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逐渐长大,慢慢地,他可以抬头,背阔肌开始发育,他可以爬了。俗语说“七滚八爬周会走”,也就是说孩子在半岁以后开始有了某种能力,能够让他想要离开母亲向外探索。婴儿的心理层面开始了和母亲的分离。这种分离,是渐变式的分离。也就是说,从共生状态到分离状态,它中间有了更多的变化。比如说,孩子能爬能走了,他可以离开母亲的怀抱了,但是他仍然需要母亲作为他的安全基地。分离儿童精神分析师玛格丽特·马勒认为,儿童躯体和认知的成熟,与母亲发展心理融合和分离的关键功能之间,存在复杂而强大的交互作用。她将这一跨越过程定义为“分离-个体化”阶段。玛勒相信人类的人格发展开始于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心理融合状态中,然后慢慢进展到分离的心理过程中。玛勒的模式所诉诸的是暗示最早的人类存在状态是一种连结、一种依附、一种结盟关系。在分离的状态下,家庭环境的抱持就非常重要。这个时候,父亲的角色就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整个家庭的环境是由父亲、母亲与孩子共同组成。为什么这个时候父亲的角色很重要,因为有时候母亲在潜意识中会呈现对孩子的吞噬,不允许孩子分离出去。父亲的角色,就是把共生粘滞的母子关系扯开。如果母亲在产后存在抑郁或过度焦虑,也需要有个人来支持她。因此,父亲角色的加入,能够让母亲更好地抱持孩子,让孩子更好地完成独立的分离状态。完成独立与分离,就是为了建立边界。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现实的行为,使孩子的边界感逐渐地建立起来,比如说给孩子洗澡,与孩子分床、分房睡等。举个例子,妈妈会和女儿说,不能再让爸爸帮忙洗澡了,要自己洗澡,或者是让妈妈、奶奶帮忙清洗。哪些是属于身体的隐私部位,什么情况下能被看能被碰,哪些人是不能随意触碰等。这些就是在现实的行为中建立的界限,也会帮助孩子形成心理边界。同样,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的现实情况会影响个体边界感的建立。比如,妻子跟孩子睡,丈夫睡到另一个房间;孩子比较大了,夫妻俩仍然和孩子睡在一起。个体早期能形成心理边界,在未来的夫妻关系中,他也能保持相应的独立与边界。有个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开始谈朋友,总是和别人交往不下去。她很想发展一段亲密关系,但别人都不喜欢她。后来,她发展出某些类似精神病的表现,其中的一个表现是,她喜欢用母亲带血的月经带摩擦嘴唇,还特别喜欢看母亲的肛门。我对这种表现有疑问,她过去是怎么看到母亲的肛门呢?无论是蹲厕还是马桶,她都没办法把头放下去看。换句话说,很有可能是她在早期看到了她母亲清洗屁股或上厕所。这就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边界感。从而在未来发展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在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她往往就没有界限感,也看不到对方的边界。这就会产生各种亲密关系的问题与冲突。这就是从心身角度来理解亲密关系,理解夫妻关系。夫妻关系会涉及到性行为,也会有躯体接触。当然,夫妻关系中也存在夫妻各自独立的时间与空间,各自独立的社交圈,这些就建立在心理边界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可以从心身视角来理解夫妻关系的不同状态:融合的、共生的和独立的夫妻关系。成熟的亲密关系,是融合、共生与独立的连续谱如果夫妻关系总处于某种固定的状态,这个关系可能就没有成长。如果夫妻关系可以从融合到共生再到独立,这个关系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关系。成熟的亲密关系是两个独立的人能够亲密地走在一起。玛格丽特·马勒细分了“分离-个体化”阶段。对于整合期,即和解期,她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描述。幼儿在16-24个月间会出现一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心情,既想仗剑走天涯,又发现没有奶瓶不太行。