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刷到“豆瓣劝分小组”一个帖子:一个女生和男友去吃肉蟹煲,可以选鸡肉或其他肉类。女生爱吃鱼,就提议点鱼肉,男友没有拒绝。但吃着吃着,女生突然发现,男友竟然在默默流泪。原来,他根本不爱吃鱼。但相处一年多来,他从来没说过,每次吃鱼还表现得很开心。理由是:“我只想让你开心”;“你根本不爱我,我得讨好你”……后来,男友变成了前男友。想起那个经典的“妈妈吃鱼头”的故事:一个妈妈每次吃鱼都只吃鱼头,把鱼肉都留给孩子。临终前却告诉小孩:“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吃鱼头,我喜欢吃鱼肉。”这句话,足以让孩子内疚一辈子。其实不管是家庭关系,还是亲密关系,很多人都有类似问题:我对一个人付出很多,但ta却感觉不到,觉得我根本不爱ta。又或者,对方的爱太满了,让我感觉很沉重,很不舒服。看似一方付出颇多,另一方却毫无觉察,还让关系变得更差。为何呢?实际上,这样的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自我感动。当一个人在关系里,以自己喜欢,而不是对方需要或接受的方式来爱对方,ta大概率只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陷入了自我感动。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自我感动式的爱”。自我感动式的爱有时是一种伤害想起一位来访小a,曾哭诉自己“被分手”的经历:他总在下班回家后,为女友做各种美食,希望对方和自己一起看电影,共度美好时光。而作为设计师的女友,恰逢事业上升期,有个重要项目遇到了难关。如果做不好,她这段时间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于是她希望晚上能多些独处时间,思考如何克服这个难关。但小a并不在意,认为:”有什么问题,共同面对就好了。看电影不正好放松心情,又能约会,一举两得吗?”他没注意到,女友总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餐桌,即使不饿,也尽力吃完。直到有天,女友突然爆发:“我真没心情吃,要赶工。而且晚上七八点钟,我吃了会胖,还睡不着!"小a还是不理解:“吃饭跟做事有什么冲突?你难道不用吃饭吗?”后来,女友顺利完成了项目,但也提出了分手。小a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在外人眼里,他是十足的好男友代表,未来好老公典范,有耐心,也不介意自己付出更多。但女友在这段关系里,却很难受:“你是为我做了很多,但我最需要的,你从未给我,甚至你从来没有认真听我说话。”小a也很受伤,很委屈。他也有工作,却每天牺牲休息时间照顾女友,想让女友好好吃饭,好好放松。“我明明是为她好,为什么却变成了分手的原因?”有些人会觉得,是女友过分,要是有个人自愿给我做饭,陪我看电影,我高兴还来不及。但ta们却没有意识到,小a的诸多行为,付出的情感投注对象是自己,而不是伴侣。他满足的,更深层的,是他自己的心理需要。比起要去为对方做什么,他更需要在这段关系里,沉迷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这样让他觉得,他是一个能为对方创造幸福和价值的“好伴侣”,以此提高自我认同,并满足对理想关系的向往。即经典的:我真正喜欢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这段关系里,喜欢这个人的我。所以,即便女友数次告诉他:我想有自己的空间,去面对现在的难题,小a都熟视无睹。而女友因工作已足够烦恼,还要照顾ta的情绪,双方相处越来越充满负担,再无继续下去的意义。最后,选择分手。其实,如同小a一样,很多人建立的“亲密关系”,大部分是自己对理想化自我和关系的投射。这段关系里,ta的付出而非完全建立在彼此真实的客体存在,及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而这种理想化需要过于强烈,关系中的另一方是不被看见和尊重的。不管如何表达,ta的需求都被各种形式忽略,反而受到攻击: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却不领情?至此,自我感动式的爱,就变成了一种伤害。背后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小a会在亲密关系中,采取如此“自我感动式”态度呢?回溯这样的人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他们有种普遍的自恋倾向,而根本原因是“缺爱”。如果后期没有努力得到较好修复,可能会产生“共情腐蚀”。在关系中,共情能力让我们可以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而当一个人全神贯注追求对自身的关切时,就会缺少共情,更多把对方当作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而非有自己独立意识和真实渴望的个体。