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让人沉醉,也让人害怕,让人欣喜若狂,却也让人手足无措,在咨询中,常常听到来访一声叹息:“为什么我的爱情这么难?”爱情有多难,诗词为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位来访跟我说,“平时我是一个非常开朗活泼的女孩,不知道为什么,和他一起,我变得十分拧巴,甚至焦虑。”那么,爱情中,到底是什么在支配着我们的行为?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故事从一个周末开始,女生给男生发了一条消息,男生当时正在游戏就忘记回复了。女生十分焦虑,却不肯再给男生发下一条信息。过了一天,男生若无其实地给女生发了一条普通的问候消息。女:你不是不理我了吗?男:什么?女:我给你发消息你都不回,不是不想理我是什么?男:没那么夸张吧……女:不想理就直说,我不需要你找借口,我也不是非缠着你不放,如果你想要分手,能不能拜托干脆一点。男:你冷静一点……不要动不动就把问题上升。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这样的对话之后,结果是什么?吵架之后男生选择了离开,觉得女生不可理喻,也不处理,任凭女生怎么发消息都不会再回。而女生的感觉则是:证实了男生真的不想再理她,这种冷暴力,让她感受不到爱,她想离开。 这是一则典型的痴迷型与回避型的恋爱模式,到底是什么让两人在关系中选择了这样的行为?我们不妨回到对话中,看争吵背后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是我们的依恋需求——想要被尊重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一 依恋需求依恋需求: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他的照顾者(父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依恋的相互作用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现在常用于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上述案例中女生希望男生第一时间回复她,因为她的概念中这代表了尊重,男生不回消息还若无其事,是不尊重她的表现;而男生希望女生不要用质疑分手的语气去说,他想要被信任;两人在依恋关系中的需求都没有被满足,引发了后续了一系列行为。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依恋需求是引起吵架的根本,那么我们不要依恋需求了好不好?不可以,依恋需求的本质是个体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的情感与身体联系的基本社会性需要,是动物和人的本能。据研究观察,依恋需求受每个人文化背景、自我意识、成长环境等的影响,所以在感情中,每个人的依恋需求也有所差异,具体体现在男女性别上也有差异。比如,女生在亲密关系中更想要获得关爱、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安全感;而男生更想要追求信任、认可、接纳、欣赏、鼓励与崇拜。当依恋需求在亲密关系中被满足时,我们便会感受到被爱,反之则会产生怀疑。然而关系中的两人,却常常纠结在表面的问题,而没有去认真思考的依恋需求,也不愿意向伴侣表达自己的依恋需求,从而产生误会。这种依据依恋需求而引发的不同行为,就是依恋类型。二 依恋类型 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个英国的精神分析师。那时的依恋理论是用来理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的。他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这样的依恋需求是进化造成的人类的天性。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继而根据当婴儿需要父母时,父母对婴儿的行为和回应程度,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Ainsworth, 1978)。 · 如果当婴儿需要照顾时,父母总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注意力的,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发展出“安全型”(Secure)依恋;· 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顾时有时无,行为无法预测,婴儿就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由于不确定照料者什么时候会回应,婴儿会表现出紧张和过分依赖,发展成“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依恋;· 如果当婴儿需要的时候,父母总是不出现,态度是冷漠和拒绝的,婴儿就会认为他人是无法信赖的,从而对他人充满怀疑,甚至陷入抑郁和绝望,发展成“回避型”(Avoidant)依恋。 后来研究者发现,依恋类型也同样适用于成人。1987年,Hazan和Shaver发现,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并且和童年时受到的父母对待方式和依恋模式一脉相承。比如,都会希望对方能及时回应自己,从而感到安全;也都会希望和对方有心理和身体上的紧密接触;希望和对方一起时,对方是专注的;1990年,Bartholomew从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出发,提出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成人四种依恋类型。四种依恋类型,是由两个维度区分出来的:“回避亲密”与“焦虑被弃”。“回避亲密”程度高的人,在与人亲密时会感到不舒服,程度低的人则会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轻松;“焦虑被弃”程度高的人,会害怕他人离开自己、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注意力,程度低的人则不会担心。