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和心怡,两个人都刚过完三十岁的生日,而过去一年,他们都保持单身。刚好小张和心怡,两人有共同好友,于是就试著撮合他们。但朋友们不知道,小张和心怡的感情观并不相同。见面当天,心怡劈头就把话题引到两人的感情经历。对于爱情,小张是抱著随缘的心态,他觉得能不能找到一个适合结婚的对象,不能强求。心怡则是奔著结婚去的,之前交往的对象,一旦没有给她结婚的希望,她就会果断和对方谈清楚。小张听完心怡的想法,好奇问:「合则来,不合就分,那妳谈过几段恋爱呢?」心怡把长的短的都算一算,大约二十段,这让小张听得眼睛瞪得老大,小张就谈过三段恋爱。小张接著问:「谈过那么多段恋爱,有让妳更清楚想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吗?」心怡摇摇头,心底嘲笑道:「张先生,你都这把年纪了,还把恋爱和婚姻混为一谈,未免太幼稚了!」看著心怡不置可否的表情,小张思索:「难道想结婚的人就该变得和她一样吗?」恋爱的六种型态小张和心怡,他们的交往经验看起来天差地远,但这也反应了许多人的困惑,对于恋爱与结婚,到底我们该累积多少经验,才能清楚自己适合跟什么样的人走入婚姻,而不会在婚姻中触礁。明明奔著幸福去,最后却因为婚姻而不幸。个中原因,在于每个人对于恋爱的理解是不同的,需求也不同。导致有些人以为彼此在追求同样的幸福,实际上却是奔著不同的目的去,进而产生矛盾与冲突。那么人们对于恋爱,基本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呢?加拿大学者李(John Alan Lee)将恋爱的类型分为六种:一、情欲爱又称为「浪漫爱」,指的是来自外在吸引力的爱,常见于一见钟情所展开的关系。当我们遇到一个外在条件很吸引我们的人,会引起我们想要认识对方,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的动力。二、游戏爱有些人将爱情视为一种游戏,强调通过爱情满足自我的悦乐。这样的人追求的不是对等的关系,而是享受当中刺激、新鲜有趣的过程。三、友伴爱指的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温的爱情,交往过程的进展缓慢,双方有更多认识彼此的空间,但双方更加重视情感的承诺,亲密背后有一定深厚的友谊基础。四、依附爱又称为「神经质的爱」。某些人在恋爱中会失去自我,对关系中的另一半有强烈的依赖、占有欲,以及相应的嫉妒心和其他因对方种种反应产生的剧烈变化。五、现实爱兼具游戏爱与友谊爱的恋爱型态,站在理性与现实标准,从「价值导向」(包括学历、财力、未来发展等)看待交往对象与交往一事。当对方或交往本身低于自身的价值标准,便会主动结束。六、奉献爱兼具情欲爱与友伴爱的恋爱型态,将伴侣的需要摆在自己的需要之前,在感情中讲求付出且不求回报,和他人相比,对关系有著坚定、一往情深的自我要求。通过李的恋爱型态,不难发现,小张更倾向于友伴爱,而心怡更倾向于现实爱。心怡感觉小张对感情多少有点理想化,在她看来交朋友是交朋友、谈恋爱是谈恋爱,而「奔著婚姻去」又是另外一件应当单独处理的目标。小张则觉得心怡把婚姻看得太现实,他认为情感应该循序渐进,婚姻是爱情的延伸,不该单独看待。实际上,小张和心怡的不同恋爱观,不只基于他们两人的性格差异,还受到他们过去不同交往经验,因而产生不同的变化。那么问题来了,假设小张多谈几段恋爱,他是否就会拥有和心怡同样的爱情观呢?而心怡是否真的比小张更接近幸福的婚姻呢?恋爱的数学题國內一項針對大学生做的研究则显示,無交往经验者(恋爱经验为零)更容易认同爱情当由友谊升华而成,更倾向于通过「友伴爱」获得爱情。有交往经验者更倾向于认同「依附愛」与「现实爱」的恋爱型态,他们更强调在关系中的彼此依赖,因为他们了解爱情成为生活一部分会对生活带来何种影响,他们对爱情显得不那么盲目。与其说他们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不如说他们更清楚「爱情对于自己来说意味著什么」、「能通过爱情获取什么」。