一个人的共情力是如何降低和缺失的呢?ta们往往有不健康的,或破坏性的客体关系。首先,如果在ta成长过程中,主要抚养者总是表现得不耐烦,回避、忽视、打压,ta就会感觉到:比起我,抚养者或许更爱自己。世界是不欢迎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牢靠。为此,ta会不断向对方提供价值,比如无微不至的关心,买各种礼物......以获取一种对关系的“掌控感”。也因为缺爱,可能引发过度的自卑感。在关系里,ta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伴侣”,毫不吝惜牺牲自己。因为被另一个人认可、需要、承认之后,才能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是一种自我照顾,也是对过度自卑、自我厌恶的防御。我们会看到这类型的孩子,会把他最喜欢的东西无私分享给他人。父母觉得孩子大方,有爱心。但其实,“过于大方”也意味着,把讨好他人当成获取他人喜爱的手段。以后ta对一个人好,就期待对方全盘接受,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当对方展示出一点不需要或不理解时,ta极易受伤,情绪崩溃,会产生攻击行为或自我毁灭。而缺爱,还容易让一个人产生匮乏感,想要尽情弥补自己。在重要人生阶段,ta们总是独立面对成长中的诸多障碍和困境,这种感觉太孤独和难受。所以进入亲密关系后,ta们会过度投注自己的心理需要到对方身上,恨不得把缺失的所有东西——陪伴、支持、宠爱……所有最好的一切,都让对方拥有。当对方获得满足时,ta会如同自己满足一样。由此可见,自我感动式的爱,更多是出于内在的心理需要,而不是爱本身。不管多么努力,最后往往只能感动自己。这也告诉我们,若要爱人,必先自爱。每个人都有缺失和创伤,有未满足的心理需求。如果想拥有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去真正爱一个人。那需要先看见自己,疗愈自己,爱自己。甚至,适度“自私”一点,不需要通过对外付出来满足自己,而是自己先满足自己。这样才会尽量成为完整的个体。才不会在亲密关系里被迫成为一个自我感动的人,才有能力看见自己和对方的存在,拥有真实的亲密。才能直抵内心?什么才是爱一个人的正确态度呢?韩剧《请回答吧1988》,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部剧中的男女主角狗焕和德善最终没在一起,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意难平。阿泽和狗焕都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德善,为什么德善最后选择了阿泽呢?其实,这才是最符合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发展的结局。想想德善是怎样的女孩子。作为家里的二女儿,她是家里最不受宠的那个。姐姐成绩好,集父母宠爱于一身。而德善反应迟钝,成绩总是垫底。每次和姐姐有矛盾,父母从没帮德善说过话。弟弟因为是老幺,什么鸡腿、汉堡、玩具...都是先给弟弟。家里煤气泄漏,姐姐弟弟被父母抱出屋子,却独独忘了家里还睡着的她。但她长期的隐忍却没能换来父母家人的理解,直到生日那天情绪崩溃,哭着离家出走......虽然父母也爱她,但德善的情感需求总被忽视。所以她外表大大咧咧,实则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敏感脆弱,经常怀疑自己没有人会喜欢自己。所以,德善需要的,是很肯定,很爱惜自己的伴侣。是阿泽这样异常坚定执着,肆无忌惮的偏爱,而非狗焕这样隐晦的暗恋。阿泽平时研究围棋像个木头,在其他女生面前没有任何表情,但一看见德善就会笑。德善所有傻乎乎的行为,在他看来都很可爱。只要有德善的地方,他的眼睛始终专注地凝视着德善。他的全部爱意都给了这个女孩,无条件地包容她。德善的不安有阿泽来弥补,德善的自尊心有阿泽小心维护,德善每次的不确定都有阿泽在身后做后盾。这给了德善缺乏已久的安全感,让她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但狗焕呢?和很多人一样,他懂事、独立,在关系里总是习惯默默付出,喜怒哀乐都藏于心。为了等德善一起上学,他会在门口等一个小时,却不直言是在等她,而是一遍遍地假装系鞋带。他熬夜亮灯等待德善自习归来,为她送伞,却非要倔强地一个人淋雨回去。他如此喜欢却总是闭口不说,反而用毒舌表达在意:他会说德善“脸红得像村姑”;看见德善的口角有饭粒,嘲讽说她是“傻子”;德善穿韩服,他嘴上说丑,却在背后看着她傻笑。狗焕默默为德善做了很多事,但唯一忘了做的,就是肯定她,鼓励她,给她最直白的支持和爱。而这种爱,恰恰是德善这样内心些许敏感自卑,从小不受重视的女孩最需要的。最后,他感动的只有自己和观众,错过喜欢的人。