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以正确的方式追求幸福吗? 几乎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渐渐发觉获得幸福并不容易,甚至遥遥无期,这让我们不禁自问:我真的可以幸福吗? 在正式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希望你凭着内心直觉先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a.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自信还是自卑、幸运还是不幸运、乐观还是悲观、被人喜欢还是不被人喜欢、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 b. 你的恋爱、婚姻关系会是什么样的? 比如:幸福的还是不幸福、对方会出轨还是不会出轨、值得拥有幸福还是不配拥有幸福、对方会一直爱我还是不会一直爱我 请注意,不是回答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而是深入内心感觉自己是什么样子。 现在,请记住你的回答,阅读这篇文章。 我相信你看完全文,会更加明白你和幸福究竟是什么关系。 自我实现的预言 晓晨是一个漂亮女孩,家庭条件也不错,但多次恋爱都以受伤收场。 晓晨很希望自己能有幸福的恋爱和婚姻,但她却很难真正拥有幸福。 为什么呢? 晓晨小时候父母很忙,她在亲戚家寄养长大,高中才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关系一直不亲密。 她一直觉得小时候被寄养,是因为自己不好,她内心有一种信念: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没有人会真的无条件爱我。 这个信念如此顽固,以至于在她长大后仍无意识地主导着她的恋爱。 她总是迅速进入恋爱关系,然后变得非常敏感,不断寻找对方不爱自己的证据,一旦发现这样的迹象,她就马上结束关系。 这样的关系模式,在她与不同的恋爱对象中重复,不断印证和强化了她内心深处那个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信念。 这在心理学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如何起作用?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内心深处都会形成一些基本信念,有些信念可能深藏在潜意识中,我们自己都没觉察到。 不管这些信念本身是否合理,在生活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蛛丝马迹作为证据,去证明这些信念是正确的。 通过反复的证明和体验,我们会不断强化这些信念,慢慢也活成了内心信念的样子,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比如: 内心觉得自己是值得幸福的人,在关系中就会更多关注积极、幸福的事,生活就越来越幸福; 内心觉得自己是不会被爱的人,在关系中会更多关注负面的、对方可能会不喜欢自己的事,渐渐感觉对方真的不爱自己。 内心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人,被领导提拔或安排在重要岗位时,他们的内心不是欢喜,反而是巨大的焦虑。很可能会在工作中不自觉犯一些低级错误,被领导批评或冷落后,叹息自己果然是能力不足的。 乐观的人看到的世界是充满阳光的,悲观的人看到的世界是凄凉的。他们都没有错,因为这就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 我们各自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最后看到的世界也渐渐变成了我们所设想的模样。那么内心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我们成年后的关系模式是童年与养育者(父母)关系模式的重复。 a. 安全感 如果童年时我们吃喝拉撒被照顾得很好,父母的情感回应很及时且充满温暖,那我们会形成一个基本信念:外在世界是安全的,外面的人对自己也是友善的,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 反之,如果童年时没有被照顾得很好,父母情感忽视较多,或是与父母有长时间的分离,我们的基本信念是:外在世界是不安全的,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值得别人喜欢的,别人是不会喜欢我的; b. 追求目标、理想的能力 童年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得到适度的关注、鼓励和认可,慢慢我们会内化这些好的感觉,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在现实世界去追求理想和目标。 反之,如果童年时得到的关注太少,得到大多批评和指责,我们也会内化这些不好的感觉,觉得自己不好、没有能力、不配去追求理想。 