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亲密关系文章分享了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如何看待恋爱与婚姻?”等诸多问题,而这一篇将围绕“低自尊、文化差异、择偶决策思考、恋爱中crush他人”等几个角度继续展开分享线下亲密关系的重点内容。? 亲密关系线下分享(上)多元文化下的身份思考我曾对AI感兴趣,不仅源于满腔对知识的渴望和日语的学习,更因一段独特的日本经历,我遭遇了一场深刻的“身份危机”。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身份思考”的相关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事后阅读,结果一位混血背景的人突然出现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身处两个截然不同、互相对立的文化之间:一派是东亚文化下极度压抑、严谨且刻板的日本文化,另一方则是开放豁达的拉美文化。这让我着实好奇,从小接触两种极度对立的文化,是否会给这个人的人生带去文化混乱、身份危机等诸多问题?于是,当时我跟他聊了许多关于“文化认同”和“身份危机”的话题。然而,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毫不犹豫地表示,他从未面临过这类问题。相反,他视这种文化融合为人生的宝贵机遇,是更高层次的自由与开放性的表现。显然这回答愈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开始在我们的关系里,近距离观察他,探究两个对立且冲突的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发展,以及这将如何塑造他的人生。就像是一个“人类学家”在用谈恋爱的方式,就“多元文化对个体影响”的话题进行一场田野调查实验。(希望他看到这里不会跳起来……)包括在线下分享时,他表示自己可以坦然接受了他人的侮辱,不论是关于肤色、人种等方面的言论,他都视之为无关痛痒。他的观点是:“恰恰因为我不属于任何一派文化,既非纯正的日本文化,亦非纯正的拉丁文化,我没有执念,没有身份归属感,而恰恰因为这样,我才可以自由切换成任何我想要的状态,我可以什么都是。”甚至有人调侃他像新疆人,他也会感到自豪,因为他可以装作自己是中国人,而不是愤怒。因此,他的身份想支持谁就支持谁,哪怕二者对立都不影响他的喜好,他可以随时做“墙头草”,将这种多元混合视为一项优势。而他对身份的态度,自然会影响他对许多事物的思考,他能拥有更多元和开放的思维看待许多的「对立」与「差异」,也更能清晰辨别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优劣性。个体的差异/观点的对立作为人类,我们不能忽视情感的存在和情绪的波动。这些感情起伏已经写入我们的基因中,因此,我们需要人际关系,而亲密关系的维护是需要学习的技能。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文化背景都会塑造一个独特的个体。当两个独立个体相遇时,自然会出现一道桥梁去通向彼此的心,以深入了解彼此,才能知晓另一个独立的个体跟你的共性和差异性在哪里。关于个体的差异存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需要知晓的是,你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否可以成为一个互补的部分,而不是一个对抗的部分?我和AI的背景差异很大,在约会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发现我们之间的思维差异,但此时可以存在两种思维:1、我们差别那么大,怎么可以在一起?2、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差别那么大,所以他能带给我更多视角,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选择的是第二种思考模式,而这种模式帮助我们彼此都拓宽了新的天地,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因此,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引导你去以不同方式处理和对方的关系。记得我们曾在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彼此有着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点,我兴高采烈给他分享名校精英的纪录片时,他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并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我在用中国式家长思维的教育理念,希望孩子进入名校等,但他却用一个无比刁钻我压根儿没想过的观点,反驳了送孩子去知名男校寄宿学校这件事。事后,他在现场分享说:他不希望孩子去寄宿学校是因为他认为三观的培养最好的环境是家庭,而并不是学校,以及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到18岁之前都不知道如何与女孩相处、协作,如何对待女孩,不希望孩子的成长里有一部分的性别缺失。同样,关于“早恋”问题,我是在高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而他高中3点半就放学,开始课后各种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周末的时候,他在家写作业,他的父亲看到后让他别写作业,周末就该去party,去dating,去和女孩dancing。