于是,幼儿在内心中就开始整合其与母亲的关系,此时内心的独白大概是:妈妈,我还是需要你的,我会走远一点去玩,但你要看着我,我还离不开你。这种关系状态,也是夫妻关系类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换句话说,如果在夫妻关系中,彼此都特别独立,独立到实行完全的AA制,各挣各的、各花各的、各顾各的。虽然他们特别独,有边界,但是往往有时候就少了一些融合与共生的乐趣。什么是融合与共生的乐趣?比如说,大学生恋爱的时候,在饭堂众目睽睽之下,你一口我一口相互喂饭,这就是一种融合、共生的状态。有些夫妻在婚姻中打打闹闹,表面看起来不大好,但人家可以床头打架床尾和。电影《茜茜公主》有这样有趣的一幕。年轻的皇帝和茜茜公主在路上碰到一对吵架的夫妻,丈夫用鞭子抽打妻子。皇帝不允许这位丈夫如此不公正地对待妻子,于是,他把这位丈夫拉下来,狠狠地抽他。结果,刚才还被丈夫鞭打的妻子,提起一桶潲水就泼向皇帝,皇帝惊呆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戏剧化的一幕呢?有的时候,夫妻之间就是在加害者、受害者、拯救者的角色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甚至是融合的关系状态。从象征层面来说,他们的打打闹闹,是他们性关系一种延续。皇帝把丈夫拉下来,就相当于中断了这对夫妻的性生活,所以妻子就提起一桶潲水泼向看似在帮助她的皇帝。从心理发育层面来说,虽然独立是最高级别的,但是在夫妻关系中,融合与共生却带来最深的体验。无论在经济上、情感上,还是躯体上,夫妻之间总归是有一些融合与共生的关系,因为成熟的夫妻关系状态,就是一个融合、共生与独立的连续谱。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夫妻关系状态会发生变化而走向成熟呢?往往夫妻在生活中遇到了重大事情时,夫妻关系的状态会发生变化。比如,孩子出生、亲人去世、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离婚出轨等家庭变故。这些重大事情的发生,都可能促使夫妻关系走向解体或变得成熟。夫妻关系最开始都像婴儿理想化母亲的状态,婴儿觉得母亲不会离开他,反过来母亲也认为孩子不会离开自己。但是,当重大事情发生时,彼此之间往往会产生失望,甚至被背叛的感觉,这正是婚姻关系从共生走向分离的过程。本文节选自施琪嘉著《你到底在找怎样的另一半——亲密关系心理学》 你可能想看: 出轨后,亲密关系还能恢复吗?一项研究发现:可以,甚至还可能更.....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看到,出轨后只要对关系进行用心修复,亲密关系还有重新恢复的希望。 不想彼此厌倦,亲密关系中一定要做好这6件事 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却不见得需要彼此完全相投,但却需要做好这六件事情,希望可以为大家带来更多的觉察和方法。 亲密关系中的浪漫关系攻击:攻击、破坏关系的背后 在亲密关系中总会有许多“相爱相杀”的行为,这是一种“浪漫关系攻击”。 亲密关系出问题,不要争对错,而是学会用关系的视角看问题 当关系出了问题,不要陷在争对错里,要用关系视角看问题,而解决方式却需要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界限是什么,自己可以做的是什么。 加深信任和亲密关系的六种方法 从你内心真实的角度主动和他人说明你的担忧,并努力协作找到一个中间立场,可能会促进你们双方共同学习、成长,让你们的关系更加具有弹性。 解读亲密关系中的危险信号:如何识别有毒的亲密关系? 我怎么样才能判断自己是不是在一段有毒的亲密关系里? 成熟的爱是“联结”,不成熟的爱是“融合” “融合”增进亲密,也意味着减少自我。 张海音:分离焦虑障碍的精神动力学解析 我们怎么来用动力学的视角去建构个案的概念化。 回避型感情中的课题分离必修课:不要对伴侣的想法负责,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只有先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才能持续对自己的认知负责,最终才能对一段关系、对伴侣负责。 “我总在寻求对方的认可”|不被认可的恐惧,如何影响关系的发展 如果你无法向本应与你最亲密的人袒露真实的自我,那么你们的关系无疑会遭到影响。
施琪嘉 | 融合、共生与分离,亲密关系的连续谱