除了直接坦率外,阿泽还告诉我们,亲密关系里很重要的,是让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阿泽总是因压力失眠,也只有靠在德善的肩膀,才能感觉安心和放松。他说,正是因为有德善的陪伴和努力,才赢得了比赛。赛后归来,朋友排队拥抱他,轮到德善时,阿泽迫不及待地抱住了德善。作为一个人人都敬仰的天才棋神,阿泽对全世界保持距离,却只对德善卸防。他总是主动表现出,自己非常需要德善的陪伴和关心,这让德善觉得,她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我是被需要的,是有价值的,我的存在对于某个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而狗焕的家庭条件是双门洞孩子里最好的,父母也很爱他。他总是显得很自信,表现得漫不经心,没有弱点,什么都不缺。对于德善来说,这样的狗焕有很多选择,自己或许不是最重要的,更不可能是唯一。所以,很多人很疑惑,我很爱一个人,为ta付出,为ta着想,但ta为什么就感受不到呢?爱一个人的正确方式,到底是什么?恰恰就是,要用对方喜欢的、接受的、能感知到的方式,而不是自我感动的方式,去爱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经历、处境如此不同,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也不同。自然,需要的爱的方式,接受爱的能力,对关系的需求和期待也不同。而亲密关系里,没有上帝视角。所以,爱一个人,首先要花费时间,坦诚沟通,用心深入了解,深度理解ta这个人。ta在怎样的家庭长大?ta需要什么样的关系?喜欢怎样的方式?ta又在感情里,对他人有着怎样的期待?在关系里,彼此要让对方看到,感觉到自己是好的,自己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价值。这样的爱,才能直抵内心。最后,愿你和你爱的人,都是双向奔赴的爱,而非孤芳自赏的隐忍。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可能想看: 亲密关系威胁自我? | 伴侣自我问卷:测量关系中的自我状态 即使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即真实的自己)被了解和接受。 心理咨询师指出:成为母亲,是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 如果你以正确的态度接近她———如果你好好地礼遇她——她便会将她渊博的智慧倾囊相授。 负面情绪是一种提醒:是时候停下来给心灵充电了 | 525爱我节·情绪充电站 邀你一起踏上这场心灵之旅,在 “情绪充电站” 一起为心灵充上满满能量,为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 爱是一种能力,通过沟通学习,也能让你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从第一次恋爱起,我们将逐渐在情感上脱离对原始家庭的依恋,开始了自己去面对亲密关系的历程 中国夫妻无性婚姻高达30%?无性婚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无性婚姻能坚持到最后吗? 「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 点我看共和国长子成人之路 研究证明,以具有吸引力的身体形象为原型塑造的中性消费品包装会产生有利的产品评价。 一种新型婚姻正在兴起:无性无爱,却更幸福? 活得自洽而满足,充盈而喜悦,就是属于你的美丽人生。 成熟的爱是“联结”,不成熟的爱是“融合” “融合”增进亲密,也意味着减少自我。 电影《海蒂和爷爷》: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我们该怎么活着,以及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为什么你付出了满满的爱,别人体会到的却是伤害? 你渴望爱与被爱,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实,你从任何关系里接收到的只是伤害,所以你反馈给别人的也只会是伤害。
自我感动式的爱,是一种“病”
2024-06-13 | 浏览: 24
前段时间,刷到“豆瓣劝分小组”一个帖子:
一个女生和男友去吃肉蟹煲,可以选鸡肉或其他肉类。
女生爱吃鱼,就提议点鱼肉,男友没有拒绝。
但吃着吃着,女生突然发现,男友竟然在默默流泪。
原来,他根本不爱吃鱼。
但相处一年多来,他从来没说过,每次吃鱼还表现得很开心。
后来,男友变成了前男友。
想起那个经典的“妈妈吃鱼头”的故事:
这句话,足以让孩子内疚一辈子。
其实不管是家庭关系,还是亲密关系,很多人都有类似问题:
我对一个人付出很多,但ta却感觉不到,觉得我根本不爱ta。
又或者,对方的爱太满了,让我感觉很沉重,很不舒服。
看似一方付出颇多,另一方却毫无觉察,还让关系变得更差。
为何呢?