因此,这让他从小就有了与女孩聊天,建立异性关系的认知和意识。记得在现场当我们提到说“父母的顾虑来自于孩子早恋从而影响学业”,而当时他给出的观点是:“如果你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去平衡你的学业和你的恋爱,那么你认为你在成年之后很难去平衡你的工作和你的恋爱吗?你会因为忙于工作就不恋爱吗?”在他看来,年轻时学会如何处理关系会在成年后受益匪浅。除了这个观点的差异以外,记得现场还有一对couple提到说:“两个人彼此观点不一致,甚至价值观都有些不同了,该怎么办?”当时我询问具体的细节,对方提到说比如“对中医的看法”“一方想宅家,一方想出去玩”等习惯爱好的差异。AI说,关系中一定会涉及到“妥协”,但不代表不可协商,比如我喜欢看美剧,你喜欢户外登山,那么这周可不可以陪我看美剧,下周我陪你登山?而另一个重点是你需要去了解彼此的爱好,而不是不做尝试就拒绝对方。如果你在尝试后,依旧不喜欢,那么就做另外的选择,而不是一开始就抗拒,因此在没有尝试前,未必需要那么武断,而且两个人可以去探索很多的事,两人可以互相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拒绝尝试。在中医问题上,我和AI也曾有过探讨,当时我和他表示中国的年轻人很讨厌中医,而他很困惑并表示说:“为什么年轻人要讨厌中医?中医真的有用。”后来他跟我分享了一段经历,我才理解当时他会下这种结论(我不评价中医,各位当特殊案例看就行。)由于他父亲已经在中国做生意三十多年了,他们经常会在一些小地方活动,而小地方中医其实特别多,当时他告诉我有一次他父亲得了病,吃半个月西药一直没用,结果父亲在中国接触了中药,喝了没几天就好了。而他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父亲的情况,西药治不好,结果喝中药没多久就好了,我先不去评判其准确度,因为我不了解,所以我没法下结论,但我听到他给我的这个案例,其实会重新思考中医的有效性和治疗范围等等,至少不会轻易贬低中医。分享了这些观点的差异,本质上是希望大家知道,恰恰是我们的差异性观点和经历,从而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对话,而非争吵与对立。而这些差异性观点也让我们彼此获得了对方看问题的视角,这是思维开放性的结果,而不是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压制对方,恰恰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差异过大,他才让我意识到我的视野的盲区。因此,思维决定了关系的走势,观点差异的不同所带来的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走向爆炸式的分手,而另一种就是走向更深层次的链接。如果面对观点的差异,是希望寻找观点一致的同类,那么一方面会给自己带来信息茧房,而另一方面也会让自己很容易陷入傲慢而不自知的状态。这些年,我的内容输出和批判性思维的文章有许多都是与他因观点差异而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对话,做了大量的延展,所以,他独特的观点反而也助力了我的事业。不过,AI也在线下提到说,并非每个人都具备深度对话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需要大量练习的,如果你因观点差异而争吵,那么如果不试图改善,进一步提升就会变得困难。对话前需要明确自己处于开放思维的状态下,克制自己试图用观点压倒对方的心理,客观去找出观点的论据作为支撑提供给对方,相信对话会更顺利,因为有时,问题并不在于话题,而是自身的personality(个性/性格)问题所导致。另一个案例是一位听众提到自己的原则被打破时应该如何处理。他的情况是,伴侣非常喜欢保持家庭整洁,而他认为已经足够整洁了。AI听到后,提出了三个词)——limitation, boundary, principle.(限制,边界,原则。)这三个词其实对应的是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事情,因此当时他就问我:“这件事对于对方而言是上升到了「原则」问题了吗?” 在他看来,原则是最高级别的事情,不容被打破、改变或妥协的,而这三个词语的层次分别是递进关系,所以他这么一说,我也瞬间有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我认为不光是“伴侣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一些事的程度,比如本来该是“原则性”的事情,最后却原则“一次次妥协”,本来只是“界限”的问题,可以被适当调整,却被上升成了了很严重的“原则”,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自然会带去很多的问题。所以分清楚生活中到底哪些事分别对应上述几种情况,同样非常重要。记得他来中国,我们生活时也遇到很多细枝末节的矛盾,当时我洗手间放置了一筒新的卷纸,结果没想到不到三天就用完了,我第二次又更换一大筒卷纸,结果没到一周又用完,气得我直接问AI说:“你是在吃纸吗?你想过非洲儿童都用不上纸吗?!”他一脸无辜对我说:“可我一天就是会poop好几次啊,而且平时也没看你关心过非洲儿童,怎么现在用厕纸就开始考虑非洲儿童了…再说我可以买给你啊。”我当时听到他理直气壮的反驳,本来很生气,结果瞬间气笑了,其实AI好几次都会用很巧妙抖机灵的方式处理我们的矛盾,但也会给出解决方案,很多事就解决了。因此,在关系中中如果遇到不顺心的问题,就尽可能的把小问题先扼杀在摇篮当中,不要让小的东西最后爆发成一个大的问题。