大学生某种程度算是成人,研究放到高中生身上,情况又有不同。研究显示,高中生恋爱次数越多,越倾向于「浪漫爱」和「游戏爱」,可见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并不看重,或不认同将爱情与责任绑在一起。相较学生群体,成人对于恋爱的观点又有不同,学者沈利君(2002)的研究显示,恋爱经验越丰富的男女,他们对于恋爱的态度更倾向于「游戏爱」与「情欲爱」。尤其受到当前网络发达、社交机会大增、人们对于关系的理解更加开放的影响,婚姻对于某些人来说早非必需品,有些人只想享受爱情中「追逐」、「激情」的过程,他们并不那么在意结果。所以,如果有人觉得:「如果小张多谈几次恋爱,是不是他会逐渐从倾向友伴爱,转向依附爱或现实爱呢?」。或是研判「心怡永远都会是一个强调现实爱的人,再也改变不了。」这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人们对于恋爱的态度,其实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也许小张多谈几次恋爱,他会觉得爱情更像是游戏,开始享受起爱情的过程,产生不婚的念头。而心怡一心想要结婚,但心怡可能相对身边的人,她和身边那些一心想结婚的女孩,她们秉持「现实爱」的立场将逐渐成为人群中的少数。然而,这些恋爱型态和婚姻是否幸福的关联性为何呢?秉持现实爱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的婚姻吗?还是秉持游戏爱的人,可能不适合结婚呢?从国内外的研究数据来看,幸福婚姻不在于恋爱次数,以及和恋爱次数有关的恋爱型态。婚姻是否幸福,取决于婚前两人「是否有从关系发展初期至婚前都未解决的高度冲突」。(Huston et al., 2001;Cutrona, Russell & Gardner, 2005;张思嘉,2009)简单来说,假设走入婚姻的两个人,他们明明在某些观点上有所不同,并且有难以融合的矛盾。但这两个人因为某些原因,在没有解决矛盾的情况下草草结婚,那么这个矛盾终究会爆发,最终导致婚姻的不幸。比如一个觉得结婚后必须要生孩子,一个不想生孩子。婚前没谈好,想要孩子的「以为」对方可能婚后慢慢的会改变心意。比如男女双方结婚前,男方认为给了彩礼,女方应该在嫁妆方面有所表示。结果女方推托,男女双方,包括双方父母都闹得不可开交。结果彩礼跟嫁妆问题还没解决就先结婚,他们双方都「以为」对方婚后会按照自己预期的妥协。比如两个人婚前多年异地恋,每次共同出游或短暂同居,最后都会闹得不可开交。但两人无视同住时,双方暂且无法克服的相处经验,以为婚后慢慢磨合就会好。……这些婚前折磨人的「自以为」,只会在婚后继续折磨彼此,撕裂婚姻。从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老一辈的婚姻,貌似家里两老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甚至一方在外花天酒地,却依旧能保持婚姻。关键就在于你眼中差异很大的两个人,他们可能在婚前就在这部分达成共识。比如有的人能接受另一半花天酒地,只要他能够赚钱养家就好。又好比在现代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眼中,罪恶的「男尊女卑」关系,在两个共同接受这种关系的伴侣眼中,反倒不成问题。这看来诡异,却说明维系关系的核心「不是个人的善意,而是关系双方的共识」。结语小张和心怡的第一次会面,在彼此对对方的不认可,以及对自己的困惑中结束了。回看我们身边,有些人就像小张和心怡,无论他们对于爱情的观点不同,只要他们能在婚前交往中达成共识,化解矛盾。而不是顾虑年纪、社会压力硬著头皮结婚,他们的婚姻还是有很大机会走得长远。相反的,有些人在一起的时候激情四射,看起来很快乐,但他们有很多观点上的差异,却从未真正讨论与处理,那么他们结婚后有很大机率,在结婚三至四年内离婚收场。一个人会因为恋爱次数的增加,改变他对恋爱的想法。