从上图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四种类型是如何根据两个维度分类的: 低焦虑、低回避的人是安全型,他们容易敞开自己,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喜欢在关系中相互依赖,也有一定的独立性,信任关系也能够在关系中给对方提供安全感;高焦虑、低回避的人是痴迷型,他们十分渴望与人亲密,但在亲密的同时也总伴随着担忧与怀疑,害怕没有回应或者被抛弃,他们希望时时刻刻与另一半有着紧密的链接,渴求高度的承诺和回应;低焦虑、高回避的人是疏离-回避型,相对于亲密关系,他们更喜欢自己独处,或者不那么紧密的关系,他们害怕与他人有着紧密的链接,常常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高焦虑、高回避的人是恐惧-回避型,他们十分渴望亲密关系但又恐惧被遗弃,被伤害,于是他们一边期待着亲密关系,一边回避与他人交往,进入关系后往往会选择逃离。其中安全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寻求双方的共同成长,而回避型的伴侣,则主要寻求个人的满足和期待,他们可能善于用回避来获得对方的关注,继而从这种关注中获取自身的确认。 因此,亲密关系中,安全型的人往往能换位思考,满足双方的依恋需求,得到更多的幸福感。那么不安全型呢?难道就不能拥有美好的恋爱了么?当然不是。现在研究者更倾向认为,每个人的依恋类型并不是绝对的,跟恋爱中的双方有很大关系,比如一个安全型的恋人可能会影响痴迷型变得不那么焦虑,也和我们自身经历有关,伴随着不同的亲密关系,我们自身的回避和焦虑水平也在浮动。依恋类型就像坐标轴一样,方便我们去觉察自己当下的依恋状态。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往往可以让一个不安全型的人转为安全型。 三 如何收获更好的恋爱一、觉察自己依恋需求与依恋类型在无意识中支配着我们恋爱,可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依恋需求与依恋类型时,改变也就会随之发生。观察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产生焦虑不安的时刻,是源于什么样的行为,而自己又期待什么样的行为,两者对自己的意义有何区别,进而觉察自己在情绪背后深层次的需求。同时,也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可能为对方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及还可以怎么做,双方能得到更好的感受。二、 学会对自己负责理解自己的过去,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中那些可能焦虑、恐惧、回避的行为,有时候可能需要追述到我们小时候,那些不值得感,不配得感,不安全感的深层来源,到底与什么紧紧相关。学会与自己对话,去修复那些受伤的时刻,进而去构建自己内在的安全感,价值感,而不用再向外索求。其中有一本《21天镜子练习》推荐给大家练习,可以通过与镜中自我的链接,去真实的拥抱自己,爱自己。当我们自己爱自己时,也就有更大的能量去爱别人,给别人安全感,也就懂得了为自己的感情和人生负责。三、坦诚沟通双方的需求和依恋类型 了解自己和伴侣的需求,并坦诚与对方沟通需求背后的深层价值是什么,是否合理需求,以及沟通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想法,想要通过这样的行为表达自己怎样的需求。在此刻,我们要学会不评判的心理,因为每个人的环境不同,不是所有的回避型都不懂得爱,也不是所有的痴迷型都天生不安全,他们可能在某些关系中习得了某些模式,也可能是对方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却并不这样认为。每个人表达爱的语言不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双方背后的表达,并愿意为了关系一起努力。希望每个人都能收获让自己更好的恋爱。 你可能想看: 改变行为,改变生活:行为疗法的实践指南 行为疗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改变行为模式。 爱情中的三种关系模式,你是哪一种? 在婚恋亲密关系的心理咨询中,我发现伴侣关系常存在三种模式。 亲密关系丨依恋类型不安全,我们的爱情就完蛋了吗? 依恋模式指的是我们与他人情感上、心理上联结的固定模式,在幼年时形成、长大后也会影响我们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及社交关系。 重塑亲密关系,从“爱的行动”开始 爱情圭臬的“爱在”三部曲给我们诠释了爱情的真相,即没有完美的伴侣,冲突无法难免,但爱的行动可以重塑亲密关系。 恋人的什么行为会让我们怦然心动?丨男女示爱方式图鉴 男人认为的女人最有吸引力的几种示爱行为都和肢体接触有关,而女人认为的男人最有吸引力的几种示爱行为都与承诺和关心有关。 亲密关系中,男人为什么总是沉默? 男人可能因为厌恶争吵和害怕被抛弃而犹豫不决,不愿在恋爱关系中说太多。 “结婚6年,我们冷战了3年”:远离这种攻击性行为,婚姻才能更长久 冷暴力换不来被爱,只会让彼此两败俱伤。 回避型感情中的课题分离必修课:不要对伴侣的想法负责,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只有先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才能持续对自己的认知负责,最终才能对一段关系、对伴侣负责。 深度解析依恋关系:焦虑型依恋在感情中如何自处? 有这样一类人:Ta们一谈恋爱就会变得特别粘人,敏感多虑,总是害怕被拒绝被抛弃;Ta们缺少安全感;Ta们时而粘人,又时而想回避;这种人也许具有「焦虑型依恋」风格。 精神障碍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在多个区域的功能有所不同。据认为,这可能会导致决策问题。
爱情中,什么支配着我们的行为
2024-06-13 | 浏览: 54
爱情让人沉醉,也让人害怕,让人欣喜若狂,却也让人手足无措,在咨询中,常常听到来访一声叹息:
“为什么我的爱情这么难?”