性格差异 你可能想看: 过度思考怎么办?如何让你的大脑停止过度思考? 你的想法只是想法。 应对死亡焦虑的恐惧管理理论: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 恐惧管理理论在宏观层面的核心观点是,当意识到自身的必死性时,人们会产生一系列的防御行为,来缓解死亡焦虑。 应对死亡焦虑的恐惧管理理论: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 恐惧管理理论在宏观层面的核心观点是,当意识到自身的必死性时,人们会产生一系列的防御行为,来缓解死亡焦虑。 应对死亡焦虑的恐惧管理理论: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 恐惧管理理论在宏观层面的核心观点是,当意识到自身的必死性时,人们会产生一系列的防御行为,来缓解死亡焦虑。 成年人的分享欲是怎么没的?|关于分享欲消失的三件事 只有把分享和让人满意的回应进行解绑,更多地容纳关系中发生的失望,我们才能重新获得分享所带来的乐趣与鲜活感吧。 解读亲密关系中的危险信号:如何识别有毒的亲密关系? 我怎么样才能判断自己是不是在一段有毒的亲密关系里? 流动的爱?约会软件技术可供性如何影响用户的择偶实践 随着约会软件合法化并嵌入到社会文化肌理,其作用也不再局限于拓展社会网络,而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择偶实践。 心理学:教你正确处理伴侣间的差异化 一对夫妻在一起总是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矛盾,那么面对伴侣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新加坡经济与中国文化 前天读者爱锵锵在评论中提到,一位叫朱大可的先生认为,新加坡经济衰退和实力下降是因为没有保留住中华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没有学到欧美文化的精华。 深度剖析有毒关系:脆弱的自尊心和攻击性行为 预防有毒关系需要人们将重心放在建立健康、平衡和愉快的人际关系上
低自尊、文化差异、择偶思考——亲密关系线下分享(下)
2024-06-13 | 浏览: 24
上一篇亲密关系文章分享了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如何看待恋爱与婚姻?”等诸多问题,而这一篇将围绕“低自尊、文化差异、择偶决策思考、恋爱中crush他人”等几个角度继续展开分享线下亲密关系的重点内容。
? 亲密关系线下分享(上)
多元文化下的身份思考我曾对AI感兴趣,不仅源于满腔对知识的渴望和日语的学习,更因一段独特的日本经历,我遭遇了一场深刻的“身份危机”。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身份思考”的相关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事后阅读,
结果一位混血背景的人突然出现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身处两个截然不同、互相对立的文化之间:一派是东亚文化下极度压抑、严谨且刻板的日本文化,另一方则是开放豁达的拉美文化。
这让我着实好奇,从小接触两种极度对立的文化,是否会给这个人的人生带去文化混乱、身份危机等诸多问题?于是,当时我跟他聊了许多关于“文化认同”和“身份危机”的话题。
然而,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毫不犹豫地表示,他从未面临过这类问题。相反,他视这种文化融合为人生的宝贵机遇,是更高层次的自由与开放性的表现。
显然这回答愈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开始在我们的关系里,近距离观察他,探究两个对立且冲突的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发展,以及这将如何塑造他的人生。
就像是一个“人类学家”在用谈恋爱的方式,就“多元文化对个体影响”的话题进行一场田野调查实验。(希望他看到这里不会跳起来……)
包括在线下分享时,他表示自己可以坦然接受了他人的侮辱,不论是关于肤色、人种等方面的言论,他都视之为无关痛痒。
他的观点是:“恰恰因为我不属于任何一派文化,既非纯正的日本文化,亦非纯正的拉丁文化,我没有执念,没有身份归属感,而恰恰因为这样,我才可以自由切换成任何我想要的状态,我可以什么都是。”甚至有人调侃他像新疆人,他也会感到自豪,因为他可以装作自己是中国人,而不是愤怒。
因此,他的身份想支持谁就支持谁,哪怕二者对立都不影响他的喜好,他可以随时做“墙头草”,将这种多元混合视为一项优势。
而他对身份的态度,自然会影响他对许多事物的思考,他能拥有更多元和开放的思维看待许多的「对立」与「差异」,也更能清晰辨别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优劣性。
个体的差异/观点的对立作为人类,我们不能忽视情感的存在和情绪的波动。这些感情起伏已经写入我们的基因中,因此,我们需要人际关系,而亲密关系的维护是需要学习的技能。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文化背景都会塑造一个独特的个体。当两个独立个体相遇时,自然会出现一道桥梁去通向彼此的心,以深入了解彼此,才能知晓另一个独立的个体跟你的共性和差异性在哪里。
关于个体的差异存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需要知晓的是,你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否可以成为一个互补的部分,而不是一个对抗的部分?