2024-06-13 | 浏览: 21
婴儿逐渐长大,慢慢地,他可以抬头,背阔肌开始发育,他可以爬了。俗语说“七滚八爬周会走”,也就是说孩子在半岁以后开始有了某种能力,能够让他想要离开母亲向外探索。婴儿的心理层面开始了和母亲的分离。
这种分离,是渐变式的分离。也就是说,从共生状态到分离状态,它中间有了更多的变化。比如说,孩子能爬能走了,他可以离开母亲的怀抱了,但是他仍然需要母亲作为他的安全基地。
分离儿童精神分析师玛格丽特·马勒认为,儿童躯体和认知的成熟,与母亲发展心理融合和分离的关键功能之间,存在复杂而强大的交互作用。她将这一跨越过程定义为“分离-个体化”阶段。
玛勒相信人类的人格发展开始于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心理融合状态中,然后慢慢进展到分离的心理过程中。玛勒的模式所诉诸的是暗示最早的人类存在状态是一种连结、一种依附、一种结盟关系。
在分离的状态下,家庭环境的抱持就非常重要。这个时候,父亲的角色就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整个家庭的环境是由父亲、母亲与孩子共同组成。为什么这个时候父亲的角色很重要,因为有时候母亲在潜意识中会呈现对孩子的吞噬,不允许孩子分离出去。父亲的角色,就是把共生粘滞的母子关系扯开。如果母亲在产后存在抑郁或过度焦虑,也需要有个人来支持她。因此,父亲角色的加入,能够让母亲更好地抱持孩子,让孩子更好地完成独立的分离状态。
完成独立与分离,就是为了建立边界。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现实的行为,使孩子的边界感逐渐地建立起来,比如说给孩子洗澡,与孩子分床、分房睡等。举个例子,妈妈会和女儿说,不能再让爸爸帮忙洗澡了,要自己洗澡,或者是让妈妈、奶奶帮忙清洗。哪些是属于身体的隐私部位,什么情况下能被看能被碰,哪些人是不能随意触碰等。这些就是在现实的行为中建立的界限,也会帮助孩子形成心理边界。同样,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的现实情况会影响个体边界感的建立。比如,妻子跟孩子睡,丈夫睡到另一个房间;孩子比较大了,夫妻俩仍然和孩子睡在一起。
个体早期能形成心理边界,在未来的夫妻关系中,他也能保持相应的独立与边界。
有个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开始谈朋友,总是和别人交往不下去。她很想发展一段亲密关系,但别人都不喜欢她。后来,她发展出某些类似精神病的表现,其中的一个表现是,她喜欢用母亲带血的月经带摩擦嘴唇,还特别喜欢看母亲的肛门。
我对这种表现有疑问,她过去是怎么看到母亲的肛门呢?无论是蹲厕还是马桶,她都没办法把头放下去看。换句话说,很有可能是她在早期看到了她母亲清洗屁股或上厕所。这就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边界感。从而在未来发展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在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她往往就没有界限感,也看不到对方的边界。这就会产生各种亲密关系的问题与冲突。
这就是从心身角度来理解亲密关系,理解夫妻关系。夫妻关系会涉及到性行为,也会有躯体接触。当然,夫妻关系中也存在夫妻各自独立的时间与空间,各自独立的社交圈,这些就建立在心理边界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可以从心身视角来理解夫妻关系的不同状态:融合的、共生的和独立的夫妻关系。
成熟的亲密关系,是融合、共生与独立的连续谱如果夫妻关系总处于某种固定的状态,这个关系可能就没有成长。如果夫妻关系可以从融合到共生再到独立,这个关系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关系。成熟的亲密关系是两个独立的人能够亲密地走在一起。
玛格丽特·马勒细分了“分离-个体化”阶段。对于整合期,即和解期,她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描述。幼儿在16-24个月间会出现一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心情,既想仗剑走天涯,又发现没有奶瓶不太行。于是,幼儿在内心中就开始整合其与母亲的关系,此时内心的独白大概是:妈妈,我还是需要你的,我会走远一点去玩,但你要看着我,我还离不开你。