实际上,这样的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自我感动。
当一个人在关系里,以自己喜欢,而不是对方需要或接受的方式来爱对方,ta大概率只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陷入了自我感动。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自我感动式的爱”。
自我感动式的爱有时是一种伤害想起一位来访小a,曾哭诉自己“被分手”的经历:
他总在下班回家后,为女友做各种美食,希望对方和自己一起看电影,共度美好时光。
而作为设计师的女友,恰逢事业上升期,有个重要项目遇到了难关。
如果做不好,她这段时间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于是她希望晚上能多些独处时间,思考如何克服这个难关。
但小a并不在意,认为:
小a还是不理解:“吃饭跟做事有什么冲突?你难道不用吃饭吗?”
后来,女友顺利完成了项目,但也提出了分手。
小a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在外人眼里,他是十足的好男友代表,未来好老公典范,有耐心,也不介意自己付出更多。
但女友在这段关系里,却很难受:
小a也很受伤,很委屈。
他也有工作,却每天牺牲休息时间照顾女友,想让女友好好吃饭,好好放松。
有些人会觉得,是女友过分,要是有个人自愿给我做饭,陪我看电影,我高兴还来不及。
但ta们却没有意识到,小a的诸多行为,付出的情感投注对象是自己,而不是伴侣。
他满足的,更深层的,是他自己的心理需要。
比起要去为对方做什么,他更需要在这段关系里,沉迷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这样让他觉得,他是一个能为对方创造幸福和价值的“好伴侣”,以此提高自我认同,并满足对理想关系的向往。
即经典的:
我真正喜欢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这段关系里,喜欢这个人的我。
所以,即便女友数次告诉他:我想有自己的空间,去面对现在的难题,小a都熟视无睹。
而女友因工作已足够烦恼,还要照顾ta的情绪,双方相处越来越充满负担,再无继续下去的意义。
最后,选择分手。
其实,如同小a一样,很多人建立的“亲密关系”,大部分是自己对理想化自我和关系的投射。
这段关系里,ta的付出而非完全建立在彼此真实的客体存在,及现实需要的基础上。
而这种理想化需要过于强烈,关系中的另一方是不被看见和尊重的。
不管如何表达,ta的需求都被各种形式忽略,反而受到攻击: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却不领情?
至此,自我感动式的爱,就变成了一种伤害。
背后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小a会在亲密关系中,采取如此“自我感动式”态度呢?