我和AI的背景差异很大,在约会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发现我们之间的思维差异,但此时可以存在两种思维:
1、我们差别那么大,怎么可以在一起?
2、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差别那么大,所以他能带给我更多视角,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我选择的是第二种思考模式,而这种模式帮助我们彼此都拓宽了新的天地,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因此,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引导你去以不同方式处理和对方的关系。
记得我们曾在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彼此有着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点,我兴高采烈给他分享名校精英的纪录片时,他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而我在用中国式家长思维的教育理念,希望孩子进入名校等,但他却用一个无比刁钻我压根儿没想过的观点,反驳了送孩子去知名男校寄宿学校这件事。
事后,他在现场分享说:他不希望孩子去寄宿学校是因为他认为三观的培养最好的环境是家庭,而并不是学校,以及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到18岁之前都不知道如何与女孩相处、协作,如何对待女孩,不希望孩子的成长里有一部分的性别缺失。
同样,关于“早恋”问题,我是在高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而他高中3点半就放学,开始课后各种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
周末的时候,他在家写作业,他的父亲看到后让他别写作业,周末就该去party,去dating,去和女孩dancing。因此,这让他从小就有了与女孩聊天,建立异性关系的认知和意识。
记得在现场当我们提到说“父母的顾虑来自于孩子早恋从而影响学业”,而当时他给出的观点是:
“如果你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去平衡你的学业和你的恋爱,那么你认为你在成年之后很难去平衡你的工作和你的恋爱吗?你会因为忙于工作就不恋爱吗?”
在他看来,年轻时学会如何处理关系会在成年后受益匪浅。
除了这个观点的差异以外,记得现场还有一对couple提到说:
“两个人彼此观点不一致,甚至价值观都有些不同了,该怎么办?”
当时我询问具体的细节,对方提到说比如“对中医的看法”“一方想宅家,一方想出去玩”等习惯爱好的差异。
AI说,关系中一定会涉及到“妥协”,但不代表不可协商,比如我喜欢看美剧,你喜欢户外登山,那么这周可不可以陪我看美剧,下周我陪你登山?而另一个重点是你需要去了解彼此的爱好,而不是不做尝试就拒绝对方。
如果你在尝试后,依旧不喜欢,那么就做另外的选择,而不是一开始就抗拒,因此在没有尝试前,未必需要那么武断,而且两个人可以去探索很多的事,两人可以互相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拒绝尝试。
在中医问题上,我和AI也曾有过探讨,当时我和他表示中国的年轻人很讨厌中医,而他很困惑并表示说:“为什么年轻人要讨厌中医?中医真的有用。”
后来他跟我分享了一段经历,我才理解当时他会下这种结论(我不评价中医,各位当特殊案例看就行。)
由于他父亲已经在中国做生意三十多年了,他们经常会在一些小地方活动,而小地方中医其实特别多,当时他告诉我有一次他父亲得了病,吃半个月西药一直没用,结果父亲在中国接触了中药,喝了没几天就好了。
而他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父亲的情况,西药治不好,结果喝中药没多久就好了,我先不去评判其准确度,因为我不了解,所以我没法下结论,但我听到他给我的这个案例,其实会重新思考中医的有效性和治疗范围等等,至少不会轻易贬低中医。
分享了这些观点的差异,本质上是希望大家知道,恰恰是我们的差异性观点和经历,从而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对话,而非争吵与对立。
而这些差异性观点也让我们彼此获得了对方看问题的视角,这是思维开放性的结果,而不是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压制对方,恰恰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差异过大,他才让我意识到我的视野的盲区。
因此,思维决定了关系的走势,观点差异的不同所带来的无非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走向爆炸式的分手,而另一种就是走向更深层次的链接。
如果面对观点的差异,是希望寻找观点一致的同类,那么一方面会给自己带来信息茧房,而另一方面也会让自己很容易陷入傲慢而不自知的状态。
这些年,我的内容输出和批判性思维的文章有许多都是与他因观点差异而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对话,做了大量的延展,所以,他独特的观点反而也助力了我的事业。
不过,AI也在线下提到说,并非每个人都具备深度对话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需要大量练习的,如果你因观点差异而争吵,那么如果不试图改善,进一步提升就会变得困难。
对话前需要明确自己处于开放思维的状态下,克制自己试图用观点压倒对方的心理,客观去找出观点的论据作为支撑提供给对方,相信对话会更顺利,因为有时,问题并不在于话题,而是自身的personality(个性/性格)问题所导致。
另一个案例是一位听众提到自己的原则被打破时应该如何处理。他的情况是,伴侣非常喜欢保持家庭整洁,而他认为已经足够整洁了。
AI听到后,提出了三个词)——
limitation, boundary, principle.(限制,边界,原则。)
这三个词其实对应的是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事情,因此当时他就问我:“这件事对于对方而言是上升到了「原则」问题了吗?”