但个人对于恋爱的想法,对幸福婚姻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不管你谈过多少次恋爱,或者对方谈过多少次恋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之间是否愿意好好珍惜恋爱的过程,在恋爱过程中把问题解决,而不是把问题留在婚姻中处理。终究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能否在婚前彻底了解彼此,特别就观点不同、矛盾冲突的部分获得真正的共识或接纳,不盲目结婚,才是打造幸福婚姻的关键。 你可能想看: 第一批结婚的00后,开始离婚了? 大部分的婚姻,之所以会不幸福,是因为从结婚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 30岁不结婚的女人,会变成什么样? 婚姻对我来说,是一个未知的、巨大的危险。 电影《海蒂和爷爷》: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我们该怎么活着,以及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两个人,适合在一起吗 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两个人,到底能走到一起吗?比起常人,是更幸福还是更困难?我还要继续维持这段亲密关系吗? “结婚6年,我们冷战了3年”:远离这种攻击性行为,婚姻才能更长久 冷暴力换不来被爱,只会让彼此两败俱伤。 怎么从心里放弃一个你很爱,但是不爱你的人? 你之所以放不下那个在感情中虐你的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情绪。 情绪价值,或许不是你想的那样 有研究表明情绪价值对于关系的维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Seven, 2022), 并非仅仅是“奢侈品”, 而是“必需品”。 恋与不恋,不止我们想的那样 “友情以上恋人未满”的好朋友一定要表白/确定关系吗? 儿童心理学:秩序敏感期,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儿童心理学:秩序敏感期,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要谈几次恋爱,才能找到适合结婚的那个人?
2024-06-13 | 浏览: 20
小张和心怡,两个人都刚过完三十岁的生日,而过去一年,他们都保持单身。刚好小张和心怡,两人有共同好友,于是就试著撮合他们。但朋友们不知道,小张和心怡的感情观并不相同。
见面当天,心怡劈头就把话题引到两人的感情经历。
对于爱情,小张是抱著随缘的心态,他觉得能不能找到一个适合结婚的对象,不能强求。心怡则是奔著结婚去的,之前交往的对象,一旦没有给她结婚的希望,她就会果断和对方谈清楚。
小张听完心怡的想法,好奇问:「合则来,不合就分,那妳谈过几段恋爱呢?」
心怡把长的短的都算一算,大约二十段,这让小张听得眼睛瞪得老大,小张就谈过三段恋爱。
小张接著问:「谈过那么多段恋爱,有让妳更清楚想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吗?」
心怡摇摇头,心底嘲笑道:「张先生,你都这把年纪了,还把恋爱和婚姻混为一谈,未免太幼稚了!」
看著心怡不置可否的表情,小张思索:「难道想结婚的人就该变得和她一样吗?」
恋爱的六种型态小张和心怡,他们的交往经验看起来天差地远,但这也反应了许多人的困惑,对于恋爱与结婚,到底我们该累积多少经验,才能清楚自己适合跟什么样的人走入婚姻,而不会在婚姻中触礁。明明奔著幸福去,最后却因为婚姻而不幸。
个中原因,在于每个人对于恋爱的理解是不同的,需求也不同。导致有些人以为彼此在追求同样的幸福,实际上却是奔著不同的目的去,进而产生矛盾与冲突。
那么人们对于恋爱,基本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呢?