回溯这样的人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他们有种普遍的自恋倾向,而根本原因是“缺爱”。
如果后期没有努力得到较好修复,可能会产生“共情腐蚀”。
在关系中,共情能力让我们可以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
而当一个人全神贯注追求对自身的关切时,就会缺少共情,更多把对方当作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而非有自己独立意识和真实渴望的个体。
一个人的共情力是如何降低和缺失的呢?
ta们往往有不健康的,或破坏性的客体关系。
首先,如果在ta成长过程中,主要抚养者总是表现得不耐烦,回避、忽视、打压,ta就会感觉到:
比起我,抚养者或许更爱自己。
世界是不欢迎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牢靠。
为此,ta会不断向对方提供价值,比如无微不至的关心,买各种礼物......以获取一种对关系的“掌控感”。
也因为缺爱,可能引发过度的自卑感。
在关系里,ta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伴侣”,毫不吝惜牺牲自己。
因为被另一个人认可、需要、承认之后,才能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这是一种自我照顾,也是对过度自卑、自我厌恶的防御。
我们会看到这类型的孩子,会把他最喜欢的东西无私分享给他人。
父母觉得孩子大方,有爱心。但其实,“过于大方”也意味着,把讨好他人当成获取他人喜爱的手段。
以后ta对一个人好,就期待对方全盘接受,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当对方展示出一点不需要或不理解时,ta极易受伤,情绪崩溃,会产生攻击行为或自我毁灭。
而缺爱,还容易让一个人产生匮乏感,想要尽情弥补自己。
在重要人生阶段,ta们总是独立面对成长中的诸多障碍和困境,这种感觉太孤独和难受。
所以进入亲密关系后,ta们会过度投注自己的心理需要到对方身上,恨不得把缺失的所有东西——
陪伴、支持、宠爱……所有最好的一切,都让对方拥有。
当对方获得满足时,ta会如同自己满足一样。
由此可见,自我感动式的爱,更多是出于内在的心理需要,而不是爱本身。
不管多么努力,最后往往只能感动自己。
这也告诉我们,若要爱人,必先自爱。
每个人都有缺失和创伤,有未满足的心理需求。
如果想拥有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去真正爱一个人。
那需要先看见自己,疗愈自己,爱自己。
甚至,适度“自私”一点,不需要通过对外付出来满足自己,而是自己先满足自己。
这样才会尽量成为完整的个体。
才不会在亲密关系里被迫成为一个自我感动的人,才有能力看见自己和对方的存在,拥有真实的亲密。
才能直抵内心?什么才是爱一个人的正确态度呢?
韩剧《请回答吧1988》,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这部剧中的男女主角狗焕和德善最终没在一起,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意难平。
阿泽和狗焕都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德善,为什么德善最后选择了阿泽呢?
其实,这才是最符合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发展的结局。
想想德善是怎样的女孩子。
作为家里的二女儿,她是家里最不受宠的那个。
姐姐成绩好,集父母宠爱于一身。
而德善反应迟钝,成绩总是垫底。
每次和姐姐有矛盾,父母从没帮德善说过话。
弟弟因为是老幺,什么鸡腿、汉堡、玩具...都是先给弟弟。
家里煤气泄漏,姐姐弟弟被父母抱出屋子,却独独忘了家里还睡着的她。
但她长期的隐忍却没能换来父母家人的理解,直到生日那天情绪崩溃,哭着离家出走......
虽然父母也爱她,但德善的情感需求总被忽视。
所以她外表大大咧咧,实则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敏感脆弱,经常怀疑自己没有人会喜欢自己。
所以,德善需要的,是很肯定,很爱惜自己的伴侣。
是阿泽这样异常坚定执着,肆无忌惮的偏爱,而非狗焕这样隐晦的暗恋。
阿泽平时研究围棋像个木头,在其他女生面前没有任何表情,但一看见德善就会笑。
德善所有傻乎乎的行为,在他看来都很可爱。
只要有德善的地方,他的眼睛始终专注地凝视着德善。
他的全部爱意都给了这个女孩,无条件地包容她。
德善的不安有阿泽来弥补,德善的自尊心有阿泽小心维护,德善每次的不确定都有阿泽在身后做后盾。
这给了德善缺乏已久的安全感,让她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但狗焕呢?
