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对于家里谁带孩子这件事都比较担心,因为害怕如果自己的父母或者对方父母带孩子无法给孩子一个稳定健康的童年,心理多少有些焦虑,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探讨一下,爸妈和老人带孩子哪种方式更适合孩子健康的成长。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照料人之间形成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不仅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关系到婴儿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甚至可以说依恋关系是人类一切亲密关系的雏形。这里说的照料者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乃至保姆,幼儿园的老师,只要是三岁以前经常陪伴照顾孩子的人,都可以被称作主要照料者。关于依恋理论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提出,1944年他进行了一项关于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发了他研究母子关系的兴趣。随后,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1969年,Bowlby的关于依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问世,它阐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该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依恋研究的重大进展来自 Ainsworth 的认识:依恋关系中个体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依恋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于是,她与同事( 1978) 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test),评定 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实验的要点是观察婴儿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反应:1.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2.当母亲离开的时候;3.当母亲重新回来的时候;儿童在实验中会体会到如下的实验情境:1.与母亲一起留在游戏室中。2.陌生人进来,加入他们,陌生人安静坐在一边。3.陌生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母亲趁机离开,留下孩子与陌生人留在房间中。4.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母亲和孩子在一起。5.母亲离开,留下孩子单独呆在房间中。6.陌生人重新返回房间,与孩子一起留在房间中。7.母亲返回,与孩子重聚。研究者给婴儿的行为分类,最后发现,当母亲回来,这个时候,孩子对于母亲的反应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并且将这些行为反应分为四大依恋类型。A.安全型依恋安全依恋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的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心烦意乱,陌生人无法安慰他们,在他们看到母亲返回时,会扑向妈妈的怀抱,但是他们可以非常快的平静下来继续玩耍。按照依恋理论,当孩子知道存在一个在需要的时候会返回的“安全基地”,也就是妈妈时,他们能够最积极的进行探索行为,提供支持会增强安全感,儿童认为母亲的支持有帮助,这使得他们学会日和在将来应对同类的问题,因而把安全型依恋看作最具有适应性的依恋风格。一些心理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型依恋。B.焦虑反抗型(非安全型依恋)焦虑-抵抗依恋类型的儿童对陌生人极其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也是这样,他们紧紧靠近母亲,也不怎么去探索各种玩具。母亲的离开让他们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他们会表现出矛盾心态:一方面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另一个方面,在母亲开始关注/亲近时进行抵抗。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类型可能受到母亲的养育风格影响: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也就是说孩子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母亲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以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C.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在母亲离开期间如果他们有焦虑的表现,陌生人能够安慰他们,陌生人对他们的安慰效果等同于母亲。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们眼睛/身体会转开,不冲着妈妈,不主动去寻求安慰。 这种依恋类型起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他们对母亲传达需要并不能影响到母亲。D.紊乱型依恋还存在第四种类型,即所谓的“紊乱依恋”。研究者发现,有200多个案例,孩子的行为无法归入到前面3个类型里面,Main& Solomon(1990)建议,这一类是disorganized (紊乱型)。这个类型的孩子缺乏一贯的方法来对付陌生人带来的压力。他们和母亲互动的体验可能是无规律的,所以无法形成连贯/一致的互动模式。爸妈和老人谁更适合带孩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照料儿童成长,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进入社会,独立生活。依恋的强烈程度并不能决定儿童未来的发展方向,儿童的发展需要养育者按照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但是依赖性强的孩子能够更好的执行家长规划的目标,所以从社会化的角度看,有长远目标的照料者更适合带孩子。并且,儿童与照料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与其让一个很有事业心的妈妈辞职在家心不甘情不愿的照顾孩子,倒不如把孩子交给情绪和意愿更加稳定的长辈或者保姆照顾,因为婴儿除了生理需求以外,最大的需求就是安全需要,,一个情绪稳定,耐心陪伴孩子的照料者,远远比一个焦虑满满的妈妈更加适合照顾孩子。