加拿大学者李(John Alan Lee)将恋爱的类型分为六种:
一、情欲爱
又称为「浪漫爱」,指的是来自外在吸引力的爱,常见于一见钟情所展开的关系。当我们遇到一个外在条件很吸引我们的人,会引起我们想要认识对方,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的动力。
二、游戏爱
有些人将爱情视为一种游戏,强调通过爱情满足自我的悦乐。这样的人追求的不是对等的关系,而是享受当中刺激、新鲜有趣的过程。
三、友伴爱
指的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温的爱情,交往过程的进展缓慢,双方有更多认识彼此的空间,但双方更加重视情感的承诺,亲密背后有一定深厚的友谊基础。
四、依附爱
又称为「神经质的爱」。某些人在恋爱中会失去自我,对关系中的另一半有强烈的依赖、占有欲,以及相应的嫉妒心和其他因对方种种反应产生的剧烈变化。
五、现实爱
兼具游戏爱与友谊爱的恋爱型态,站在理性与现实标准,从「价值导向」(包括学历、财力、未来发展等)看待交往对象与交往一事。当对方或交往本身低于自身的价值标准,便会主动结束。
六、奉献爱
兼具情欲爱与友伴爱的恋爱型态,将伴侣的需要摆在自己的需要之前,在感情中讲求付出且不求回报,和他人相比,对关系有著坚定、一往情深的自我要求。
通过李的恋爱型态,不难发现,小张更倾向于友伴爱,而心怡更倾向于现实爱。
心怡感觉小张对感情多少有点理想化,在她看来交朋友是交朋友、谈恋爱是谈恋爱,而「奔著婚姻去」又是另外一件应当单独处理的目标。
小张则觉得心怡把婚姻看得太现实,他认为情感应该循序渐进,婚姻是爱情的延伸,不该单独看待。
实际上,小张和心怡的不同恋爱观,不只基于他们两人的性格差异,还受到他们过去不同交往经验,因而产生不同的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小张多谈几段恋爱,他是否就会拥有和心怡同样的爱情观呢?而心怡是否真的比小张更接近幸福的婚姻呢?
恋爱的数学题國內一項針對大学生做的研究则显示,無交往经验者(恋爱经验为零)更容易认同爱情当由友谊升华而成,更倾向于通过「友伴爱」获得爱情。
有交往经验者更倾向于认同「依附愛」与「现实爱」的恋爱型态,他们更强调在关系中的彼此依赖,因为他们了解爱情成为生活一部分会对生活带来何种影响,他们对爱情显得不那么盲目。与其说他们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不如说他们更清楚「爱情对于自己来说意味著什么」、「能通过爱情获取什么」。
大学生某种程度算是成人,研究放到高中生身上,情况又有不同。
研究显示,高中生恋爱次数越多,越倾向于「浪漫爱」和「游戏爱」,可见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并不看重,或不认同将爱情与责任绑在一起。
相较学生群体,成人对于恋爱的观点又有不同,学者沈利君(2002)的研究显示,恋爱经验越丰富的男女,他们对于恋爱的态度更倾向于「游戏爱」与「情欲爱」。
尤其受到当前网络发达、社交机会大增、人们对于关系的理解更加开放的影响,婚姻对于某些人来说早非必需品,有些人只想享受爱情中「追逐」、「激情」的过程,他们并不那么在意结果。
所以,如果有人觉得:「如果小张多谈几次恋爱,是不是他会逐渐从倾向友伴爱,转向依附爱或现实爱呢?」。或是研判「心怡永远都会是一个强调现实爱的人,再也改变不了。」
这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人们对于恋爱的态度,其实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也许小张多谈几次恋爱,他会觉得爱情更像是游戏,开始享受起爱情的过程,产生不婚的念头。而心怡一心想要结婚,但心怡可能相对身边的人,她和身边那些一心想结婚的女孩,她们秉持「现实爱」的立场将逐渐成为人群中的少数。
然而,这些恋爱型态和婚姻是否幸福的关联性为何呢?秉持现实爱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的婚姻吗?还是秉持游戏爱的人,可能不适合结婚呢?