爱情有多难,诗词为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有位来访跟我说,“平时我是一个非常开朗活泼的女孩,不知道为什么,和他一起,我变得十分拧巴,甚至焦虑。”
那么,爱情中,到底是什么在支配着我们的行为?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故事从一个周末开始,女生给男生发了一条消息,男生当时正在游戏就忘记回复了。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这样的对话之后,结果是什么?吵架之后男生选择了离开,觉得女生不可理喻,也不处理,任凭女生怎么发消息都不会再回。而女生的感觉则是:证实了男生真的不想再理她,这种冷暴力,让她感受不到爱,她想离开。
这是一则典型的痴迷型与回避型的恋爱模式,到底是什么让两人在关系中选择了这样的行为?
我们不妨回到对话中,看争吵背后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是我们的依恋需求——想要被尊重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依恋需求: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他的照顾者(父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依恋的相互作用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现在常用于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上述案例中女生希望男生第一时间回复她,因为她的概念中这代表了尊重,男生不回消息还若无其事,是不尊重她的表现;而男生希望女生不要用质疑分手的语气去说,他想要被信任;两人在依恋关系中的需求都没有被满足,引发了后续了一系列行为。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依恋需求是引起吵架的根本,那么我们不要依恋需求了好不好?
不可以,依恋需求的本质是个体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的情感与身体联系的基本社会性需要,是动物和人的本能。
据研究观察,依恋需求受每个人文化背景、自我意识、成长环境等的影响,所以在感情中,每个人的依恋需求也有所差异,具体体现在男女性别上也有差异。
比如,女生在亲密关系中更想要获得关爱、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安全感;而男生更想要追求信任、认可、接纳、欣赏、鼓励与崇拜。
当依恋需求在亲密关系中被满足时,我们便会感受到被爱,反之则会产生怀疑。然而关系中的两人,却常常纠结在表面的问题,而没有去认真思考的依恋需求,也不愿意向伴侣表达自己的依恋需求,从而产生误会。
这种依据依恋需求而引发的不同行为,就是依恋类型。
二 依恋类型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个英国的精神分析师。那时的依恋理论是用来理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的。
他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我们人类也是如此。
“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这样的依恋需求是进化造成的人类的天性。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继而根据当婴儿需要父母时,父母对婴儿的行为和回应程度,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Ainsworth, 1978)。
后来研究者发现,依恋类型也同样适用于成人。
1987年,Hazan和Shaver发现,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并且和童年时受到的父母对待方式和依恋模式一脉相承。比如,都会希望对方能及时回应自己,从而感到安全;也都会希望和对方有心理和身体上的紧密接触;希望和对方一起时,对方是专注的;
1990年,Bartholomew从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出发,提出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成人四种依恋类型。
四种依恋类型,是由两个维度区分出来的:“回避亲密”与“焦虑被弃”。“
回避亲密”程度高的人,在与人亲密时会感到不舒服,程度低的人则会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轻松;“焦虑被弃”程度高的人,会害怕他人离开自己、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注意力,程度低的人则不会担心。
从上图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四种类型是如何根据两个维度分类的:
其中安全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寻求双方的共同成长,而回避型的伴侣,则主要寻求个人的满足和期待,他们可能善于用回避来获得对方的关注,继而从这种关注中获取自身的确认。
因此,亲密关系中,安全型的人往往能换位思考,满足双方的依恋需求,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那么不安全型呢?难道就不能拥有美好的恋爱了么?