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老话“孩子谁带随谁”。说的是孩子的个性会因为养育者而不同。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带出的孩子没有年轻父母带出的孩子那么活泼,一个原因是因为老人的身体不允许他们跟孩子进行激烈的游戏互动。还有就是隔代养育,责任比较大,一旦磕磕碰碰,老人会觉得担不起,会愧疚。但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婴儿期正是孩子自我探索世界的关键期,压抑他们探索的欲望,对于孩子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不利。最后的总结综上所述,老人或是父母带孩子,各有利弊。到底谁带?要根据孩子的利益和需求考虑,并且也要考虑到自己家庭的因素,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谁和孩子在一起更有胜任感,更有愉悦感,谁就是最适合的照料者。那么,如果你也在为家庭谁带孩子更适合而苦恼和担心,在这篇文章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你可能想看: 价值中立原则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看上海车展冰激凌事件 价值中立原则是探讨热点社会行为的准则。 如何培养出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幸福的5个元素 全面的幸福是这五个方面的充分发挥和蓬勃发展。 进来看看,你是哪一类依恋型 当我们开始和喜欢的人约会时,神秘感通常集中在他们身上。这个人适合我吗?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对我的感觉如何?他们在找什么? 电影《海蒂和爷爷》: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我们该怎么活着,以及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5年攒40万”:像老人一样生活后,我的人生越来越顺了 年轻人像老年人一样去生活,其实是TA们实现自洽的一种方式。 研究|聊导师和老板八卦的后果 针对上级的负面工作场所八卦会给作为八卦发起者的员工带来一系列微妙的负面影响。 “在家和老公亲热,被我妈说不知羞耻”:如何走出「亲密羞耻症」? 人类对于亲密的渴望,是人的正常渴求,值得被看见和被接纳。 他老人家为2008点石大会题词 明天2008上海点石大会就要召开了,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我虽然参加不了,但心是和点石会员们在一起的。 如何识别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的 7 种表现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倾向于忽略情感亲密和依赖他人的重要性,这会使亲密关系复杂化。 深度解析依恋关系:焦虑型依恋在感情中如何自处? 有这样一类人:Ta们一谈恋爱就会变得特别粘人,敏感多虑,总是害怕被拒绝被抛弃;Ta们缺少安全感;Ta们时而粘人,又时而想回避;这种人也许具有「焦虑型依恋」风格。
从依恋理论角度看,爸妈和老人谁更适合带孩子?
2024-06-13 | 浏览: 23
很多家长对于家里谁带孩子这件事都比较担心,因为害怕如果自己的父母或者对方父母带孩子无法给孩子一个稳定健康的童年,心理多少有些焦虑,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探讨一下,爸妈和老人带孩子哪种方式更适合孩子健康的成长。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照料人之间形成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不仅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关系到婴儿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甚至可以说依恋关系是人类一切亲密关系的雏形。
这里说的照料者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乃至保姆,幼儿园的老师,只要是三岁以前经常陪伴照顾孩子的人,都可以被称作主要照料者。
关于依恋理论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提出,1944年他进行了一项关于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发了他研究母子关系的兴趣。
随后,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
1969年,Bowlby的关于依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问世,它阐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该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
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
依恋研究的重大进展来自 Ainsworth 的认识:依恋关系中个体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依恋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于是,她与同事( 1978) 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test),评定 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
实验的要点是观察婴儿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反应:
1.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
2.当母亲离开的时候;
3.当母亲重新回来的时候;
儿童在实验中会体会到如下的实验情境:
1.与母亲一起留在游戏室中。
2.陌生人进来,加入他们,陌生人安静坐在一边。
3.陌生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母亲趁机离开,留下孩子与陌生人留在房间中。
4.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母亲和孩子在一起。
5.母亲离开,留下孩子单独呆在房间中。
6.陌生人重新返回房间,与孩子一起留在房间中。
7.母亲返回,与孩子重聚。
研究者给婴儿的行为分类,最后发现,当母亲回来,这个时候,孩子对于母亲的反应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并且将这些行为反应分为四大依恋类型。
