。无论是面对母亲的冷漠,还是父亲的缺失,小芳都无法从父母那儿获得回应与满足。久而久之,小芳不敢、不能向父母提任何需求,而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有这样的期待。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让小方形成了回避型的依恋模式。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会让她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依靠,她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或者食物、金钱。她很难与人建立信任,只有物质才是最可靠的。占有更多、囤积更多,才会让她感觉到安全。如何才能治愈这种匮乏感呢?首先,学会活在当下。早年的匮乏感,很容易让我们被过去的阴影拖住。情感、身体,仍然停滞在过往那个无法被满足的状态。每当感觉涌现时,我们可以试着告诉自己,已经成年的我,是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满足自己的。用“断舍离”,舍弃不需要的东西,就是一个很好的技巧。在这里,我们需要去区分,什么对我们自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珍惜真正有用的事物,放弃那些消耗我们、毫无意义的物品与关系。小芳说,自己很喜欢买衣服,但很多衣服买来却没穿过几次,有的放了好几年,如今已经不合身了,还是舍不得扔掉。我跟小芳说,可以试试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原则。假如你的衣服,连续三年都没穿过,尝试把其中的一两件先捐出去,送给真正有需要的人,也许可以让它们继续发挥价值。其次,在关系中获得满足。匮乏感最核心的部分,来自于关系,来自于情感上的未满足,来自于没有爱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在每一次的选择中,都能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尝试去自我满足,其实就是获得“关系满足”的基础。当一个人无法爱自己,也意味着她没有能力爱别人,很难与人建立长久深入的关系。关系总是互惠互利的,我们可以尝试先去给予,获得积极的反馈之后,再稳定地发展。小芳的咨询还在继续。如今,她的囤积癖改变了大半,也减少了对老公的抱怨、指责。在单位中,她会用更为积极的视角看待职场的大小事情,减少了内耗。她也能更好地接纳自己,看见自己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她有能力将那些好的感受留在心里,幸福感提升了很多。好的关系可以治愈童年的匮乏,就像咨访关系一样。遇到一位温暖的、专业的咨询师,她可以看见你的不容易,看见你内心的缺憾。她可以共情你的感受,持续灌注支持和鼓励,帮助你去看见,什么才对自己最有价值。慢慢地,你会发展出一种善待自己的能力,让内在丰盈起来。此时,你不再需要向外索取,自己本身就能够获得满足感,创造丰盛美好的人生。任丽任丽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心理学专著《我们内在的防御》作者,从业超过9年,服务时长2900+小时。任老师是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擅长以经典精神分析、叙事治疗、家庭治疗等心理疗法,为来访者解决原生家庭创伤、个人成长、婚姻情感、青少年心理、职场人际关系等议题。任老师的咨询风格温暖、耐心、清晰、真实、接纳,能较好地理解和评估来访者的问题所在,力求为来访者提供安全、放松、抱持、探索自我的空间,协助来访者缓解心理压力、消除情绪情感困扰和异常行为,引导来访者回归身心灵的和谐,提升人生幸福感,实现个人成长。来访者真实评价:为了鼓励求助意愿,任老师特地开通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300元。如果你希望得到疗愈和成长,可以点击下图和任老师聊聊↓ 你可能想看: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爱上让自己受伤的人?|谈谈关系中的创伤吸引 有时候选择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是“创伤吸引”。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爱上让自己受伤的人?|谈谈关系中的创伤吸引 有时候选择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是“创伤吸引”。 “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 与其回忆捉摸不住的月光,不如留取眼前人。也许,有时我们留恋的并不是那片月光,而是那段时光,那时青涩的我们。 创伤性联结的6个迹象|打破创伤关系的束缚 了解创伤结合的迹象可以帮助你有效避开创伤性的亲密关系或采取合适的措施打破这种创伤性束缚。 怎么从心里放弃一个你很爱,但是不爱你的人? 你之所以放不下那个在感情中虐你的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情绪。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精神出轨? 鉴定伴侣是否精神出轨,就看这3点。 中国夫妻无性婚姻高达30%?无性婚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无性婚姻能坚持到最后吗? 冷知识:你可能并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人 你真的知道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恋人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研究发现|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出轨? 心理学有没有什么研究说明哪些情况下人的出轨概率会变高? 周处除的是三害,心理学家想的则是电影中暴力的不良影响 研究显示,媒体中的暴力确实是一个引起情绪唤起、攻击行为和暴力想法的危险因素。
有囤积癖的人,心里藏着怎样的创伤?
2024-06-12 | 浏览: 26
来访者小芳一进门,就非常沮丧地坐下来。
她低着头说:“老师,我和老公总是吵个不停,我不知道要怎么办。”
我问:“是因为什么呢?”