和很多人一样,他懂事、独立,在关系里总是习惯默默付出,喜怒哀乐都藏于心。
为了等德善一起上学,他会在门口等一个小时,却不直言是在等她,而是一遍遍地假装系鞋带。
他熬夜亮灯等待德善自习归来,为她送伞,却非要倔强地一个人淋雨回去。
他如此喜欢却总是闭口不说,反而用毒舌表达在意:
他会说德善“脸红得像村姑”;
看见德善的口角有饭粒,嘲讽说她是“傻子”;
德善穿韩服,他嘴上说丑,却在背后看着她傻笑。
狗焕默默为德善做了很多事,但唯一忘了做的,就是肯定她,鼓励她,给她最直白的支持和爱。
而这种爱,恰恰是德善这样内心些许敏感自卑,从小不受重视的女孩最需要的。
最后,他感动的只有自己和观众,错过喜欢的人。
除了直接坦率外,阿泽还告诉我们,亲密关系里很重要的,是让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
阿泽总是因压力失眠,也只有靠在德善的肩膀,才能感觉安心和放松。
他说,正是因为有德善的陪伴和努力,才赢得了比赛。
赛后归来,朋友排队拥抱他,轮到德善时,阿泽迫不及待地抱住了德善。
作为一个人人都敬仰的天才棋神,阿泽对全世界保持距离,却只对德善卸防。
他总是主动表现出,自己非常需要德善的陪伴和关心,这让德善觉得,她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而狗焕的家庭条件是双门洞孩子里最好的,父母也很爱他。
他总是显得很自信,表现得漫不经心,没有弱点,什么都不缺。
对于德善来说,这样的狗焕有很多选择,自己或许不是最重要的,更不可能是唯一。
所以,很多人很疑惑,我很爱一个人,为ta付出,为ta着想,但ta为什么就感受不到呢?
爱一个人的正确方式,到底是什么?
恰恰就是,要用对方喜欢的、接受的、能感知到的方式,而不是自我感动的方式,去爱一个人。
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经历、处境如此不同,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也不同。
自然,需要的爱的方式,接受爱的能力,对关系的需求和期待也不同。
而亲密关系里,没有上帝视角。
所以,爱一个人,首先要花费时间,坦诚沟通,用心深入了解,深度理解ta这个人。
ta在怎样的家庭长大?
ta需要什么样的关系?
喜欢怎样的方式?
ta又在感情里,对他人有着怎样的期待?
在关系里,彼此要让对方看到,感觉到自己是好的,自己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价值。
这样的爱,才能直抵内心。
最后,愿你和你爱的人,都是双向奔赴的爱,而非孤芳自赏的隐忍。
世界和我爱着你。
亲密关系威胁自我? | 伴侣自我问卷:测量关系中的自我状态
即使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即真实的自己)被了解和接受。
心理咨询师指出:成为母亲,是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
如果你以正确的态度接近她———如果你好好地礼遇她——她便会将她渊博的智慧倾囊相授。
负面情绪是一种提醒:是时候停下来给心灵充电了 | 525爱我节·情绪充电站
邀你一起踏上这场心灵之旅,在 “情绪充电站” 一起为心灵充上满满能量,为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
爱是一种能力,通过沟通学习,也能让你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从第一次恋爱起,我们将逐渐在情感上脱离对原始家庭的依恋,开始了自己去面对亲密关系的历程
中国夫妻无性婚姻高达30%?无性婚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无性婚姻能坚持到最后吗?
「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 点我看共和国长子成人之路
研究证明,以具有吸引力的身体形象为原型塑造的中性消费品包装会产生有利的产品评价。
一种新型婚姻正在兴起:无性无爱,却更幸福?
活得自洽而满足,充盈而喜悦,就是属于你的美丽人生。
成熟的爱是“联结”,不成熟的爱是“融合”
“融合”增进亲密,也意味着减少自我。
电影《海蒂和爷爷》: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我们该怎么活着,以及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为什么你付出了满满的爱,别人体会到的却是伤害?
你渴望爱与被爱,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实,你从任何关系里接收到的只是伤害,所以你反馈给别人的也只会是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