A.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的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心烦意乱,陌生人无法安慰他们,在他们看到母亲返回时,会扑向妈妈的怀抱,但是他们可以非常快的平静下来继续玩耍。
按照依恋理论,当孩子知道存在一个在需要的时候会返回的“安全基地”,也就是妈妈时,他们能够最积极的进行探索行为,提供支持会增强安全感,儿童认为母亲的支持有帮助,这使得他们学会日和在将来应对同类的问题,因而把安全型依恋看作最具有适应性的依恋风格。
一些心理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型依恋。
B.焦虑反抗型(非安全型依恋)
焦虑-抵抗依恋类型的儿童对陌生人极其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也是这样,他们紧紧靠近母亲,也不怎么去探索各种玩具。母亲的离开让他们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他们会表现出矛盾心态:一方面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另一个方面,在母亲开始关注/亲近时进行抵抗。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类型可能受到母亲的养育风格影响: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
也就是说孩子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母亲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以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C.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
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在母亲离开期间如果他们有焦虑的表现,陌生人能够安慰他们,陌生人对他们的安慰效果等同于母亲。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们眼睛/身体会转开,不冲着妈妈,不主动去寻求安慰。
这种依恋类型起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他们对母亲传达需要并不能影响到母亲。
D.紊乱型
依恋还存在第四种类型,即所谓的“紊乱依恋”。研究者发现,有200多个案例,孩子的行为无法归入到前面3个类型里面,Main& Solomon(1990)建议,这一类是disorganized (紊乱型)。
这个类型的孩子缺乏一贯的方法来对付陌生人带来的压力。他们和母亲互动的体验可能是无规律的,所以无法形成连贯/一致的互动模式。
爸妈和老人谁更适合带孩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照料儿童成长,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进入社会,独立生活。
依恋的强烈程度并不能决定儿童未来的发展方向,儿童的发展需要养育者按照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但是依赖性强的孩子能够更好的执行家长规划的目标,所以从社会化的角度看,有长远目标的照料者更适合带孩子。
并且,儿童与照料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也就是说,与其让一个很有事业心的妈妈辞职在家心不甘情不愿的照顾孩子,倒不如把孩子交给情绪和意愿更加稳定的长辈或者保姆照顾,因为婴儿除了生理需求以外,最大的需求就是安全需要,,一个情绪稳定,耐心陪伴孩子的照料者,远远比一个焦虑满满的妈妈更加适合照顾孩子。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老话“孩子谁带随谁”。
说的是孩子的个性会因为养育者而不同。
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带出的孩子没有年轻父母带出的孩子那么活泼,一个原因是因为老人的身体不允许他们跟孩子进行激烈的游戏互动。
还有就是隔代养育,责任比较大,一旦磕磕碰碰,老人会觉得担不起,会愧疚。
但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婴儿期正是孩子自我探索世界的关键期,压抑他们探索的欲望,对于孩子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不利。
最后的总结综上所述,老人或是父母带孩子,各有利弊。
到底谁带?要根据孩子的利益和需求考虑,并且也要考虑到自己家庭的因素,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谁和孩子在一起更有胜任感,更有愉悦感,谁就是最适合的照料者。
那么,如果你也在为家庭谁带孩子更适合而苦恼和担心,在这篇文章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价值中立原则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看上海车展冰激凌事件
价值中立原则是探讨热点社会行为的准则。
如何培养出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幸福的5个元素
全面的幸福是这五个方面的充分发挥和蓬勃发展。
进来看看,你是哪一类依恋型
当我们开始和喜欢的人约会时,神秘感通常集中在他们身上。这个人适合我吗?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对我的感觉如何?他们在找什么?
电影《海蒂和爷爷》: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我们该怎么活着,以及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5年攒40万”:像老人一样生活后,我的人生越来越顺了
年轻人像老年人一样去生活,其实是TA们实现自洽的一种方式。
研究|聊导师和老板八卦的后果
针对上级的负面工作场所八卦会给作为八卦发起者的员工带来一系列微妙的负面影响。
“在家和老公亲热,被我妈说不知羞耻”:如何走出「亲密羞耻症」?
人类对于亲密的渴望,是人的正常渴求,值得被看见和被接纳。
他老人家为2008点石大会题词
明天2008上海点石大会就要召开了,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我虽然参加不了,但心是和点石会员们在一起的。
如何识别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的 7 种表现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倾向于忽略情感亲密和依赖他人的重要性,这会使亲密关系复杂化。
深度解析依恋关系:焦虑型依恋在感情中如何自处?
有这样一类人:Ta们一谈恋爱就会变得特别粘人,敏感多虑,总是害怕被拒绝被抛弃;Ta们缺少安全感;Ta们时而粘人,又时而想回避;这种人也许具有「焦虑型依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