她皱着眉头说,是吃饭的问题。
原来,小芳总是不舍得扔掉过期的、质量不好的食物,甚至为了不浪费,自己全吃了。
因为这个习惯,老公和她发生很多次争吵,越吵越凶,越演越烈。
可以说,她的行为,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
这也是她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原因之一。
出于咨询师的直觉,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成长经历,让小芳形成这样的习惯?
“可以多说一点吗?”我问道。
我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咨询室里,小芳回忆起最近一次吵架的画面——
晚上吃饭时,女儿要喝饮料,老公从冰箱拿出一罐橙汁,发现过期几天了,随手就要扔进垃圾桶里。
小芳却一把抢了过来,说:“不能扔!这才刚刚过期,还可以喝!如果你们不喝,就留下来给我喝。”
老公非常生气,说:“喝坏了肚子,你自己负责吗?为什么每次都不听劝!”
我问:“你能感受到你的先生,其实是在关心你吗?他很担心你喝了变质的饮料,会引发身体的不适。”
小芳有些漠然:“我不觉得。”
我进一步引导:“或许从道理层面你明白,过期食品不能吃,可你就是舍不得。”
小芳点点头,说:“即使是吃坏肚子,我也舍不得把它扔掉,觉得它特别珍贵。因为我小时候从来都喝不到这样的饮料。”
说到这里,她的眼睛有些湿润,好像回到了那个极度匮乏的童年。
那个时候,家里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喝饮料。
小芳经常自己饿着肚子,从来不敢向父母提出任何要求。
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成群结队,去学校小卖部买饮料喝,她真的很羡慕,心里想,那该有多好喝啊。
现在,小芳已经是一个自食其力的成年人了,她可以靠自己的收入,买成千上万瓶好喝的饮料。
但她的内心状态,仍然是一个不完整的小女孩,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
她需要通过大量囤积物品,来搭建内心的稳定感和安全感。
这种不配得感,也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内化成她的行为举止。
让身边的人感觉到,连小芳本人,都不在乎自己。
“你想想,连你都不在乎自己,别人又怎么会在乎你?”
“在家里,在职场,你都特别期待别人在乎你、尊重你、认可你,可是,一个不在意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人,其实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可。”
当我说到这里时,小芳鼻子一酸,止不住地落泪。
我递给她纸巾,轻声说:
“其实你已经在改变的路上了。你看,你愿意花钱、花时间来做心理咨询,就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好好对待自己,你是在寻找一种有价值、有滋养的关系。”
只是被活埋了在小芳的案例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某一类人的影子。
从小,他们不管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极度匮乏。
这种匮乏感,让他们无论取得了多大成就,都有强烈的不配得感,非常自卑。
这让他们不敢去享受生活,也不敢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又每每在错失机会时,懊恼自责。
他们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不断囤积。
曾经有位朋友,就对他的父亲非常无奈。
家里的经济条件其实很好,可父亲还是常常把空的塑料瓶子捡回家,全部囤积在客厅里,准备存到一定数量,再统一拿去卖钱。
想想都觉得不合理,在几万块钱一平方的房子里堆放着一堆的废品,最多只能卖个几十块钱。
反倒是乱七八糟的家里,让家人不胜其扰,导致日常相处中,冲突不断。
实际上,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不稳定,往往会用过度囤积去做填补,以暂时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这和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我的很多来访,都是在养育过程中被严重忽略,需求几乎从未得到满足。
比如小芳,出生的时候,妈妈因为营养不良,导致奶水不足,小芳经常饿得哇哇大哭。
当时家里穷,也买不起奶粉,小芳就只能靠米糊为生。
即使是已经成年的小芳,还是常常体验到在婴儿襁褓时期的自己,那种强烈的饥饿感。
这让她特别贪吃,只要耽误了吃饭,就会控制不了情绪,容易发脾气。
小芳说自己最喜欢去吃自助餐,每一次都吃撑,吃到快吐为止,才觉得满足,感觉自己没有吃亏。
平常做饭时,她也常常做很多,根本吃不完。
但剩饭剩菜她是舍不得扔的,甚至汤汁都要留下来。
丈夫和孩子不吃,就由她自己承包了。
这种饥饿的、未被满足的感觉,也导致小芳在关系中,常常过度索求。
又因为内在的匮乏感,她很难去给予别人、信任别人。
这让她总感觉,好像全世界都欠她的,从而引发一些人际关系上的困扰。
小芳说自己仿佛记得,小时候饿得哇哇大哭时,妈妈有些嫌弃地把她丢在一边,任她哭。哭累了,她也就睡着了。
可是,那些没有被处理好的情绪与需求,从来不会自己消失不见。
它们只是被活埋了,等待有遭一日,以更丑陋的方式显现。
就像小芳。
小时候的她,多么渴望妈妈能够抱着她摇一摇,安抚一下她啊。
小时候的她,多么希望可以喝到一瓶饮料呀。
可长大后,无论买了多少瓶饮料,也填不满她千疮百孔的心。
可以治愈童年的匮乏在我们的生命早期,“吃”可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
当我们通过啼哭来表达需要的时候,如果外面的世界是没有回应的,我们会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因为“食物”来之不易,我们就会认为它异常珍贵。
长大之后,成为一个不断囤积,不愿意舍弃的人,也就很好理解了。
其次,是安全感不足。
不同的养育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
小芳的妈妈,经常是冷漠的、回避的、拒绝的、没有反应的。
而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见一面。父亲在她的生命中,好像只是一个符号。
无论是面对母亲的冷漠,还是父亲的缺失,小芳都无法从父母那儿获得回应与满足。
久而久之,小芳不敢、不能向父母提任何需求,而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有这样的期待。
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让小方形成了回避型的依恋模式。
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会让她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依靠,她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或者食物、金钱。
她很难与人建立信任,只有物质才是最可靠的。
占有更多、囤积更多,才会让她感觉到安全。
如何才能治愈这种匮乏感呢?