不过,并不是需要完美父母才能养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60分及格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基本觉得安全、温暖,就可以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只是很多孩子的父母,连及格线都没有达到。如何打破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我们觉察到内心深处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之后,这些预言是否就能改变呢? 答案是很难改变。 就像我们反复告诉自己要自信,但听到别人评判时,内心就会无法平静,甚至感觉整个人破碎了。 内心深处的信念就像计算机软件的底层代码,如果只从外在行为结果去改变的话,收效甚微。 信念在养育关系中一点点形成和强化,因此也需要在咨询关系中去慢慢改变。 我想讲一个和我咨询了3年的真实来访故事,来说明自我实现的预言如何在咨询中改变。 a. “我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这位来访叫林馨(化名),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外婆一起长大,她内心深处有一个感觉——她的婚姻不会幸福。 来找我咨询时,她正陷入婚姻的痛苦绝望中,感觉丈夫非常冷漠。 我了解到,在她婚前,还有一位男性热烈追求她。那位男性性格热情,对她很好,也很优秀,但她还是选择了有些高冷的丈夫,并很快就结婚了。 她从小没在父母身边成长,内心比较缺少爱和关注,按理说应该找一个非常爱她,非常热情的人结婚,但她却做出了相反的决定,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她的内心有一个信念:我是不值得被爱的,别人是不会真正爱我的。 当那个热情的男性追求她时,反而会让她想逃离。 如果她接受这个男性热情的爱,就证明她内心的信念是错误的,证明她这么多年所感受的痛苦和被抛弃是假的,这是潜意识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的。 发现没,很多看似自由选择的背后,其实是内心模式在控制着我们。一个从小没被疼爱的人,很难接受别人真正的爱,就像一个人从小没喝过牛奶的人,长大了突然喝牛奶,胃也很难消化。b. 心理咨询其实是来访借助咨询师的功能成长 在咨询前期,林馨每次都诉说丈夫如何不理解自己,自己如何绝望。这时的她内心没有或缺乏处理自己情绪的功能。 在咨询中,我陪伴着她去处理情绪、反思行为背后的模式,其实是在借助我作为咨询师的功能来处理情绪,慢慢地她也学会了内化这个功能,习得处理情绪的能力。 随着咨询的进行,她渐渐意识到童年成长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慢慢有了边界感,对情绪也有很多觉察。 后来她渐渐看清了自己婚姻中的模式,反复尝试挽救也无力改变什么,最终选择了结束婚姻,开始了单身生活。 离婚后,她有几段短暂的恋爱关系,刚开始很理想化,一旦确立关系就又陷入原来的模式,觉得对方不够关心自己。 我带领着她慢慢去消化这些情绪,让她看到她在内心感受和关系中的变化。 当这些变化越来越多,她对自己的感觉也越来越好,在关系中发生冲突时也不会本能觉得都是自己不好。c. 自我实现预言的改变需要一个反复体验、确认的过程 后来林馨遇到一个非常温暖的男性,按她的话说,以前这类男性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但在恋爱中她感受到了被爱,这时她才知道原来那些恋爱都白谈了。 这段关系中也有问题和挑战,但我们在咨询中反复去讨论,让她看到了他们的模式与原来模式的不同,让她看到了好的变化。 通过解决一个个恋爱中的问题后,她的内心亲密关系模式也开始慢慢成熟。 林馨的咨询持续了3年多,快结束咨询时,我问她:原来自我实现的预言——我的婚姻是不是幸福的,这种感受是否有变化? 她回答到,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想法了,她现在觉得以后是否与他过一辈子,自己都是可以幸福的,他们的婚姻也会幸福的。她还说,现在的她很容易感受到幸福的感觉,甚至自己在做事时也能感受到心流。 在她开心的笑容中,我知道她的自我实现预言改变了,她已经置身于幸福之中。能打破自我实现的预言? a. 没有阳光和雨水,种子是无法发芽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处理自己情绪、发展亲密关系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只是一种可能性,就像一粒粒种子,没有阳光和水分,是无法发芽的。 如果从小父母与我们互动太少,情绪回应太少,关系不亲密,这些功能就无法成长。 咨询关系就像一个较好的养育关系,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的不断反馈和回应,会激活我们内心的功能。 在咨询中,我们也在借助咨询师来发展自己的功能,从内化到真正获得。 b. 关系是体验而非知识 童年时,我们在与父母关系中,体验到好的亲密关系,长大后自然会处理亲密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那学习一些亲密关系的知识,也无法真正帮助到我们。 就像学习了再多的游泳知识,下水时还是不会游泳,因为知识无法变成体验。 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过渡关系,我们很多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会投射到咨询关系中,通过体验和修通,我们内心才会成长。 