这种关系状态,也是夫妻关系类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换句话说,如果在夫妻关系中,彼此都特别独立,独立到实行完全的AA制,各挣各的、各花各的、各顾各的。虽然他们特别独,有边界,但是往往有时候就少了一些融合与共生的乐趣。
什么是融合与共生的乐趣?比如说,大学生恋爱的时候,在饭堂众目睽睽之下,你一口我一口相互喂饭,这就是一种融合、共生的状态。有些夫妻在婚姻中打打闹闹,表面看起来不大好,但人家可以床头打架床尾和。
电影《茜茜公主》有这样有趣的一幕。年轻的皇帝和茜茜公主在路上碰到一对吵架的夫妻,丈夫用鞭子抽打妻子。皇帝不允许这位丈夫如此不公正地对待妻子,于是,他把这位丈夫拉下来,狠狠地抽他。结果,刚才还被丈夫鞭打的妻子,提起一桶潲水就泼向皇帝,皇帝惊呆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戏剧化的一幕呢?有的时候,夫妻之间就是在加害者、受害者、拯救者的角色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甚至是融合的关系状态。从象征层面来说,他们的打打闹闹,是他们性关系一种延续。皇帝把丈夫拉下来,就相当于中断了这对夫妻的性生活,所以妻子就提起一桶潲水泼向看似在帮助她的皇帝。
从心理发育层面来说,虽然独立是最高级别的,但是在夫妻关系中,融合与共生却带来最深的体验。无论在经济上、情感上,还是躯体上,夫妻之间总归是有一些融合与共生的关系,因为成熟的夫妻关系状态,就是一个融合、共生与独立的连续谱。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夫妻关系状态会发生变化而走向成熟呢?往往夫妻在生活中遇到了重大事情时,夫妻关系的状态会发生变化。比如,孩子出生、亲人去世、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离婚出轨等家庭变故。这些重大事情的发生,都可能促使夫妻关系走向解体或变得成熟。
夫妻关系最开始都像婴儿理想化母亲的状态,婴儿觉得母亲不会离开他,反过来母亲也认为孩子不会离开自己。但是,当重大事情发生时,彼此之间往往会产生失望,甚至被背叛的感觉,这正是婚姻关系从共生走向分离的过程。
本文节选自施琪嘉著《你到底在找怎样的另一半——亲密关系心理学》
出轨后,亲密关系还能恢复吗?一项研究发现:可以,甚至还可能更.....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看到,出轨后只要对关系进行用心修复,亲密关系还有重新恢复的希望。
不想彼此厌倦,亲密关系中一定要做好这6件事
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却不见得需要彼此完全相投,但却需要做好这六件事情,希望可以为大家带来更多的觉察和方法。
亲密关系中的浪漫关系攻击:攻击、破坏关系的背后
在亲密关系中总会有许多“相爱相杀”的行为,这是一种“浪漫关系攻击”。
亲密关系出问题,不要争对错,而是学会用关系的视角看问题
当关系出了问题,不要陷在争对错里,要用关系视角看问题,而解决方式却需要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界限是什么,自己可以做的是什么。
加深信任和亲密关系的六种方法
从你内心真实的角度主动和他人说明你的担忧,并努力协作找到一个中间立场,可能会促进你们双方共同学习、成长,让你们的关系更加具有弹性。
解读亲密关系中的危险信号:如何识别有毒的亲密关系?
我怎么样才能判断自己是不是在一段有毒的亲密关系里?
成熟的爱是“联结”,不成熟的爱是“融合”
“融合”增进亲密,也意味着减少自我。
张海音:分离焦虑障碍的精神动力学解析
我们怎么来用动力学的视角去建构个案的概念化。
回避型感情中的课题分离必修课:不要对伴侣的想法负责,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只有先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才能持续对自己的认知负责,最终才能对一段关系、对伴侣负责。
“我总在寻求对方的认可”|不被认可的恐惧,如何影响关系的发展
如果你无法向本应与你最亲密的人袒露真实的自我,那么你们的关系无疑会遭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