从国内外的研究数据来看,幸福婚姻不在于恋爱次数,以及和恋爱次数有关的恋爱型态。婚姻是否幸福,取决于婚前两人「是否有从关系发展初期至婚前都未解决的高度冲突」。(Huston et al., 2001;Cutrona, Russell & Gardner, 2005;张思嘉,2009)
简单来说,假设走入婚姻的两个人,他们明明在某些观点上有所不同,并且有难以融合的矛盾。但这两个人因为某些原因,在没有解决矛盾的情况下草草结婚,那么这个矛盾终究会爆发,最终导致婚姻的不幸。
比如一个觉得结婚后必须要生孩子,一个不想生孩子。婚前没谈好,想要孩子的「以为」对方可能婚后慢慢的会改变心意。
比如男女双方结婚前,男方认为给了彩礼,女方应该在嫁妆方面有所表示。结果女方推托,男女双方,包括双方父母都闹得不可开交。结果彩礼跟嫁妆问题还没解决就先结婚,他们双方都「以为」对方婚后会按照自己预期的妥协。
比如两个人婚前多年异地恋,每次共同出游或短暂同居,最后都会闹得不可开交。但两人无视同住时,双方暂且无法克服的相处经验,以为婚后慢慢磨合就会好。
……
这些婚前折磨人的「自以为」,只会在婚后继续折磨彼此,撕裂婚姻。
从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老一辈的婚姻,貌似家里两老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甚至一方在外花天酒地,却依旧能保持婚姻。关键就在于你眼中差异很大的两个人,他们可能在婚前就在这部分达成共识。
比如有的人能接受另一半花天酒地,只要他能够赚钱养家就好。
又好比在现代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眼中,罪恶的「男尊女卑」关系,在两个共同接受这种关系的伴侣眼中,反倒不成问题。
这看来诡异,却说明维系关系的核心「不是个人的善意,而是关系双方的共识」。
结语小张和心怡的第一次会面,在彼此对对方的不认可,以及对自己的困惑中结束了。
回看我们身边,有些人就像小张和心怡,无论他们对于爱情的观点不同,只要他们能在婚前交往中达成共识,化解矛盾。而不是顾虑年纪、社会压力硬著头皮结婚,他们的婚姻还是有很大机会走得长远。
相反的,有些人在一起的时候激情四射,看起来很快乐,但他们有很多观点上的差异,却从未真正讨论与处理,那么他们结婚后有很大机率,在结婚三至四年内离婚收场。
一个人会因为恋爱次数的增加,改变他对恋爱的想法。但个人对于恋爱的想法,对幸福婚姻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不管你谈过多少次恋爱,或者对方谈过多少次恋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之间是否愿意好好珍惜恋爱的过程,在恋爱过程中把问题解决,而不是把问题留在婚姻中处理。
终究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能否在婚前彻底了解彼此,特别就观点不同、矛盾冲突的部分获得真正的共识或接纳,不盲目结婚,才是打造幸福婚姻的关键。
第一批结婚的00后,开始离婚了?
大部分的婚姻,之所以会不幸福,是因为从结婚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
30岁不结婚的女人,会变成什么样?
婚姻对我来说,是一个未知的、巨大的危险。
电影《海蒂和爷爷》: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我们该怎么活着,以及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两个人,适合在一起吗
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两个人,到底能走到一起吗?比起常人,是更幸福还是更困难?我还要继续维持这段亲密关系吗?
“结婚6年,我们冷战了3年”:远离这种攻击性行为,婚姻才能更长久
冷暴力换不来被爱,只会让彼此两败俱伤。
怎么从心里放弃一个你很爱,但是不爱你的人?
你之所以放不下那个在感情中虐你的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情绪。
情绪价值,或许不是你想的那样
有研究表明情绪价值对于关系的维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Seven, 2022), 并非仅仅是“奢侈品”, 而是“必需品”。
恋与不恋,不止我们想的那样
“友情以上恋人未满”的好朋友一定要表白/确定关系吗?
儿童心理学:秩序敏感期,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儿童心理学:秩序敏感期,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