c. 不是改头换面而是变得成熟 咨询师无法让一个孩子转眼变成一个期望或理想的人,但咨询师可以让我们内心像孩子般不成熟、脆弱的部分,慢慢成长起来。 当我们不断自责、认为自己不好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内心像个孩子,不是这个孩子不好,只是因为一些成长原因和条件限制,TA没有机会练习成长。 当内心真正的成长和成熟,我们就会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是值得幸福的。 在感情中,我们就比较容易遇到对的人,更容易建立和维系成熟的亲密关系;在工作中,我们会有能力和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在生活中,我们也能更容易置身幸福,并感知到这种美妙滋味…… 现在,回到开头那两个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觉得自己不自信、不值得被爱、不值得幸福、不被人喜欢…… 那么,你可以从现在起就迈出勇敢一步,进入一段咨询关系中,去获得阳光和雨露,让你内心那颗种子发芽和长大。 你可能想看: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爱上让自己受伤的人?|谈谈关系中的创伤吸引 有时候选择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是“创伤吸引”。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爱上让自己受伤的人?|谈谈关系中的创伤吸引 有时候选择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是“创伤吸引”。 为什么大家难以接受,好人也会遭遇不幸?|责怪受害者的5个原因 尽管对受害者的指责普遍存在且难以消除,但发觉并质疑各种形式的指责,这才是令“受害者有罪论”逐渐减少的最好打开方式。 为什么我们总对伴侣感到不满——亲密关系中的失望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小到拌嘴吵架,大到出轨离婚,多和失望感有关。一定程度的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这种失望感过强过重过久,则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断伤害那些我们所爱的人 这常常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受害者,所以也就为就为不断升级的愤怒提供了理由。 当放纵自己时,我们是不能还是不想控制? 与意志和动机途径相一致,更高的自我控制要求导致更多的疲劳,而疲劳反过来又导致更多的违背意图。 感觉不被珍惜,是我本身的问题还是不幸运而已? | 咨询师请回答vol.08 爱情是一种双向互惠的爱,彼此为父母,彼此为小孩,彼此为情侣,双方都可以撒娇,可以生气,可以任性,但也双方都有义务道歉,安慰,讨好对方。 婚姻里,为什么伴侣总是不认可自己的付出? 无论伴侣是否认可你,最终决定你感觉好坏的是你是否认可自己。 “麻了,为什么渣男那么多!” | 岩读 男性在抗诱惑力方面的表现比女性差,因为他们经历了更强烈的冲动,尤其是在对理想的异性目标做出“是”的反应方面,而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对冲动进行有意的控制。 为什么我和伴侣总是反复争吵?| 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在重复的问题上争吵,不论这个问题是大是小,对你们的关系来说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为什么我们总是遇到“渣男”?总是失败?总是不幸?
2024-06-13 | 浏览: 41
你在以正确的方式追求幸福吗?
几乎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渐渐发觉获得幸福并不容易,甚至遥遥无期,这让我们不禁自问:我真的可以幸福吗?
在正式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希望你凭着内心直觉先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a.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自信还是自卑、幸运还是不幸运、乐观还是悲观、被人喜欢还是不被人喜欢、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
b. 你的恋爱、婚姻关系会是什么样的?
比如:幸福的还是不幸福、对方会出轨还是不会出轨、值得拥有幸福还是不配拥有幸福、对方会一直爱我还是不会一直爱我
请注意,不是回答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而是深入内心感觉自己是什么样子。
现在,请记住你的回答,阅读这篇文章。
我相信你看完全文,会更加明白你和幸福究竟是什么关系。
晓晨是一个漂亮女孩,家庭条件也不错,但多次恋爱都以受伤收场。
晓晨很希望自己能有幸福的恋爱和婚姻,但她却很难真正拥有幸福。
为什么呢?