当然不是。
现在研究者更倾向认为,每个人的依恋类型并不是绝对的,跟恋爱中的双方有很大关系,比如一个安全型的恋人可能会影响痴迷型变得不那么焦虑,也和我们自身经历有关,伴随着不同的亲密关系,我们自身的回避和焦虑水平也在浮动。
依恋类型就像坐标轴一样,方便我们去觉察自己当下的依恋状态。
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往往可以让一个不安全型的人转为安全型。
一、觉察自己
依恋需求与依恋类型在无意识中支配着我们恋爱,可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依恋需求与依恋类型时,改变也就会随之发生。
观察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产生焦虑不安的时刻,是源于什么样的行为,而自己又期待什么样的行为,两者对自己的意义有何区别,进而觉察自己在情绪背后深层次的需求。
同时,也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可能为对方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及还可以怎么做,双方能得到更好的感受。
二、 学会对自己负责
理解自己的过去,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中那些可能焦虑、恐惧、回避的行为,有时候可能需要追述到我们小时候,那些不值得感,不配得感,不安全感的深层来源,到底与什么紧紧相关。
学会与自己对话,去修复那些受伤的时刻,进而去构建自己内在的安全感,价值感,而不用再向外索求。
其中有一本《21天镜子练习》推荐给大家练习,可以通过与镜中自我的链接,去真实的拥抱自己,爱自己。
当我们自己爱自己时,也就有更大的能量去爱别人,给别人安全感,也就懂得了为自己的感情和人生负责。
三、坦诚沟通双方的需求和依恋类型
了解自己和伴侣的需求,并坦诚与对方沟通需求背后的深层价值是什么,是否合理需求,以及沟通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想法,想要通过这样的行为表达自己怎样的需求。
在此刻,我们要学会不评判的心理,因为每个人的环境不同,不是所有的回避型都不懂得爱,也不是所有的痴迷型都天生不安全,他们可能在某些关系中习得了某些模式,也可能是对方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却并不这样认为。
每个人表达爱的语言不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双方背后的表达,并愿意为了关系一起努力。
希望每个人都能收获让自己更好的恋爱。
改变行为,改变生活:行为疗法的实践指南
行为疗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改变行为模式。
爱情中的三种关系模式,你是哪一种?
在婚恋亲密关系的心理咨询中,我发现伴侣关系常存在三种模式。
亲密关系丨依恋类型不安全,我们的爱情就完蛋了吗?
依恋模式指的是我们与他人情感上、心理上联结的固定模式,在幼年时形成、长大后也会影响我们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及社交关系。
重塑亲密关系,从“爱的行动”开始
爱情圭臬的“爱在”三部曲给我们诠释了爱情的真相,即没有完美的伴侣,冲突无法难免,但爱的行动可以重塑亲密关系。
恋人的什么行为会让我们怦然心动?丨男女示爱方式图鉴
男人认为的女人最有吸引力的几种示爱行为都和肢体接触有关,而女人认为的男人最有吸引力的几种示爱行为都与承诺和关心有关。
亲密关系中,男人为什么总是沉默?
男人可能因为厌恶争吵和害怕被抛弃而犹豫不决,不愿在恋爱关系中说太多。
“结婚6年,我们冷战了3年”:远离这种攻击性行为,婚姻才能更长久
冷暴力换不来被爱,只会让彼此两败俱伤。
回避型感情中的课题分离必修课:不要对伴侣的想法负责,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只有先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才能持续对自己的认知负责,最终才能对一段关系、对伴侣负责。
深度解析依恋关系:焦虑型依恋在感情中如何自处?
有这样一类人:Ta们一谈恋爱就会变得特别粘人,敏感多虑,总是害怕被拒绝被抛弃;Ta们缺少安全感;Ta们时而粘人,又时而想回避;这种人也许具有「焦虑型依恋」风格。
精神障碍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在多个区域的功能有所不同。据认为,这可能会导致决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