在他看来,原则是最高级别的事情,不容被打破、改变或妥协的,而这三个词语的层次分别是递进关系,所以他这么一说,我也瞬间有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我认为不光是“伴侣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一些事的程度,比如本来该是“原则性”的事情,最后却原则“一次次妥协”,本来只是“界限”的问题,可以被适当调整,却被上升成了了很严重的“原则”,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自然会带去很多的问题。
所以分清楚生活中到底哪些事分别对应上述几种情况,同样非常重要。
记得他来中国,我们生活时也遇到很多细枝末节的矛盾,当时我洗手间放置了一筒新的卷纸,结果没想到不到三天就用完了,我第二次又更换一大筒卷纸,结果没到一周又用完,气得我直接问AI说:
“你是在吃纸吗?你想过非洲儿童都用不上纸吗?!”
他一脸无辜对我说:“可我一天就是会poop好几次啊,而且平时也没看你关心过非洲儿童,怎么现在用厕纸就开始考虑非洲儿童了…再说我可以买给你啊。”
我当时听到他理直气壮的反驳,本来很生气,结果瞬间气笑了,其实AI好几次都会用很巧妙抖机灵的方式处理我们的矛盾,但也会给出解决方案,很多事就解决了。
因此,在关系中中如果遇到不顺心的问题,就尽可能的把小问题先扼杀在摇篮当中,不要让小的东西最后爆发成一个大的问题。
性格差异过度思考怎么办?如何让你的大脑停止过度思考?
你的想法只是想法。
应对死亡焦虑的恐惧管理理论: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
恐惧管理理论在宏观层面的核心观点是,当意识到自身的必死性时,人们会产生一系列的防御行为,来缓解死亡焦虑。
应对死亡焦虑的恐惧管理理论: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
恐惧管理理论在宏观层面的核心观点是,当意识到自身的必死性时,人们会产生一系列的防御行为,来缓解死亡焦虑。
应对死亡焦虑的恐惧管理理论: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
恐惧管理理论在宏观层面的核心观点是,当意识到自身的必死性时,人们会产生一系列的防御行为,来缓解死亡焦虑。
成年人的分享欲是怎么没的?|关于分享欲消失的三件事
只有把分享和让人满意的回应进行解绑,更多地容纳关系中发生的失望,我们才能重新获得分享所带来的乐趣与鲜活感吧。
解读亲密关系中的危险信号:如何识别有毒的亲密关系?
我怎么样才能判断自己是不是在一段有毒的亲密关系里?
流动的爱?约会软件技术可供性如何影响用户的择偶实践
随着约会软件合法化并嵌入到社会文化肌理,其作用也不再局限于拓展社会网络,而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择偶实践。
心理学:教你正确处理伴侣间的差异化
一对夫妻在一起总是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矛盾,那么面对伴侣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新加坡经济与中国文化
前天读者爱锵锵在评论中提到,一位叫朱大可的先生认为,新加坡经济衰退和实力下降是因为没有保留住中华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没有学到欧美文化的精华。
深度剖析有毒关系:脆弱的自尊心和攻击性行为
预防有毒关系需要人们将重心放在建立健康、平衡和愉快的人际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