晓晨小时候父母很忙,她在亲戚家寄养长大,高中才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关系一直不亲密。
她一直觉得小时候被寄养,是因为自己不好,她内心有一种信念: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没有人会真的无条件爱我。
这个信念如此顽固,以至于在她长大后仍无意识地主导着她的恋爱。
她总是迅速进入恋爱关系,然后变得非常敏感,不断寻找对方不爱自己的证据,一旦发现这样的迹象,她就马上结束关系。
这样的关系模式,在她与不同的恋爱对象中重复,不断印证和强化了她内心深处那个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信念。
这在心理学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内心深处都会形成一些基本信念,有些信念可能深藏在潜意识中,我们自己都没觉察到。
不管这些信念本身是否合理,在生活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蛛丝马迹作为证据,去证明这些信念是正确的。
通过反复的证明和体验,我们会不断强化这些信念,慢慢也活成了内心信念的样子,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比如:
内心觉得自己是值得幸福的人,在关系中就会更多关注积极、幸福的事,生活就越来越幸福;
内心觉得自己是不会被爱的人,在关系中会更多关注负面的、对方可能会不喜欢自己的事,渐渐感觉对方真的不爱自己。
内心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人,被领导提拔或安排在重要岗位时,他们的内心不是欢喜,反而是巨大的焦虑。很可能会在工作中不自觉犯一些低级错误,被领导批评或冷落后,叹息自己果然是能力不足的。
乐观的人看到的世界是充满阳光的,悲观的人看到的世界是凄凉的。他们都没有错,因为这就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
我们各自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最后看到的世界也渐渐变成了我们所设想的模样。
那么内心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我们成年后的关系模式是童年与养育者(父母)关系模式的重复。
a. 安全感
如果童年时我们吃喝拉撒被照顾得很好,父母的情感回应很及时且充满温暖,那我们会形成一个基本信念:外在世界是安全的,外面的人对自己也是友善的,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
反之,如果童年时没有被照顾得很好,父母情感忽视较多,或是与父母有长时间的分离,我们的基本信念是:外在世界是不安全的,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值得别人喜欢的,别人是不会喜欢我的;
b. 追求目标、理想的能力
童年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得到适度的关注、鼓励和认可,慢慢我们会内化这些好的感觉,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在现实世界去追求理想和目标。
反之,如果童年时得到的关注太少,得到大多批评和指责,我们也会内化这些不好的感觉,觉得自己不好、没有能力、不配去追求理想。
不过,并不是需要完美父母才能养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60分及格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基本觉得安全、温暖,就可以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只是很多孩子的父母,连及格线都没有达到。
如何打破自我实现的预言?当我们觉察到内心深处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之后,这些预言是否就能改变呢?
答案是很难改变。
就像我们反复告诉自己要自信,但听到别人评判时,内心就会无法平静,甚至感觉整个人破碎了。
内心深处的信念就像计算机软件的底层代码,如果只从外在行为结果去改变的话,收效甚微。
信念在养育关系中一点点形成和强化,因此也需要在咨询关系中去慢慢改变。
我想讲一个和我咨询了3年的真实来访故事,来说明自我实现的预言如何在咨询中改变。
a. “我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这位来访叫林馨(化名),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外婆一起长大,她内心深处有一个感觉——她的婚姻不会幸福。
来找我咨询时,她正陷入婚姻的痛苦绝望中,感觉丈夫非常冷漠。
我了解到,在她婚前,还有一位男性热烈追求她。那位男性性格热情,对她很好,也很优秀,但她还是选择了有些高冷的丈夫,并很快就结婚了。
她从小没在父母身边成长,内心比较缺少爱和关注,按理说应该找一个非常爱她,非常热情的人结婚,但她却做出了相反的决定,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她的内心有一个信念:我是不值得被爱的,别人是不会真正爱我的。
当那个热情的男性追求她时,反而会让她想逃离。
如果她接受这个男性热情的爱,就证明她内心的信念是错误的,证明她这么多年所感受的痛苦和被抛弃是假的,这是潜意识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的。
发现没,很多看似自由选择的背后,其实是内心模式在控制着我们。
一个从小没被疼爱的人,很难接受别人真正的爱,就像一个人从小没喝过牛奶的人,长大了突然喝牛奶,胃也很难消化。
b. 心理咨询其实是来访借助咨询师的功能成长
在咨询前期,林馨每次都诉说丈夫如何不理解自己,自己如何绝望。这时的她内心没有或缺乏处理自己情绪的功能。
在咨询中,我陪伴着她去处理情绪、反思行为背后的模式,其实是在借助我作为咨询师的功能来处理情绪,慢慢地她也学会了内化这个功能,习得处理情绪的能力。
随着咨询的进行,她渐渐意识到童年成长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慢慢有了边界感,对情绪也有很多觉察。
后来她渐渐看清了自己婚姻中的模式,反复尝试挽救也无力改变什么,最终选择了结束婚姻,开始了单身生活。
离婚后,她有几段短暂的恋爱关系,刚开始很理想化,一旦确立关系就又陷入原来的模式,觉得对方不够关心自己。
我带领着她慢慢去消化这些情绪,让她看到她在内心感受和关系中的变化。
当这些变化越来越多,她对自己的感觉也越来越好,在关系中发生冲突时也不会本能觉得都是自己不好。
c. 自我实现预言的改变需要一个反复体验、确认的过程
后来林馨遇到一个非常温暖的男性,按她的话说,以前这类男性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但在恋爱中她感受到了被爱,这时她才知道原来那些恋爱都白谈了。
这段关系中也有问题和挑战,但我们在咨询中反复去讨论,让她看到了他们的模式与原来模式的不同,让她看到了好的变化。
通过解决一个个恋爱中的问题后,她的内心亲密关系模式也开始慢慢成熟。
林馨的咨询持续了3年多,快结束咨询时,我问她:原来自我实现的预言——我的婚姻是不是幸福的,这种感受是否有变化?