首先,学会活在当下。
早年的匮乏感,很容易让我们被过去的阴影拖住。
情感、身体,仍然停滞在过往那个无法被满足的状态。
每当感觉涌现时,我们可以试着告诉自己,已经成年的我,是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满足自己的。
用“断舍离”,舍弃不需要的东西,就是一个很好的技巧。
在这里,我们需要去区分,什么对我们自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珍惜真正有用的事物,放弃那些消耗我们、毫无意义的物品与关系。
小芳说,自己很喜欢买衣服,但很多衣服买来却没穿过几次,有的放了好几年,如今已经不合身了,还是舍不得扔掉。
我跟小芳说,可以试试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原则。
假如你的衣服,连续三年都没穿过,尝试把其中的一两件先捐出去,送给真正有需要的人,也许可以让它们继续发挥价值。
其次,在关系中获得满足。
匮乏感最核心的部分,来自于关系,来自于情感上的未满足,来自于没有爱自己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每一次的选择中,都能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尝试去自我满足,其实就是获得“关系满足”的基础。
当一个人无法爱自己,也意味着她没有能力爱别人,很难与人建立长久深入的关系。
关系总是互惠互利的,我们可以尝试先去给予,获得积极的反馈之后,再稳定地发展。
小芳的咨询还在继续。
如今,她的囤积癖改变了大半,也减少了对老公的抱怨、指责。
在单位中,她会用更为积极的视角看待职场的大小事情,减少了内耗。
她也能更好地接纳自己,看见自己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她有能力将那些好的感受留在心里,幸福感提升了很多。
好的关系可以治愈童年的匮乏,就像咨访关系一样。
遇到一位温暖的、专业的咨询师,她可以看见你的不容易,看见你内心的缺憾。
她可以共情你的感受,持续灌注支持和鼓励,帮助你去看见,什么才对自己最有价值。
慢慢地,你会发展出一种善待自己的能力,让内在丰盈起来。
此时,你不再需要向外索取,自己本身就能够获得满足感,创造丰盛美好的人生。
任丽任丽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心理学专著《我们内在的防御》作者,从业超过9年,服务时长2900+小时。
任老师是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擅长以经典精神分析、叙事治疗、家庭治疗等心理疗法,为来访者解决原生家庭创伤、个人成长、婚姻情感、青少年心理、职场人际关系等议题。
任老师的咨询风格温暖、耐心、清晰、真实、接纳,能较好地理解和评估来访者的问题所在,力求为来访者提供安全、放松、抱持、探索自我的空间,协助来访者缓解心理压力、消除情绪情感困扰和异常行为,引导来访者回归身心灵的和谐,提升人生幸福感,实现个人成长。
来访者真实评价:
为了鼓励求助意愿,任老师特地开通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300元。
如果你希望得到疗愈和成长,可以点击下图和任老师聊聊↓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爱上让自己受伤的人?|谈谈关系中的创伤吸引
有时候选择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是“创伤吸引”。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爱上让自己受伤的人?|谈谈关系中的创伤吸引
有时候选择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是“创伤吸引”。
“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
与其回忆捉摸不住的月光,不如留取眼前人。也许,有时我们留恋的并不是那片月光,而是那段时光,那时青涩的我们。
创伤性联结的6个迹象|打破创伤关系的束缚
了解创伤结合的迹象可以帮助你有效避开创伤性的亲密关系或采取合适的措施打破这种创伤性束缚。
怎么从心里放弃一个你很爱,但是不爱你的人?
你之所以放不下那个在感情中虐你的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情绪。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精神出轨?
鉴定伴侣是否精神出轨,就看这3点。
中国夫妻无性婚姻高达30%?无性婚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无性婚姻能坚持到最后吗?
冷知识:你可能并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人
你真的知道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恋人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研究发现|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出轨?
心理学有没有什么研究说明哪些情况下人的出轨概率会变高?
周处除的是三害,心理学家想的则是电影中暴力的不良影响
研究显示,媒体中的暴力确实是一个引起情绪唤起、攻击行为和暴力想法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