她回答到,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想法了,她现在觉得以后是否与他过一辈子,自己都是可以幸福的,他们的婚姻也会幸福的。她还说,现在的她很容易感受到幸福的感觉,甚至自己在做事时也能感受到心流。
在她开心的笑容中,我知道她的自我实现预言改变了,她已经置身于幸福之中。
能打破自我实现的预言?a. 没有阳光和雨水,种子是无法发芽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处理自己情绪、发展亲密关系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只是一种可能性,就像一粒粒种子,没有阳光和水分,是无法发芽的。
如果从小父母与我们互动太少,情绪回应太少,关系不亲密,这些功能就无法成长。
咨询关系就像一个较好的养育关系,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的不断反馈和回应,会激活我们内心的功能。
在咨询中,我们也在借助咨询师来发展自己的功能,从内化到真正获得。
b. 关系是体验而非知识
童年时,我们在与父母关系中,体验到好的亲密关系,长大后自然会处理亲密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那学习一些亲密关系的知识,也无法真正帮助到我们。
就像学习了再多的游泳知识,下水时还是不会游泳,因为知识无法变成体验。
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过渡关系,我们很多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会投射到咨询关系中,通过体验和修通,我们内心才会成长。
c. 不是改头换面而是变得成熟
咨询师无法让一个孩子转眼变成一个期望或理想的人,但咨询师可以让我们内心像孩子般不成熟、脆弱的部分,慢慢成长起来。
当我们不断自责、认为自己不好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内心像个孩子,不是这个孩子不好,只是因为一些成长原因和条件限制,TA没有机会练习成长。
当内心真正的成长和成熟,我们就会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是值得幸福的。
在感情中,我们就比较容易遇到对的人,更容易建立和维系成熟的亲密关系;在工作中,我们会有能力和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在生活中,我们也能更容易置身幸福,并感知到这种美妙滋味……
现在,回到开头那两个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觉得自己不自信、不值得被爱、不值得幸福、不被人喜欢……
那么,你可以从现在起就迈出勇敢一步,进入一段咨询关系中,去获得阳光和雨露,让你内心那颗种子发芽和长大。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爱上让自己受伤的人?|谈谈关系中的创伤吸引
有时候选择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是“创伤吸引”。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爱上让自己受伤的人?|谈谈关系中的创伤吸引
有时候选择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是“创伤吸引”。
为什么大家难以接受,好人也会遭遇不幸?|责怪受害者的5个原因
尽管对受害者的指责普遍存在且难以消除,但发觉并质疑各种形式的指责,这才是令“受害者有罪论”逐渐减少的最好打开方式。
为什么我们总对伴侣感到不满——亲密关系中的失望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小到拌嘴吵架,大到出轨离婚,多和失望感有关。一定程度的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这种失望感过强过重过久,则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断伤害那些我们所爱的人
这常常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受害者,所以也就为就为不断升级的愤怒提供了理由。
当放纵自己时,我们是不能还是不想控制?
与意志和动机途径相一致,更高的自我控制要求导致更多的疲劳,而疲劳反过来又导致更多的违背意图。
感觉不被珍惜,是我本身的问题还是不幸运而已? | 咨询师请回答vol.08
爱情是一种双向互惠的爱,彼此为父母,彼此为小孩,彼此为情侣,双方都可以撒娇,可以生气,可以任性,但也双方都有义务道歉,安慰,讨好对方。
婚姻里,为什么伴侣总是不认可自己的付出?
无论伴侣是否认可你,最终决定你感觉好坏的是你是否认可自己。
“麻了,为什么渣男那么多!” | 岩读
男性在抗诱惑力方面的表现比女性差,因为他们经历了更强烈的冲动,尤其是在对理想的异性目标做出“是”的反应方面,而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对冲动进行有意的控制。
为什么我和伴侣总是反复争吵?| 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在重复的问题上争吵,不论这个问题是大是小,对你们的关系来说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